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龍
電影《藝術(shù)家》劇照
在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黑白默片《藝術(shù)家》不出預料地斬獲5項大獎。這是自1929年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翼》之后,獲得最佳影片的第一部默片,也是繼1961年第3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公寓春光》之后,半個世紀以來唯一獲得最佳影片的黑白片。此外,這部經(jīng)典之作還橫掃了全球五十多個一流電影節(jié),榮獲兩百多項提名,最終獲得一百多項大獎。這部影片的成功原因有很多,但最為主要的,是影片的色彩和聲音。從默片《藝術(shù)家》中,我們深刻體會了電影聲音的一些內(nèi)涵。
《藝術(shù)家》真實還原了電影發(fā)展史上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進化過程中,“沉默”明星面對技術(shù)的進步和時代的更新所產(chǎn)生的困惑和抵觸。影片中有當年大量無聲電影放映時的盛況,從影像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無聲電影并不是真正的沒有聲音,在放映現(xiàn)場有專門的指揮家和樂隊在進行現(xiàn)場配樂,現(xiàn)場的觀眾的觀影體驗也并不是無聲的。目前公認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的《爵士歌王》,在這之前,也就是1895年至1927年,為無聲電影時代。1927年之后,稱為有聲電影時代。在經(jīng)過對相關史料和文獻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這種劃分方式是值得再討論的?!艾F(xiàn)在,我們開始質(zhì)疑對于默片的概念,這也就迫使我們必須重新整合及審視對于默片時代的不完全定義。”[1]
首先,如前文所述,在1927年以前的觀眾觀影體驗并不是無聲的?,F(xiàn)場有專職的樂師進行現(xiàn)場音樂的伴奏,用于烘托氣氛、掩蓋現(xiàn)場的機械噪聲;對于音效,“最初在路演中使用留聲機來還放符合畫面中動作音效的人就是豪爾,很快,其他的巡回表演者們就開始模仿這種為畫面添加上真實的音效的方式”。[2]“然而……豪爾不得不放棄使用留聲機,轉(zhuǎn)而改為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配音的方式,仍舊是在銀幕后面,在電影播放的同時來制造音效”[3];在默片的放映過程中,現(xiàn)場也有專職的解說員進行現(xiàn)場的解說翻譯或獨白,電影解說員在日本稱為“活弁”,臺灣稱作“辯士”,而上海稱作“講畫師”,福建泉州稱為“通譯”。綜合音樂、效果與語言這三類元素,在長達30多年的默片時代,觀眾在影院欣賞默片時,現(xiàn)場常常伴隨著樂師的演奏、歌手的演唱、同步聲效、以及臺前幕后的演員表演。雖然默片的電影膠片是無聲的,但是綜合運用多種聲源制造的觀片環(huán)境使默片做到了“無聲勝有聲”。[4]
其次,《爵士歌王》能成為“有聲電影”也是無心之舉造成的,當時男主角喬爾森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隨口說了兩句臺詞:“等一會兒,等一會兒,還什么也沒聽到。”后期制作時,這兩句臺詞被無意中保留下來。于是,影片就這樣“誤打誤撞”地成了“有聲電影”。[5]如果不考慮聲音技術(shù)發(fā)展限制的因素,早期的各種音效和音樂的出現(xiàn)都沒能讓大家認可電影的有聲,直到《爵士歌王》的一句臺詞出現(xiàn),大家才開始承認“有聲電影”這種新形式出現(xiàn)了,由此可見語言在電影中非同于一般的價值和地位。[6]也就是說,人物對白雖然相對于音樂和音效而言,是最晚出現(xiàn)在銀幕上,但卻是最重要的?!毒羰扛柰酢酚捎谑状翁砑恿巳寺晫Π祝粫鴮憺闊o聲片時代的結(jié)束有聲片的開始,從而被后人定義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再者,早在最早的古典理論時期,孟斯特堡就提出過,電影最終是在觀眾腦海里最后完成的。電影必須通過放映才能完成,一卷膠片只是一卷膠片而已,放在銀幕上才是活動的畫面,觀眾接收到這些畫面,才形成電影。所以電影是屬于觀眾的,每個觀眾都是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環(huán)。[7]也就是說,觀眾的主觀體驗也是電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對電影的分類和討論也需要研究觀眾的主觀感受的。而正如前文所述,所謂“無聲電影”時代的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并不是完全無聲的。應該說,“默片”的說法比“無聲電影”的說法更加準確些。默片即“Silence Movie”,其含義就是指銀幕上的演員是沉默和安靜的,是沒有對白聲音的。默片并沒有指放映現(xiàn)場是沒有音樂和音效的。而無聲電影,顧名思義,是指沒有聲音的電影,其描述和指代是不客觀準確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有聲電影的時代并不是從1927年開始的,聲音在電影被發(fā)明之初就一直存在。雖然無法確定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來劃分沒有一點聲音的“默片”時代和有音樂和音響的“半默片”時代,但現(xiàn)在可以明確的是,在1927年,是有聲電影時代中,“脫口電影”時代的開始。脫口電影時代之前,電影是有現(xiàn)場音樂、現(xiàn)場音效和現(xiàn)場解說的,而缺少人物的對白。脫口電影時代,是指演員在銀幕上開始說話的時代。影片《雨中曲》也是描述了好萊塢從無聲到有聲時代的進化中明星演員們的心理轉(zhuǎn)變和角色轉(zhuǎn)變過程。影片中所還原的對有聲電影的理解,就用的“Talking Picture”,即有對白的畫面。采用脫口電影的說法,不僅忠實于原意:脫口,即人物對話;發(fā)音上也能對得上,是音譯和意譯的結(jié)合。
沒有聲音的影院從來就未存在過,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是有聲音的。電影的前身幻燈片、西洋鏡等都是多種媒體的表演形式,不僅有畫面,還有聲音,聲音用來補充和強化畫面。在電影的最初階段,“在愛迪生的‘實驗室’中,迪克遜在發(fā)明‘電影視鏡’的同時,就具有了聲畫同步的意識,他設計出了‘留聲視鏡’?!保?]所以,聲畫同步的概念幾乎與電影藝術(shù)同時誕生,同電影藝術(shù)的歷史一樣長,只是由于受到當時聲音技術(shù)的限制而未得以實現(xiàn)。
所以,或許可以這樣來總結(jié):最初的電影藝術(shù)時代并不存在無聲電影時代,而是默片時代——放映現(xiàn)場有音樂和音效,而沒有語言對白。到了1927年,具有人物對白的《爵士歌王》標志著脫口電影時代的到來。默片時代和脫口電影時代共同構(gòu)成了有聲電影時代。
[1][3][6]邊恒然.談電影沒有真正的默片時代[J].電影評介(21):23,74.
[2]黃英俠,王紅霞,王婧雅.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時期狀況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6):73.
[4]王瀛.還原默片的本來面目(上)[J].現(xiàn)代電影技術(shù),2011(4):44.
[5]維基百科.The Jazz Singer[EB/OL].(2014-10-31)[2014-11 -01]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Jazz_Singer.
[7]潘越.給電影一封白紙黑字的無言情書_從_藝術(shù)家_說起[J].跨界(9):136.
[8]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