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敏
(崇陽縣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崇陽 437500)
對血液細胞進行檢測在醫(yī)學上也常稱為血常規(guī)檢查,血液細胞檢測的主要內容是對血液中含有的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小板(PLT)以及血紅蛋白(HGB)進行技術檢測,并對檢測的結果進行分析。血液細胞檢測屬于各大醫(yī)院檢驗科室中最基本的檢驗內容,血液細胞檢測的準確能夠輔助醫(yī)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快速診斷,對于治療效果能夠及時監(jiān)測。在醫(yī)療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血細胞分析儀已經應用于各個醫(yī)院 ,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血細胞分析儀的檢測只是細胞檢驗的一部分,還有其他很多因素也影響著檢測結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120名同種血型的志愿者,其中男70例,年齡20~50歲,平均(35.0±2.6)歲。女50例,年齡25~55歲,平均(40.0±2.1)歲。
1.2 實驗方法
1.2.1 抗凝劑的配置[1]血常規(guī)標本的取得方式一般是采用靜脈采血,120名志愿者的血型都是一致的,將120名志愿者的血液樣本分為兩份,按照1∶10000和1∶5000的比例進行稀釋。將同一稀釋比例的靜脈血混合在一起,分成等量的120份,對這120份血液及時進行檢測[2]。
1.2.2 對血液樣本進行儲存的方式 取得血常規(guī)標本的方式仍是通過靜脈采血方式來進行獲取,對同種血型的120名志愿者分別采集靜脈血。將120份靜脈血混勻后均勻分為3等份,于1h檢測40份,4h檢測40份,6h檢測40份。
2.1 抗凝的不同配置比例對結果的影響 不同比例抗凝劑的配制下,兩組WBC、RBC、PLT及HGB呈現出不同的情況,通過兩者的比較,發(fā)現它們存在顯著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抗凝劑不同的配置比例對血液細胞檢驗結果的影響
2.2 時間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隨著血液細胞放置時間的延長,血液細胞的形態(tài)隨之發(fā)生變化,進而使檢驗結果的準確度降低,見表2。
表2 放置不同時間檢驗結果比較
血液細胞檢測的質量監(jiān)控應由經過專門培訓、有著專業(yè)的業(yè)務精神以及綜合素質較高的人員來執(zhí)行[3]。檢驗人員要對血液細胞檢驗單以及樣本采集的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在操作血液分析儀的時候也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操作[4],防止在進行血液細胞檢測過程中出現錯誤,從而影響血液檢測細胞的質量。在對血液細胞樣本檢測前,要對試劑盒抗凝劑的稀釋比例進行核對,血液分析儀的運轉情況也要及時檢查。
本組資料顯示,WBC、RBC、PLT及HGB隨著抗凝劑的配置比例的不同而發(fā)生改變(P<0.05)。放置時間過長也會影響到血液細胞的形態(tài),從而對檢驗結果的準確度產生影響。因此,要想取得精確、合理的血液細胞檢測數據,就要做好分析過程中的把關工作,一切工作的開展都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來操作。同時要加大對實驗室血液細胞檢驗注意事項的重視,在對檢驗結果質量控制方面的分析、判斷和計算嚴格按照程序來進行,并建立健全完整的質量控制機制,明確工作人員的職責權限,從而能夠保證實驗結果的有效性,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的信息內容。
[1]柴曉俊.臨床醫(y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方法的探討[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10):196
[2]陳愛梅.血液細胞檢驗質量控制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3):112
[3]潘慶珍.血液細胞檢驗中的注意事項及質量控制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0):725
[4]舒立云.試析臨床醫(yī)學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問題[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