手機歷來被禁止在課堂上使用,但其無處不在和教學功能的增加促使一些教師不得不重新評估這一禁令。這項研究調查了79名教師,以確定他們在課堂教學時對使用手機的看法。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69%)的教師支持在教室里使用手機。當今的手機幾近是強大的便攜式微型計算機,有越來越多有助于教學的應用程序。借助某些程序,學生們可以自由地使用手機進行拍攝或錄制,以幫助記憶所學的內容。也可以繪制圖表、概念圖以及文本,以及更好地與同學們合作來完成作業(yè)。老師們也能夠使用相關應用,審查學生們提交上來的作業(yè),并留下反饋意見。事實上,也有越來越多的文獻開始認為,只要端正好學生的參與動機,智能手機的使用對教學有益。
(Cell phones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inclusion,benefits,and barriers.Computers in the Schools.Volume 30, Issue 4, 2013)
研究發(fā)現(xiàn),與其他障礙類別學生相比,存在情感和行為障礙的中學生具有更多的人際關系問題、不恰當行為以及社會適應不良等問題。作者認為,情感和行為障礙學生更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服務,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應是在學科教學中進行。而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內容豐富,所需教學時間長。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在進行“思維的體操”。因此,教師尤其要重視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情感和行為障礙學生克服膽怯心理,培養(yǎng)他們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獨立思考、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讓他們變得自信,明辨是非,從而樹立遠大的抱負和正確的人生觀。
(Teaching mathematics to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Volume 58, Issue 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