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會芹
(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學前兒童說謊的一般特征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①
董會芹
(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
以濟南市一所公立幼兒園445名3~6歲兒童為被試,使用問卷調查法考察學前兒童說謊的一般特征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學前兒童說謊不存在性別差異,但具有顯著的年齡差異,3歲兒童說謊高于5、6歲兒童;母親拒絕顯著正向預測兒童說謊,母親拒絕水平越高,兒童說謊行為越多;兒童性別在母親溫暖和說謊的關系中起調節(jié)作用,即母親溫暖程度越高,女孩的說謊行為越少;母親溫暖對男孩的說謊沒有預測作用。
學前兒童;說謊;教養(yǎng)方式
說謊是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研究者關注的課題,多年以來,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20世紀30年代開展的一系列有關道德認知、規(guī)則認知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說謊實證研究的先河。之后,各領域的研究者逐漸從實證角度考察兒童說謊現(xiàn)象,尤其關注年幼兒童說謊的發(fā)生發(fā)展特點及其形成機制。
在探討說謊問題時,研究者首先要明確說謊的含義。盡管研究者對說謊的具體界定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近期的研究者較為一致地認為,說謊是個體有意作出假的陳述并意圖使接受者接受這一錯誤信念的行為②Lee, K. :Lying as doing deceptive things with words: A speech ac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 In J. W., Astington(Ed.), Minds in the making(pp.177-196).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③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2年,第384頁。。根據(jù)這一界定,說謊必定與兒童對事實或情景、意圖以及信念等方面的認識相關,不僅體現(xiàn)了兒童的道德認知水平,也反映了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水平。在認知發(fā)展領域,研究者通常使用說謊或欺騙能力作為兒童心理理論或觀點采擇能力的指標④Chandler, M., Fritz, A. S., & Hala, S.:“Small-scale deceit: Deception as a marker of two-, three-, and four year-olds early theories of mind”. Child Development, 1989,6.。因此,近些年來,說謊逐漸成為道德發(fā)展和社會認知發(fā)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在探討早期兒童說謊的特征時,研究者通常使用實驗室研究。由Sears、 Rau和 Alpert(1965)提出的“抗拒誘惑范式”(temptation resistance paradigm)⑤Sears,R.R.,Rau,L.,& Alpert,R.:Identification and child rearing.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65,P341.是該領域研究常用的研究范式,之后的研究者多使用這一研究范式考察早期兒童的說謊⑥徐芬、王衛(wèi)星、張文靜:《幼兒說謊行為的特點及其與心理理論水平的關系》,《心理學報》2005年第1期。。盡管實驗法有諸多優(yōu)勢,卻很難保證實驗結果的效度,實驗中說謊的兒童現(xiàn)實中說謊的頻率是否高于其他兒童,研究者對此很難作出判斷。因此,近期西方一些研究者開始使用觀察法*Wilson, A. E., Smith, M. D., & Ross, H. S.:“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 Social Development,2003,1.和問卷調查法*Ostrov,J.M.:“Deception and subtypes of aggression during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6, 4.考察兒童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說謊的頻率以及影響兒童說謊的相關因素。考慮到早期兒童的主要照顧者是母親,她們對兒童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觀察、了解得相對較多,因此本研究擬使用問卷調查法對3~6歲兒童日常生后中的說謊進行測評,由母親報告兒童說謊的發(fā)生情況,以期對已有實驗研究和觀察研究做出驗證和補充。
認知發(fā)展領域的研究揭示,4歲兒童能夠區(qū)分說謊和講真話之間的區(qū)別*Bussey, K.:“Children'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lies and truths”. Child Development, 1999, 6.,兩歲半兒童就能夠在錯誤信念任務中使用說謊行為*Chandler, M., Fritz, A. S., & Hala, S.:Small-scale deceit:“Deception as a marker of two-, three-, and four year-olds early theories of mind”. Child Development, 1989, 6.*Peskin, J., & Ardino,V.:“Representing the mental world in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 Plaring hide-and-seek and keeping a secret”. Social Development, 2003, 4.。近期觀察與實驗研究也指出,說謊行為在2~4歲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Lewis, M., Stanger, C., & Sullivan, M.:“Deception in 3-year-ol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3.*Wilson, A. E., Smith, M. D., & Ross, H. S.:“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 Social Development, 2003, 1.*Ahern, E. C., Lyon, T. D., & Quas, J. A.:“Young children's emerging ability to make false statem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1, 1.*Evans, A. D., & Kang, L.:“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3,10.。概括已有研究可知,3歲左右應該是兒童說謊發(fā)生期。那么,從說謊發(fā)生之后,兒童說謊隨年齡變化的趨勢如何?男女兒童在說謊的頻率、嚴重程度上是否一樣?這些問題是研究者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關于早期兒童說謊行為發(fā)展變化的特征以及性別差異方面,由于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所得結論也不一樣。Chandler(1988)的研究發(fā)現(xiàn),說謊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變化,2~4歲兒童說謊的發(fā)生率分別為30%、60%和55%,3、4歲兒童說謊的發(fā)生率高*Chandler, M.:Doubt and developing theories of mind. In J. W. Astington, P. L. Harris & D. R. Olson (Eds.), Developing theories of mind (pp.387-41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4歲兒童的說謊行為高于3歲兒童*張文靜、徐芬、張瑞平:《幼兒說謊行為的發(fā)展及其與說謊認知的關系》,《應用心理學》2007年第3期。。但在4~6歲間,多數(shù)兒童的說謊維持在相同水平上,年齡差異不顯著*Wilson, A. E., Smith, M. D., & Ross, H. S.:“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 Social Development, 2003, 1.。有關兒童早期說謊行為性別差異的研究中,除了Lewis等人(1989)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女孩的說謊行為(73%)超過男孩之外*Lewis, M., Stanger, C., & Sullivan, M.:“Deception in 3-year-ol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3.,多數(shù)研究表明,兒童早期說謊行為并不存在性別差異*徐芬、王衛(wèi)星、張文靜:《幼兒說謊行為的特點及其與心理理論水平的關系》,《心理學報》2005年第1期。*Achenbach, T. M., & Edelbrock, C. S.:“Behavioral problems and competencies reported by parents of normal and disturbed children aged 4 through 16”.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1,1.。
如上所述,已有實驗研究和觀察研究對早期兒童說謊發(fā)展變化的特征與性別差異所得結論不一致。Ostrov(2006)使用教師評定方法考察了說謊與攻擊行為的關系,但研究中沒有報告兒童說謊的發(fā)生率、性別差異等*Ostrov,J.M.:“Deception and subtypes of aggression during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6, 4.。因此,有必要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早期兒童說謊的一般特征做進一步的考察。
以往研究結論表明,說謊的發(fā)生雖然普遍,但并非所有兒童都說謊。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兒童說謊而有些兒童不說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探討兒童說謊的形成機制,人們試圖辨明哪些因素更可能導致兒童說謊,哪些因素具有保護作用能夠使兒童避免養(yǎng)成不良的說謊習慣。已有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考察:第一,探明兒童本身的特征與說謊的關系,如考察說謊與認知的關系*張文靜、徐芬、王衛(wèi)星:《幼兒說謊認知的年齡特征及其與心理理論水平的關系》,《心理科學》2005年第3期。;第二,揭示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說謊的關系,如考察說謊與父母教養(yǎng)行為*Lewis, M.:“How parental attitudes affect the problems of lying in children”.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 1931, 1.、父母榜樣行為*Kraut, R. E., & Price, J. D.:“Machiavellianism i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 6.、同伴影響*Harari, H., & McDavid, J. W.:“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moral justice: A study of ‘finking’”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9,3.以及具體情境因素*Bussey, K.:“Children'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lies and truths”. Child Development,1999,6.的關系。
家庭作為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是早期兒童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因此,在探討影響兒童說謊的因素過程中,研究者把目光更多投向家庭系統(tǒng)。國內外的許多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馬基雅弗利主義的行為表現(xiàn)與兒童成功欺騙他人的行為呈正相關關系*Kraut, R. E., & Price, J. D.:“Machiavellianism i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6,6.,父母溫暖且對子女反應性強,則兒童的說謊行為少*Finkenauer, C., Engels, R., & Meeus, W.:“Keeping secrets from paren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crecy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2, 2.。此外,兒童說謊還與家庭功能有關,家庭中情感卷入程度和行為控制程度越高,家庭功能發(fā)揮好,兒童說謊行為越少*董會芹、劉倩、張文新:《幼兒說謊與問題行為、家庭功能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年第1期。。上述研究揭示,家庭功能、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等是兒童說謊的重要影響因素。
我國研究者雖然已著手探索兒童說謊的形成與發(fā)展機制,但多關注影響兒童說謊的認知因素,使用實驗法考察兒童自身認知*張文靜、徐芬、王衛(wèi)星:《幼兒說謊認知的年齡特征及其與心理理論水平的關系》,《心理科學》2005年第3期。、教育者的獎懲方式*Evans, A. D., & Kang, L.:“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3,10.對兒童說謊的影響,較少關注家庭因素的影響作用,尚無研究考察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說謊的關系。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考察我國文化背景下,兒童說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豐富說謊理論,為教育干預提供依據(jù)。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指出,兒童心理與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宏系統(tǒng)、外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和微系統(tǒng)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影響早期兒童發(fā)展的微系統(tǒng)之一——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自身因素性別之間也會相互作用,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領域的諸多研究也證實了該理論觀點。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男生父母更多采用矛盾型教養(yǎng)方式,女生父母更多采用民主型,父親對兒子更多給予挫折性的教養(yǎng)方式,對女兒給予的拒絕和干涉因素較男生少*楊文武、侯彥斌:《子女性別差異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之間的關系研究》,《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對男孩更多使用懲罰的教養(yǎng)方式*紀林芹、張文新、董會芹、李芳:《青少年早期父母懲罰的特點》,《心理科學》2006年第5期。。對臨床心理疾病患者的相關研究也發(fā)現(xiàn),父親對兒子的拒絕多于女兒,而母親對兒子的拒絕少于女兒*嚴保平、趙素銀、桑文化、孫建華、李冰、徐濤、李建:《精神分裂癥患者應對方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防御方式的性別差異》,《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4年第1期。。盡管研究結論不一致,但至少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因兒童的性別不同而存在差異。鑒于此,我們推測,兒童性別不僅影響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還可能影響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說謊之間的關系。
根據(jù)以上分析,本研究擬使用問卷調查法考察學前兒童說謊隨年齡變化的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別差異,探討該階段兒童說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以及兒童性別在母親教養(yǎng)與說謊之間可能存在的調節(jié)作用。
(一) 被試
研究被試為濟南市一所公立幼兒園445名兒童,其中3歲組66人(男孩30人,女孩36人),平均年齡為3.72歲(SD=0.16);4歲組183人(男孩97人,女孩86人),平均年齡為4.52歲(SD=0.29);5歲組128人(男孩72人,女孩56人),平均年齡為5.48歲(SD=0.31);6歲組68人(男孩36人,女孩32人),平均年齡為6.35歲(SD=0.24)。所有被試中,獨生子女占總人數(shù)的83.7%,來自完整家庭的占96.79%。母親受教育程度為研究生的占總人數(shù)的21.32%,本科占總人數(shù)的34.47%,??坪透咧?含中專)占總人數(shù)的40.36%,初中及初中以下占總人數(shù)的3.85%。
(二)研究工具
1. 說謊
采用“董會芹、劉倩和張文新修訂的幼兒說謊問卷”——家長版*董會芹、劉倩、張文新:《幼兒說謊與問題行為、家庭功能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年第1期。,問卷共有9個題目,其中7項測評兒童日常的說謊行為表現(xiàn),2項為干擾項目。采用5點記分,從“從未發(fā)生”到“總是發(fā)生”,分別記0~4分。本研究中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8。
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
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CRPR)為Block所編制,陳欣銀等人將其翻譯成中文版本并作了修訂*Chen, X., Hastings, P. D., Rubin, K. H., Chen, H., Cen, G., & Stewart, S.:“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in Chinese and Canadian toddlers:A cross-cultur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4.。問卷共包括45個項目,由溫暖、拒絕、指導性、鼓勵獨立、鼓勵成績、懲罰、控制及溺愛8個維度組成。本研究中,問卷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范圍在0.58至0.79之間。問卷采用5點記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一般符合,“4”表示比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三)施測程序
研究主試為研究者本人及教育學院學前系的碩士研究生。施測前對主試進行嚴格統(tǒng)一的培訓(熟悉問卷,統(tǒng)一問卷發(fā)放、答題方法及對問卷內容的解釋)。經(jīng)過培訓的主試均能夠達到施測的要求。主試在下午家長接孩子時將問卷統(tǒng)一發(fā)放給家長,由母親匿名填寫,次日由家長將問卷帶回,主試統(tǒng)一回收。
(四)數(shù)據(jù)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錄入、管理與統(tǒng)計分析。
(一)兒童說謊、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母親評價的說謊以及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見表1。以母親評價的說謊均分為因變量,年齡組和性別為自變量,進行4(年齡組)×2(性別)的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年齡組主效應(F(3, 437)=3.19,p<0.05)顯著,事后檢驗表明,3歲組兒童(M=2.16,SD=0.64)的說謊行為顯著多于5歲組(M=1.92,SD=0.54)和6歲組兒童(M=2.00,SD=0.57),其他兩兩之間差異不顯著(見圖1)。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437)=0.22,p>0.05),年齡組和性別的交互作用亦不顯著(F(3,437)=1.43, p>0.05)。
圖1 兒童說謊的年齡差異
以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溫暖、拒絕、指導性、鼓勵自主、鼓勵成績、懲罰、控制和溫暖七個維度為因變量,以年級和性別為自變量進行4(年級)×2(性別)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母親教養(yǎng)的七個維度上年齡組的主效應均不顯著(ps>0.05),性別差異方面,僅母親懲罰具有顯著的性別(F(1, 437)=5.36,p<0.05)差異,男孩(M=2.58,SD=0.54)顯著高于女孩(M=2.44,SD=0.57),其余各維度均無顯著的性別差異(ps>0.05),所有七個維度上年齡組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ps>0.05)。
表1 兒童說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
(二)兒童說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八個維度與母親評定兒童說謊的積差相關見表2。從相關分析結果來看,除了母親鼓勵自主、鼓勵成績和控制三個因子與兒童說謊不存在相關之外,其他因子均與兒童說謊顯著相關。其中,母親溫暖和指導性與兒童說謊呈顯著負相關,母親拒絕、懲罰和溺愛與兒童說謊呈顯著正相關。即母親對兒童溫暖和指導性越低,拒絕、懲罰和溺愛越高,則兒童說謊行越多。
表2 兒童說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分析表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下同。
(三)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主效應及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分析
在相關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分層回歸分析考察母親教養(yǎng)的八個方面對兒童說謊的影響以及兒童性別在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說謊關系中的調節(jié)效應。
表3 說謊對母親教養(yǎng)的層次回歸結果
注:對性別進行虛擬編碼,男生為1,女生為0。表中數(shù)值除后三行外均為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
層次回歸分析要求逐步增加預測變量來解釋因變量的變化。首先將年齡作為控制變量納入回歸方程建立模型1,然后將母親教養(yǎng)各因子和性別(對性別進行虛擬編碼)納入回歸方程(均采用強迫進入法)建立模型2,最后將中心化的自變量和調節(jié)變量的乘積項作為第三層自變量納入回歸方程,建立模型3,為了避免變量的共線效應,按照步驟,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八個維度與性別的乘積項依次納入回歸方程,建立模型3a-3h(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由表3模型1和模型2a的結果可見,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納入回歸方程后,△R2變化顯著,表明母親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說謊具有顯著預測作用。模型2和模型3均顯示,母親拒絕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顯著,表明母親拒絕的主效應顯著,能顯著正向預測兒童說謊,即母親拒絕水平越高,兒童越容易說謊。
模型3a-3h表明,兒童性別在母親溫暖和說謊之間起到調節(jié)作用。通過簡單斜率檢驗進一步分析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表明,母親溫暖的教養(yǎng)方式能顯著負向預測女生的說謊(β = -0.24, SE = 0.08, p < 0.001),但是不能預測男生的說謊(β= -0.06, SE = 0.08, p > 0.05),即母親對女孩溫暖的教養(yǎng)行為越多,其說謊行為越少,而母親對男孩溫暖的教養(yǎng)方式并不能預測其說謊行為(見圖2)。
(一)兒童說謊的一般特點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說謊行為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3歲組兒童的說謊行為顯著多于5歲組和6歲組兒童,4~6歲間兒童說謊行為變化不大,與國外學者Chandler*Chandler, M.:Doubt and developing theories of mind. In J. W. Astington, P. L. Harris & D. R. Olson (Eds.), Developing theories of mind (pp.387-41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Wilson 等*Wilson, A. E., Smith, M. D., & Ross, H. S.:“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 Social Development, 2003,1.的研究一致,但與我國學者張文靜、徐芬和張瑞平*張文靜、徐芬、張瑞平:《幼兒說謊行為的發(fā)展及其與說謊認知的關系》,《應用心理學》2007年第3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差異。張文靜等的研究表明,4歲兒童的說謊行為高于3歲組兒童,但本研究卻發(fā)現(xiàn),3歲組兒童的說謊行與4歲組差異不顯著。研究結論的差異可能與研究方法不同有關,張文靜等使用的是實驗室研究,測查的是兒童在特定實驗情境——“抗拒誘惑范式”下的說謊行為,本研究使用的母親報告法,更多反映了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說謊行為,二者之間存在差異屬情理之中。研究結果與Wilson 等使用自然觀察法所得結論一致,表明母親報告能夠客觀地反映兒童日常生活中的說謊發(fā)生情況。
圖2 兒童性別在母親溫暖和說謊之間起到調節(jié)作用
5、6歲兒童說謊水平低于3歲兒童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隨著幼兒認知水平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兒童逐漸能夠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或達到自己預期目的而不必采取說謊方式;第二,兒童未入幼兒園之前,其個性品質與行為的發(fā)展主要受家庭相關因素的影響,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及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會導致兒童產(chǎn)生各種問題行為。入園后,影響兒童個性品質與行為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由原來的家庭因素變?yōu)榧彝ズ陀變簣@,幼兒園教育注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兒童接受一段時間的正式教育之后,不良行為習慣逐漸減少,說謊水平開始下降。
關于兒童說謊的性別差異,本研究發(fā)現(xiàn),根據(jù)母親評定兒童說謊無性別差異,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論一致*徐芬、王衛(wèi)星、張文靜:《幼兒說謊行為的特點及其與心理理論水平的關系》,《心理學報》2005年第1期。*Achenbach, T. M., & Edelbrock, C. S.:“Behavioral problems and competencies reported by parents of normal and disturbed children aged 4 through 16”.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1,1.。這說明,盡管兒童在問題行為的許多領域(如退縮、違紀等)上存在性別差異,如女孩退縮行為高于男孩*Verhulst F.C.,Van der Ende J., & Koot H.M.:Manual for the CBCL/4-18.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Erasmus University and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Sophia Children's Hospital. 1996.,男孩違紀行為*姜國俊、賈國明:《幼兒教師的素質、應對方式與幼兒問題行為的相關研究》,《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10年第1期。和攻擊行為*Maccoby, E. E. & Jacklin, C. N.:“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A rejoinder and reprise”. Child Development,1980,4.*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h Network.:“Trajectories of physical aggression from toddlerhood to middle childhood”. Monographs of SRCD, 2004, 4.高于女孩,但在說謊方面,至少在3~6歲這一年齡階段中,男孩與女孩相似。這可能與當前我國文化對說謊這一現(xiàn)象的看法無性別刻板化有關。在人們的印象中,女孩應該溫順、安靜,退縮行為多可以接受,男孩應該堅強、勇敢,調皮一點也可以接受。但說謊與退縮、違紀不一樣,它屬于道德品質范疇,道德規(guī)范是所有人都要遵守的,不受男女性別的影響,這可能是說謊不存在性別差異的原因。
(二)兒童說謊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具體到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說謊的關系,本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拒絕能顯著正向預測兒童說謊,母親拒絕水平越高,兒童說謊行為越多。這一結果表明,如果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對兒童提出的要求經(jīng)常拒絕,或忽視、忘記兒童提出的要求,或對兒童的需求置之不理,此類教養(yǎng)行為越多,兒童越可能說謊。
為什么在這些教養(yǎng)行為之下,兒童容易說謊呢?首先,根據(jù)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結論,3~6歲兒童正處在個性與社會性發(fā)展的初始階段,他們通過觀察、模仿、內化等方式學習當前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規(guī)范。在此階段,兒童本人并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就要求家長制定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并引導兒童按照行為規(guī)則行事。采用拒絕教養(yǎng)方式的母親缺乏規(guī)則意識,經(jīng)常拒絕兒童提出的某種要求但不說明緣由,為了避免這種挫折情境的一再出現(xiàn),兒童通過觀察和總結逐漸學會通過向家長說謊而達到目的。其次,采用拒絕教養(yǎng)行為的母親通常較少關注兒童,經(jīng)常忽視他們的想法和要求,兒童說謊因而也就能夠蒙混過關,一旦說謊成功,則起到強化作用,進一步加重兒童說謊的發(fā)生頻率。第三,早期兒童對主要照顧者——母親具有親密的情感依戀,日常生活中與母親的交往較其他家庭成員更多一些,而母親拒絕的教養(yǎng)方式讓兒童覺得母親對自己缺乏關愛,為了討得母親歡心或得到母親更多的關愛,兒童極易隱瞞那些讓母親不高興之事,只說那些讓母親高興之事,久而久之,逐漸學會向母親說謊話。因此,為了避免兒童說謊,家長要制定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經(jīng)常和兒童溝通,關心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對兒童提出的要求和愿望要在不違反家庭規(guī)則的基礎上認真討論,給其提出建設性意見。
(三)兒童性別在母親溫暖與說謊關系中的調節(jié)作用
對教養(yǎng)方式的分析發(fā)現(xiàn),母親在懲罰的使用上因兒童性別的不同而不同,對男孩使用的懲罰要比女孩多,這與前人的研究一致*紀林芹、張文新、董會芹、李芳:《青少年早期父母懲罰的特點》,《心理科學》2006年第5期。,反映了當前人們對男女兒童教養(yǎng)方式的差異。教育者對男孩使用更多的懲罰行為,一方面可能與家長對男女教育性別刻板化的印象有關,母親可能認為對男孩可以強硬一些,對女孩應該溫和一些;另一方面,人類以及許多哺乳動物中的雄性通過粗暴游戲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可用之于以后生活的經(jīng)驗,就人類而言,男孩充滿活力的粗暴游戲較多,這種粗暴游戲的經(jīng)驗易使其形成外化問題行為,如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兒童中男孩的外化問題行為(違紀、攻擊等)較女孩多*姜國俊、賈國明:《幼兒教師的素質、應對方式與幼兒問題行為的相關研究》,《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10年第1期。*Maccoby, E. E. & Jacklin, C. N.:“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A rejoinder and reprise”. Child Development,1980,4.*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h Network.:“Trajectories of physical aggression from toddlerhood to middle childhood”. Monographs of SRCD, 2004, 4.,母親對外化問題較多的男孩采用懲罰的教養(yǎng)方式較多亦在情理之中。
與研究預期一致,兒童性別在母親溫暖與說謊的關系中起到調節(jié)作用,即男女兒童在母親溫暖與說謊二者之間的關系模式不同。母親溫暖對女孩的說謊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母親溫暖程度越高,女孩說謊行為越少,但母親溫暖對男孩的說謊預測作用不顯著。研究結論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提供了實證依據(jù),兒童心理與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到兒童說謊行為,其發(fā)生程度受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自身生理特征之一——性別相互作用的影響。為什么僅有母親溫暖的教養(yǎng)方式與說謊之間的關系受兒童性別的影響呢?根據(jù)進化心理學的觀點,男女兩性的諸多心理與行為的差異是遺傳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女性因為照顧和教育子女而形成了感情細膩、情緒的表達和控制能力強等心理特征*MacDonald, K. B. (Ed.) :Socio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Springer, 1998,P219-260.。對整體上較女孩暴力行為更多的男孩而言,母親溫暖的教養(yǎng)模式很難以引起男孩的互動,但更容易獲得與自身性別一致的女孩的認同,教育的效果更佳,從而能夠有效減少女孩說謊行為的發(fā)生。
(四)教育價值及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為科學干預學前兒童說謊行為提供了初步依據(jù)。對于學前兒童說謊的干預,作為主要教育者的母親要有規(guī)則意識,兒童提出的要求若不符合規(guī)則或因為條件限制暫時不能滿足,母親要做出合理的解釋,而不要斷然拒絕,讓兒童無所適從;母親要經(jīng)常和兒童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關心他們的需求,滿足兒童安全需要。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母親溫暖程度越高,女孩說謊行為越少,但母親溫暖與男孩的說謊無關。這也啟示家長教育過程中要考慮兒童的性別,對女孩態(tài)度要溫和,要多關心愛護,關注她們的情緒情感,如當孩子感到不安或害怕時,家長要及時安慰,當孩子做錯了事時,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和孩子溝通而不是批評指責。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采用橫斷研究的方法探討了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說謊的同時性關系,并不能確定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未來研究可以采用追蹤設計,以探討母親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說謊的因果關系。此外,本研究對母親教養(yǎng)方式和兒童說謊的測量均采用母親報告的方法,雖然使用程序控制的方法(如匿名調查、兩種問卷的答題方式不同)盡可能控制共同方法變異的影響,但仍然不可能完全消除共同方法變異的影響,未來研究可以采用觀察、教師報告等多種方法測量兒童說謊,以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得結論主要是:
(一)學前兒童說謊不存在性別差異,但具有顯著的年齡差異,3歲兒童說謊高于5、6歲兒童。
(二)母親拒絕顯著正向預測兒童說謊,母親拒絕水平越高,兒童說謊行為越多。
(三)兒童性別在母親溫暖和說謊的關系中起調節(jié)作用:母親溫暖程度越高,女孩的說謊行為越少;母親溫暖對男孩的說謊沒有預測作用。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Lying and Its Relations to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Dong Huiqin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250014)
A sample of 445 children from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Jinan was investigat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lying and the links with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reschool children’s lying had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but had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s,3 year-old children lied more than 5 and 6 year-old children. (2) Mother’s rejection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level of children’s lying, the higher level of mother’s rejection, the higher level of children’s lying. (3) Gender moder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mother’s warmth and children’s lying.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r level of mother’s warmth, the lower level of lying among girls by mother’s report, while no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among the boys.
children in preschool; lying; parenting style
2014-06-16
董會芹(1971—),女,山東沂南人,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
①本文獲得了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原理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經(jīng)費資助。
B844.1
A
1001-5973(2014)04-0073-09
責任編輯: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