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偉, 李志紅, 田小林, 余召師, 趙敏健, 何建林
(1.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醫(yī)院 胃腸外科, 湖北 鄂州, 436000;2.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廣西 桂林, 541001)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性疾病[1]以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微生物及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2]。已有研究[3]發(fā)現(xiàn), Th17/Treg失衡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UC關系非常密切, Th17通過分泌IL-17等多種效應因子介導炎癥反應,而調節(jié)性T細胞(Treg)則能夠起到拮抗作用[4], Th17/Treg平衡對維持正常免疫應答,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高壓氧(HBO)作為一種特殊的療法,有其獨到的優(yōu)勢和針對性,大量研究[5-6]證實高壓氧對潰瘍性結腸炎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本文探討高壓氧治療UC患者的療效及其對Thl7細胞與Treg細胞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UC患者74例, UC的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2007年制訂的《對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中的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7]。隨機分為高壓氧組40例,男22 例,女18例,年齡22~58歲,平均(38.2±11.5)歲;對照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齡24~59歲,平均(39.3±10.2)歲。2組年齡、性別及體質量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0 g, 4次/d。高壓氧組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的基礎上(用量、用法與對照組一致)加用高壓氧治療。在高壓氧加壓艙內(nèi),設定壓力0.06 kPa, 加壓、穩(wěn)壓、減壓各30 min, 1次/d, 7 d為1個療程。2組療程均為4周。
2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采集空腹靜脈血各2 mL, 加入EDTA抗凝,實驗管分別加入FITC抗人CD25mAb、FITC抗人IL-17mAb IgG1各10 μL,對照管加入同型對照抗體(PE-CD4), 流式管內(nèi)混合均勻,于室溫下避光孵育30 min。加入紅細胞裂解液充分震蕩室溫避光放置10 min, 待溶液完全透明。1 200 r/min離心5 min, PBS重懸后洗滌2次,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對Treg細胞、Thl7細胞進行檢測。以CD4直方圖設門區(qū)分Th細胞(CD4+),同型對照調零,最終以散點圖IL-17、CD25染色陽性表示CD4+IL-17A+的Th17細胞和CD4+CD25+的Treg細胞,用Cellsquest軟件獲取并分析數(shù)據(jù)。
治愈:腹痛、血便、全身中毒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顯效:腹痛、血便、全身中毒癥狀消失或輕微,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恢復正?;蜉p度;好轉:腹痛、血便、全身中毒癥狀減輕,結腸鏡檢查黏膜病變好轉;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所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如滿足方差齊性,采用兩樣本t檢驗;如不滿足,則采用秩轉換檢驗方法。同組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均無完全治愈的病例,但高壓氧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2組患者在治療前外周血Thl7細胞所占比例、Treg細胞所占比例、Th17/Treg細胞的比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47, 0.149, 0.091,P>0.05)。經(jīng)柳氮磺胺吡啶治療(對照組)或高壓氧聯(lián)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療(高壓氧組)后, 2組患者外周血Thl7細胞所占比例均明顯下降(t=14.679, 17.486,P<0.01), Treg細胞所占比例均明顯升高(t=9.85, 13.042,P<0.01), 而Th17/Treg 細胞的比值下降(t=12.5, 9.09,P<0.01)。高壓氧組Thl7細胞所占比例下降程度、Treg細胞所占比例升高程度以及Th17/Treg細胞的比值下降程度較對照組更為明顯(t=9.076, 8.638, 2.227,P<0.05)。見表2。
表1 2組療效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h17細胞與Treg細胞所占百分比的變化
與治療前比較,*P<0.05;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近年來在中國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柳氮磺胺吡啶是目前臨床一線用藥,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HBO具有治療方便、簡單、無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治療效果好等優(yōu)點。本研究采用HBO與柳氮磺胺吡啶聯(lián)合應用,結果顯示該法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獨使用柳氮磺胺吡啶,與國內(nèi)學者報道一致[5-6]。其原因可能為[6]: ① HBO改善結腸局部氧供,增加血液及組織內(nèi)氧分壓,增加血氧含量及氧的彌散距離,改善結腸黏膜局部缺氧狀態(tài),從而促進細胞增生,膠原纖維形成,有利于潰瘍愈合及壞死組織的修復; ② HBO使組織血管收縮,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滲出減少,腸壁組織水腫減輕或消失,有利于炎癥吸收; HBO還可以促進側支循環(huán)建立,改善結腸黏膜血供,促進潰瘍形成; ③ HBO抑制結腸局部抗體和細胞毒免疫反應,HBO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抑制機體的細胞免疫反應和抗結腸上皮的抗體產(chǎn)生,阻斷UC的發(fā)病機制; ④ HBO抑制結腸內(nèi)微需氧菌及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增加白細胞的殺菌能力和機體對微生物的防御能力,與抗生素協(xié)同增強抗感染作用; ⑤ HBO調節(jié)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從而達到舒緩情緒,緩解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癥狀,阻斷了UC的腸病理性惡性循環(huán)。
近年來,人們研究發(fā)現(xiàn)免疫調節(jié)異常在UC 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但HBO是否能通過抗炎-促炎免疫平衡對UC治療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卻未見報道。有研究[8]認為,CD4+T 細胞中的兩個亞群Th17細胞與Treg細胞,二者間轉化平衡是維持腸道免疫穩(wěn)態(tài)的重要因素,這可能成為人類導致炎癥性腸病的原因之一。Th17 細胞是一類不同于Th1 細胞和Th2 細胞的新型CD4+T 細胞亞群,其在多種自身免疫組織損傷中有重要作用,它主要通過分泌IL-17A、IL-17F、IL-22 等多種效應因子介導炎癥反應,參與自身免疫性疾病[9]。Treg是一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細胞亞群,它參與免疫應答/免疫耐受的精細調控,能夠抑制自身免疫并且保護組織損傷,對減少自身免疫和移植排斥反應具有重要的作用[10]。它主要通過分泌IL-4、IL-10 和TGF-β等細胞因子,與多種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11]。有文獻[12]報道在發(fā)生UC時,Treg細胞數(shù)量可發(fā)生明顯減少而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打破對于腸道細菌的免疫耐受而導致UC發(fā)生。因此,調控Th17/Treg的平衡,有可能是治療UC的一個新的途徑。
本研究通過HBO對UC患者Thl7與Treg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研究證實柳氮磺胺吡啶雖可降低患者體內(nèi)Th17細胞水平,但聯(lián)用HBO后抑制Th17細胞升高的作用更加明顯(P<0.05); 不僅如此,聯(lián)用HBO后患者體內(nèi)免疫抑制性T細胞(Treg細胞)在外周血中所占比例顯著升高(P<0.05), 表現(xiàn)出其促使抗炎性細胞因子分泌的生物學活性。這一結果提示Th17/Treg失衡可能參與UC的發(fā)生發(fā)展,而HBO聯(lián)合柳氮磺胺吡啶正是通過有效的調節(jié)Th17/Treg的失衡關系,改善免疫抑制功能,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達到抗炎-促炎平衡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這可能是其治療UC的免疫調節(jié)重要機制之一。
[1] Danese S, Fiocchi C. Ulcerative colitis[J]. N Engl J Med, 2011,365(18): 1713.
[2] Kaser A, Zeissig S, Blumberg R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Annu Rev Immunol, 2010, 28: 573.
[3] Bai A, Lu N, Guo Y,et 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down-regula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y shifting the Treg/Th17 profile in human ulcerative and murine colitis[J]. J Leukoc Biol, 2009, 86(4): 959.
[4] Zhang Y, Ma D, Zhang Y, et al. The imbalance of Th17/Treg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cervical cancer[J]. Clin Chim Acta, 2011, 412(11/12): 894.
[5] 綻永華, 彭娜娜. 高壓氧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 醫(yī)學信息, 2013, 26(3): 427.
[6] 楊金華,王鋼. 高壓氧綜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 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 2012, 19(4): 224.
[7]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 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J]. 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08, 47(1): 73.
[8] Xu J, Yang Y, Qiu G, et al. Stat4 is critical for the balance between Th17 cell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in colitis[J]. J Immunol, 2011, 186(11): 6597.
[9] Dubin P J, Kolls J K. Th17 cytokines and mucosal immunity[J].Immunol Rev, 2008,226: 160.
[10] Bettelli E, Carrier Y, Gao W, et al. Reciprocal developmental pathways for the generation of pathogenic effector 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s[J]. Nature, 2006, 441(7090): 235.
[11] Chen Z, Lin F, Gao Y,et al. FOXP3 and RORγ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reg and Th17[J]. Int Immunopharmacol, 2011, 11(5): 536.
[12] 王坤, 宣秀敏, 王蓮, 等. 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外周血CD4+CD25+Treg的變化及相關性研究[J].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2, 47(3):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