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道
歷史時期我國森林資源的破壞,其原因不外乎有人口增長、經(jīng)濟開發(fā)對于森林資源的消耗,戰(zhàn)爭破壞,統(tǒng)治階級大興土木和帝國主義經(jīng)濟掠奪等方面。其中戰(zhàn)爭破壞對于森林資源的破壞,尤為迅速和顯著。我國歷史上民族眾多,階級矛盾時有發(fā)生,以致戰(zhàn)亂不斷,歷次戰(zhàn)亂多對人力、物力的極大消耗,也伴隨著森林資源的損耗。目前,環(huán)境史學正在興起,它關(guān)注歷史時期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的交互作用,也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觀,從而改變以往歷史只有人類社會而無自然環(huán)境的舊史學觀。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晚期最大的一場戰(zhàn)爭,長達14年的戰(zhàn)亂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消耗,也帶來了嚴重的森林破壞,傳統(tǒng)歷史研究對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質(zhì)多有褒揚,但卻忽視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也是清朝后期我國森林資源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這主要有兩方面,即清政府為剿滅太平天國而采取的破壞措施,另一方面,是天平天國革命軍對森林的破壞。
太平天國起義其間,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人口、自然資源大量消耗,有人估計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約兩千萬人喪生,據(jù)稱1850年的中國人口大約有4.1億人,經(jīng)過太平天國、捻軍及回族等起事后,到1873年人口下降至大約3.5億人,由此可見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的破壞程度。為打擊對方,清政府與太平天國雙方都采用了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其中也包括故意燒毀森林使對方無處隱蔽、無法樵采的戰(zhàn)術(shù)。天平天國運動從兩廣地區(qū),向北發(fā)展到湘江流域,再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從自然地理上講,經(jīng)過了南嶺山地、長江中下游丘陵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正是當時我國森林分布較為密集的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湖廣、安徽、江浙等地不少森林,都在這一時期受到重大損失,如湖南衡陽、衡南等地的廣闊森林,就是在這次被焚燒毀壞以后,長期不能恢復。江南等地“耕者廢夜,煙火斷絕,寇行無人之境”(《清史稿·洪秀全傳》)。
起義爆發(fā)不久,廣西、廣東地區(qū)的森林首先遭到破壞,如1854年,廣州白云山之松樹和粵東羅浮山森林,在清軍與太平天國雙方爭戰(zhàn)下,大部分為戰(zhàn)爭所破壞。湘江流域是曾國藩湘軍與天平軍爭奪的主要地區(qū)之一,在曾國藩的書牘中,有“兵燹所至,無樹不伐”之語,可以想象森林破壞程度是何等之劇,曾國藩這句話也當然適用于清軍于太平軍爭戰(zhàn)的其他地區(qū)。太平軍定都南京后,清政府隨即在南京紫金山地區(qū),建立江南大營,于是南京紫金山地區(qū)也成了雙方爭奪而致使森林破壞的地區(qū),太平天國時期,紫金山一帶軍營屯扎,連年鏖戰(zhàn),林木焚毀殆盡。南京鐘山地區(qū)在明代曾大力人工種植林木,從洪武元年(1368年)經(jīng)過六十多年的努力,至宣德三年(1428年),在朝陽門外(今中山門)鐘山南麓,所種植的油桐、漆、棕樹達200余萬株。由衛(wèi)隊士兵管理守護,此外對松、杉、竹等用材樹種的造林也很重視。到萬歷年間(公元1572年——1620年),紫金山(即鐘山)、青龍山、牛首山及附近諸山,已均被森林所覆蓋。乾隆至嘉慶年間(公元1736年至公元1820年)《江寧府志》記載:“乾隆巡視鐘山靈谷寺,康熙巡視清涼山(鐘山向西延伸的余脈)時,贊美南京諸山‘蔚然深秀松森森松林十余里?!嗌皆评飱A竹篁石頭山(即今清涼山)竹林六十余里”。而至太平天國時期鐘山恢復起來的森林遭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太平天國時期,先是太平軍圍攻南京城內(nèi)清軍,經(jīng)三年之久才攻占。后不久清軍又圍攻城內(nèi)的太平軍,在鐘山腳下龍脖子處破城而入。這期間,鐘山及南京城廓附近諸山森林,均被兵所毀?!八木城嗌藉?,唯有僧侶所保護的靈谷寺、萬福寺、紫霞洞、孝陵墓等處林木得以幸存。咸豐十年(1860年)的太湖羅山之戰(zhàn)中,清軍燒毀太平軍營,東南風起,大火蔓延,焚毀皖南大面積山林。太平天國全盛時期江南地區(qū)勢力囊括浙江,甚至福建北部地區(qū),戰(zhàn)火也同樣燒至此處,浙江丘陵為我國東南森林覆蓋較多的地區(qū),太平天國時期破壞嚴重,所剩森林多為清軍與太平軍爭戰(zhàn)未到之地。
就太平天國自身而言,其對于森林資源的破壞也不無關(guān)系。在長沙之戰(zhàn)中,石達開恐怕城外丘陵埋伏清軍,命令用火藥對城外山包進行爆破,將灌木林全部燒毀。石達開在其日記中就曾說:“往南郊(湖北施南縣之南郊)視察,有探地兵云,為虎所傷,詰其詳,則南山有一峰如屏障,惡木陰翳,虎狼踞之,故當夏日草木長茂之時,往往南門不啟。予謂正本清源計,宜毀其窟穴。軍中有湘人王某,能制火藥,造就試用,乃將炸藥放置妥貼,予登碑遙望,已睹濃煙四冒,忽霹靂一聲,天崩地裂,山峰一小部分,已紛然下墜,樹木拔根飛舞,野獸狂奔亂跑,不辨其為虎豹豺狼也。王某言,此特最小之炸力耳,半月后,當用大炸力去全部分,可令此間變?yōu)樘雇荆蓖ê笊?,而猛獸毒蛇之窟,一旦掃除盡凈。”可見當時為驅(qū)除障礙,開山進軍,被毀之森林,也當不少。
總之,太平天國雖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看到起積極方面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戰(zhàn)爭期間對于人口、自然資源的巨大消耗,太平天國運動對于我國森林資源的損耗,是我國近百年來森林破壞最嚴重的時期。
【參考文獻】
[1]陳嶸.《中國森林史料》.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3年。
[2]石達開.《石達開日記》.世界書局出版社,1934年。
[3]http://www.zschina.org.cn/news/0702/01.htm
[4]張鏡清.《歷史時期廣東森林變遷的初步研究》.廣東林業(yè)科技,1985年第2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致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