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
今年夏天,我再次來到甘孜,眼前是再熟悉不過的川藏線上的風景。過去的幾年里,我曾四次來到這里。不管是草原或是山峰,溪流或是溝壑,我清楚地記得這條路上的每個細節(jié),也像過去一樣,努力把它們放在心間。
這次到甘孜,是因為楊念群先生的《雪域求法記》,這本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里,有關于康區(qū)寺廟的詳細記載。這些年來,我為書中的故事所吸引,試圖拜訪書中提到的所有寺廟,這次旅行就是為了書中的八邦寺,據(jù)說那里有習武的武僧。
我一點點拼起甘孜的版圖,體會那里的每一座寺廟,但在多年的探訪過后,心中的目標仍遙不可及。雖然我已去過康區(qū)的所有縣城,但仍有很多圣跡藏在未知的山谷之中,這里的每個部落都對應著其所屬的廟宇,僅僅靠旅行,又怎能把它們窮盡?
正是這樣,我時常對自己的野心產(chǎn)生懷疑。雖然在旅行者看來,每個人都要努力去擴展空間,置身于更廣闊的世界,把越來越多的紀念品擺在客廳里,才算實現(xiàn)了理想。但在有限的旅行里,這樣的目標是否現(xiàn)實?當我們面對局限時,即使竭盡所能,又能否把美景盡收眼底?
幾年前在西藏時,從林芝到拉薩的那段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為尼洋河傾倒,它清澈、碧綠,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河流。不過當時的我,已經(jīng)搭上一輛免費又順路的陸地巡洋艦——能在不好的路段碰到這樣好的車,確實很幸運。于是,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窗外的碧水,因為理智告訴我,如果現(xiàn)在下車,我很難再搭上免費的汽車。
當尼洋河從視野里消失時,我努力讓自己釋然。既然無法承受下車所付出的代價,也就自然要錯過這奇麗的風景。正是那時,我感受到了旅行中無法避免的遺憾,雖然旅行者想盡辦法,但有些風景,還是要被錯過。
或許正是為了避免這些,很多人用自駕車或騎車的方式去旅行,試圖減少“錯過”。雖然采取這樣的方式可以隨時停車、自由地欣賞美景,但駕駛的疲勞也必然會讓你力不從心,你還是無法做到隨心所欲。更重要的是,作為司機,你必須時刻專注于前方,可有過旅行經(jīng)歷的人都知道,真正的美景要通過不同的角度來欣賞,有時只是回頭一瞥,卻能看到從正面無法看到的風光。
因此,在相當多的時候,錯過成為必然,我們無法窮盡旅途上的所有景色,也必須釋然?;蛟S當心情平靜時,人們能更好地理解旅行:那不是對美景的渴望與占有,而是一種灑脫,一種人在畫中的率性與淡然。
其實在旅行中,我們根本無法獲得全景式的感知,真正能引起人們共鳴的,只是路上的某個片斷。無論是日出時所噴發(fā)的熱情,或寺廟里那深沉的法號,這些細節(jié)都能召喚起旅行者的想象,讓我們把情感和意識集中起來。正是這樣,當不得不錯過身邊的美景時,我們要從容地學會放棄,雖然記憶里的色彩終將隨時間而淡化,但那些遺憾與不舍,或許正是我們不斷上路的動力。
(選自《中國青年報》2006年7月28日)
品讀
生活中總會有得有失,旅行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當然要遵循生活的規(guī)律,重要的是敞開心扉接受并適應這樣的規(guī)律,那樣,旅行帶給人的,才是寬廣的天地。事實上,所有的旅行既不可能將風景盡收眼底,更不可能都賞心悅目。正如文中所展現(xiàn)的,旅人已經(jīng)不止一次到來,卻仍沒有窮盡旅途的風光,但也正因為如此,才對途經(jīng)之境更為留戀;也正因為如此,旅人的灑脫、率性與自然就顯得尤為可貴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