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春+高志紅+竇燕
摘 要:通過對使用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2011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運動員失分點和失分狀態(tài)的統(tǒng)計,與使用舊規(guī)則和傳統(tǒng)護具的“2008年奧運會跆拳道比賽”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新規(guī)則、電子護具使用后,運動員肋部的失分次數最多;頭部的失分次數迅速上升,頭部的實際失分高于軀干失分,“非有效得分部位”的得分及“滲透性”擊打的得分消失。通過對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失分狀態(tài)和失分原因剖析的基礎上,提出訓練對策:要依據技術的發(fā)力方向和攻擊路線,依據運動員所處的不同對抗狀態(tài),并結合運動員自身及主要對手的技戰(zhàn)術特點等來進行防守技術訓練。
關 鍵 詞:競賽與訓練;跆拳道;比賽失分特征;新規(guī)則;電子護具
中圖分類號:G8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3-0114-05
若想在跆拳道比賽中取勝,就要找到制勝技術和關鍵環(huán)節(jié)設法得分;面對不同的對手,要清楚知道在什么情況下容易失分,從而避免失分點的暴露,減少漏洞,減少失分。在2006年亞運會跆拳道比賽5名男子冠軍運動員所參加的23場比賽的失分和防守情況統(tǒng)計中,有56.5%的場次失分為0,也就是說有半數以上的場次對手未得分[1]。
2009年跆拳道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開始正式啟用,增加了擊頭和旋轉踢技術的得分分值,以往一些不常見的推踢、側踢、拳技術的得分也開始在比賽中出現,甚至在比賽中看到了下劈、后旋踢踢擊對手軀干被電子護具認可得分的場景。可見,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使用,不僅使現今跆拳道比賽技術的使用種類朝多樣化發(fā)展,也使技戰(zhàn)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得到發(fā)展。另外,運動員在越來越激烈的比賽對抗中,踢擊速度更快、連續(xù)技術更多,攻擊點位的變化也更無常態(tài)。因此,新規(guī)則下尤其是電子護具使用后,和以往使用舊規(guī)則及傳統(tǒng)護具相比運動員的攻擊點位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各失分點的失分情況如何?同樣是軀干失分,是腹部失分多還是肋部失分多?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狀態(tài)下的失分?面對不同部位、不同失分點和不同技術的攻擊我們應該如何防守、減少失分等等,都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對2011年跆拳道世錦賽參賽運動員的失分點和失分次數進行觀察統(tǒng)計,與2008年奧運會進行對比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防守訓練對策。
1 失分點、失分次數
2008北京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使用的是舊規(guī)則和傳統(tǒng)護具,運動員使用技術的得分需要裁判員的人工手動記分[2]。2011年世錦賽開始啟用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將人工手動記分改為人機結合的記分方式:軀干部位的得分為電子護具自動記分,頭部、拳技術和旋轉技術的得分為裁判員的人工手動記分。2011年世錦賽和2008年奧運會比賽的失分點與失分次數等相關數據。
次(%)
1)非有效得分部位
1)電子護具的使用,“非有效得分部位”得分消失,減少了裁判的誤上分。
跆拳道比賽的攻擊部位是被護具包裹的頭部和軀干。在2008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中,記分裁判員有時會受到“盲區(qū)”等因素的影響[3],出現誤上分的情況,如對踢擊髖部、臀部、手臂等非有效得分部位的錯誤上分。電子護具使用下,沒有護具包裹的部位與護具感應芯片就不可能接觸,就不會上分。所以在2011年世錦賽中,沒有出現以往“非有效得分部位”的得分情況,減少了裁判員的誤上分。
2)電子護具的使用取消了背部失分點。
2008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使用傳統(tǒng)護具人工打分,運動員背部的失分次數為28次,占到了總失分的9.8%。而2011年世錦賽使用電子護具感應得分,由于電子護具的感應芯片主要分布在腹部和肋部,背部沒有感應芯片,所以沒有背部的失分。
3)重擊到緊貼軀干手臂上的“滲透性”踢擊得分消失。
2008奧運會跆拳道比賽,只要踢擊力量充分,即使踢擊到貼在腹部、肋部的手臂上,也會被裁判認可為“滲透性”擊打得分,而且該部分得分在北京奧運會的61場比賽中就達到了60次。電子護具的得分,需要腳部與軀干護具上感應芯片的接觸,并達到一定的踢擊力度才能被電子護具認可得分,所以,現今手臂格擋防守的踢擊不會得分。但在比賽現場和賽后觀察錄像資料時看到,由于格擋防守的幅度和力度不足,使對方踢擊的腳隔著手臂部分甩擊到電子護具上也會被電子護具認可上分,表1顯示有4次這樣的得分。
4)頭部失分點的失分次數與實際失分迅速提升。
在頭部失分次數與實際失分上,2008奧運會的失分15次,失30分;2011年世錦賽的失分77次,失231分。頭部失分由總失分的5.2%直線上升到了28.9%,這不僅與新規(guī)則對攻擊頭部得分分值由2分提高到3分或4分有關,更與更換電子護具后,運動員對軀干部電子護具得分特點的不了解,還沒能掌握電子護具的得分規(guī)律以及電子護具對得分的認可有關,所以,較多運動員選擇了攻擊對手頭部。
2 攻擊技術、失分特征
2.1 頭部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新規(guī)則規(guī)定,除后腦以外,鎖骨以上包括頸部在內的整個頭部均為有效得分部位。由表2可見,頭部的失分點有頭側、面部、下巴和頭后側。頭部失分次數最多的是頭側,52次,占頭部總失分的67.5%;其次是面部,23次,占29.9%;下巴和頭后側各有1次,僅占2.6%。頭側失分主要是被下劈、橫踢、后旋踢、雙飛踢技術擊中;面部失分主要是被下劈、推踢、橫踢、側踢擊中。頭部失分最多的是運動員在踢擊技術的啟動、過程和落點時,共50次,占頭部總失分的64.9%;其次是在步法前后移動中,共13次,占16.9%;排在第3位的是對對手擊頭技術的防守距離把握不當,進行原地躲閃和體力不足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防守意識松懈以及自身反應能力下降而失分,此部分的失分占13%。
2.2 軀干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由于現今的電子護具背部沒有感應芯片且脊柱不允許攻擊,因此,軀干的失分點主要在腹部和肋部。endprint
1)腹部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2011年世錦賽腹部失分中,橫踢技術攻擊最多,占腹部總失分的77.8%,其中前橫踢攻擊明顯強于后橫踢,這與以往使用傳統(tǒng)護具后橫踢得分明顯強于前橫踢的情況相反;其次是拳技攻擊,占腹部總失分的11.1%;排在第3位的是推踢和雙飛踢,各占4.2%;下劈技術一般是攻擊頭部,但在本次電子護具的比賽中,由于對手后移防守使下劈攻擊到了腹部,被電子護具感應認可得分,該項失分有2次,占總失分的2.8%。在腹部失分狀態(tài)調查中,步法移動狀態(tài)下失分次數最多,占腹部總失分的40.3%;踢擊狀態(tài)下失分排第2位,占38.9%;來不及防守和攻擊對手頭部時的失分居第3、第4位,分別占13.9%、6.9%。
2)肋部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新規(guī)則對不同技術得分分值的變化及電子護具的使用,使橫踢技術的使用次數和得分比例直線下降[4]。橫踢技術擊中肋部使對手失分比例非常高,其中,后橫踢擊中肋部使對手失分次數占肋部總失分的73.7%,加上前橫踢踢擊肋部失分的14.0%,橫踢技術擊中肋部的失分占到肋部總失分的87.7%;其次是雙飛踢,占肋部總失分的7.9%;旋轉技術中的旋風踢和后踢也攻擊到了肋部使對手失分,占肋部失分的4.4%。
肋部失分狀態(tài)顯示,處于踢擊對手時的肋部失分最多,這與腹部在步法移動時的失分最多不同;肋部失分點增加了貼靠時及貼靠后撤出時的失分,可見近距離作戰(zhàn)的軀干失分均在肋部;排在第3位的是攻擊對手頭部時的肋部失分;格擋、無反應防守及原地閃身防守時的肋部失分最少,因為在高水平比賽中,很少出現思想不集中的無反應失分和防守反應較慢的失分。
由此可見,攻擊肋部得分的技術主要是:后橫踢、前橫踢和雙飛踢技術。肋部失分時所處的對抗狀態(tài)主要是在踢擊、貼靠、步法移動和攻擊頭部之時。
3 防守訓練策略
3.1 頭部防守訓練
首先明確頭部防守是防守訓練中的首要任務。新規(guī)則對攻擊頭部的得分分值由2分提高到3分或4分。一次擊頭就可以轉變場上的整個局勢,可以瞬間由落后變?yōu)轭I先甚至鎖定勝局。因此,要提高對防守重要性的認識,重視對頭部防守能力的練習。
其次,針對頭部的失分點和失分狀態(tài),再結合運動員的自身條件,設計防頭技術進行頭部的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使用格擋防守技術頭部失分最少,所以針對不同攻擊頭部技術的發(fā)力方向和攻擊路線,選擇相應的內、外、上格擋技術是較為省時省力的方法。針對橫向發(fā)力的攻擊頭部技術,還可采用步法前移破解對手的攻擊距離;針對縱向發(fā)力的攻擊頭部技術,可采用步法左、右移動使對手踢擊方向和踢擊點位落空。
針對使用踢擊技術在攻擊的啟動點、踢擊過程及落點時的頭部失分,要嚴格遵循“快打快收,收比打快”原則,要最大限度隱蔽進攻意圖,減少攻擊啟動點動作的預擺幅度,加快踢擊過程的速度,瞬間完成踢擊動作,并在技術應用后快速主動回收下落的同時做好防守準備,以此減少在攻擊踢擊時頭部失分點的暴露時間。對于步法移動進攻或調動時的頭部失分,要在前、后移動甚至是側向移動的進攻中,增強預知能力和防守意識,增強距離感,加快腳下步法的移動速度或變換移動節(jié)奏等。面對連續(xù)進攻或反擊中的頭部失分,要練就上下、左右兼顧的防守本領。針對近距離、貼靠分開、體力不足時的頭部失分,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識,增強對意志品質的磨練。
3.2 軀干防守訓練
1)針對電子護具的得分特點,選擇格擋防守技術是對肋、腹部簡單、有效的防守方法。
軀干電子護具的得分需要腳部與電子護具感應芯片的接觸,一般有手臂的格擋技術防守,阻隔腳部與電子護具的接觸就不會失分。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注重格擋技術的練習,提高格擋技術的應用能力,并注意使用的幅度和力度,提高格擋應用效果。
2)根據腹部、肋部的失分特點結合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防守技術訓練。
(1)腹部的失分特點與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步法移動、使用踢擊技術、反應慢來不及防守以及攻擊對手頭部時有較多腹部失分。因此,要加強步法移動時的格擋防守意識,增強格擋防守能力,以及提高對抗距離感和快速靈活的移動能力,減少步法移動中的腹部失分;要改進踢擊技術,使踢擊技術轉變?yōu)榧仁堑梅旨夹g又是防守技術的攻防一體化技術,同時注意啟動點的隱蔽和落點的防守。對于擊頭時的腹部失分,要提高擊頭技術的使用速度和對重心的把控,做好擊頭落點的防守等。
(2)肋部的失分特點與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肋部的失分所對應的攻擊技術主要是后橫踢、雙飛踢、前橫踢和旋風踢;肋部失分時的狀態(tài)主要是在踢擊、貼靠時。所以針對肋部失分情況,要加強踢擊時對肋部的格擋防守能力,提高貼靠時的肋部防范意識,并增強格擋效果等。另外,針對預知對手的技戰(zhàn)術特點和場上情況采用攻防一體化技術,如踢擊的同時重心前移,使對手的反擊技術沒有攻擊距離;踢擊時做好格擋的準備,在踢擊的同時手臂格擋或踢擊的落點時手臂格擋;還可在踢擊的同時,在技術應用的后半程,改變踢擊腳和身體的落點方向,使對手的攻擊方向落空等等??傊?,針對不同技術對肋部的攻擊進行防守方法手段和攻防一體化技術的設計、創(chuàng)新與訓練,是減少該項失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高志紅,艾康偉,王志杰. 韓國跆拳道運動員防守技戰(zhàn)術應用特點分析[J]. 中國體育科技,2008,44(1):135-139.
[2] 魯凡,高志紅,劉良宗. 對我國跆拳道項目首次使用電子護具效果的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10):73-77.
[3] 姚強,高志紅. 第29屆奧運會男子跆拳道技戰(zhàn)術特點分析[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78-80.
[4] 高志紅,馮巨濤,任文崗,等. 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使用對跆拳道技術應用的變化與影響——2009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調研報告[J]. 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86-89.endprint
1)腹部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2011年世錦賽腹部失分中,橫踢技術攻擊最多,占腹部總失分的77.8%,其中前橫踢攻擊明顯強于后橫踢,這與以往使用傳統(tǒng)護具后橫踢得分明顯強于前橫踢的情況相反;其次是拳技攻擊,占腹部總失分的11.1%;排在第3位的是推踢和雙飛踢,各占4.2%;下劈技術一般是攻擊頭部,但在本次電子護具的比賽中,由于對手后移防守使下劈攻擊到了腹部,被電子護具感應認可得分,該項失分有2次,占總失分的2.8%。在腹部失分狀態(tài)調查中,步法移動狀態(tài)下失分次數最多,占腹部總失分的40.3%;踢擊狀態(tài)下失分排第2位,占38.9%;來不及防守和攻擊對手頭部時的失分居第3、第4位,分別占13.9%、6.9%。
2)肋部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新規(guī)則對不同技術得分分值的變化及電子護具的使用,使橫踢技術的使用次數和得分比例直線下降[4]。橫踢技術擊中肋部使對手失分比例非常高,其中,后橫踢擊中肋部使對手失分次數占肋部總失分的73.7%,加上前橫踢踢擊肋部失分的14.0%,橫踢技術擊中肋部的失分占到肋部總失分的87.7%;其次是雙飛踢,占肋部總失分的7.9%;旋轉技術中的旋風踢和后踢也攻擊到了肋部使對手失分,占肋部失分的4.4%。
肋部失分狀態(tài)顯示,處于踢擊對手時的肋部失分最多,這與腹部在步法移動時的失分最多不同;肋部失分點增加了貼靠時及貼靠后撤出時的失分,可見近距離作戰(zhàn)的軀干失分均在肋部;排在第3位的是攻擊對手頭部時的肋部失分;格擋、無反應防守及原地閃身防守時的肋部失分最少,因為在高水平比賽中,很少出現思想不集中的無反應失分和防守反應較慢的失分。
由此可見,攻擊肋部得分的技術主要是:后橫踢、前橫踢和雙飛踢技術。肋部失分時所處的對抗狀態(tài)主要是在踢擊、貼靠、步法移動和攻擊頭部之時。
3 防守訓練策略
3.1 頭部防守訓練
首先明確頭部防守是防守訓練中的首要任務。新規(guī)則對攻擊頭部的得分分值由2分提高到3分或4分。一次擊頭就可以轉變場上的整個局勢,可以瞬間由落后變?yōu)轭I先甚至鎖定勝局。因此,要提高對防守重要性的認識,重視對頭部防守能力的練習。
其次,針對頭部的失分點和失分狀態(tài),再結合運動員的自身條件,設計防頭技術進行頭部的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使用格擋防守技術頭部失分最少,所以針對不同攻擊頭部技術的發(fā)力方向和攻擊路線,選擇相應的內、外、上格擋技術是較為省時省力的方法。針對橫向發(fā)力的攻擊頭部技術,還可采用步法前移破解對手的攻擊距離;針對縱向發(fā)力的攻擊頭部技術,可采用步法左、右移動使對手踢擊方向和踢擊點位落空。
針對使用踢擊技術在攻擊的啟動點、踢擊過程及落點時的頭部失分,要嚴格遵循“快打快收,收比打快”原則,要最大限度隱蔽進攻意圖,減少攻擊啟動點動作的預擺幅度,加快踢擊過程的速度,瞬間完成踢擊動作,并在技術應用后快速主動回收下落的同時做好防守準備,以此減少在攻擊踢擊時頭部失分點的暴露時間。對于步法移動進攻或調動時的頭部失分,要在前、后移動甚至是側向移動的進攻中,增強預知能力和防守意識,增強距離感,加快腳下步法的移動速度或變換移動節(jié)奏等。面對連續(xù)進攻或反擊中的頭部失分,要練就上下、左右兼顧的防守本領。針對近距離、貼靠分開、體力不足時的頭部失分,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識,增強對意志品質的磨練。
3.2 軀干防守訓練
1)針對電子護具的得分特點,選擇格擋防守技術是對肋、腹部簡單、有效的防守方法。
軀干電子護具的得分需要腳部與電子護具感應芯片的接觸,一般有手臂的格擋技術防守,阻隔腳部與電子護具的接觸就不會失分。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注重格擋技術的練習,提高格擋技術的應用能力,并注意使用的幅度和力度,提高格擋應用效果。
2)根據腹部、肋部的失分特點結合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防守技術訓練。
(1)腹部的失分特點與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步法移動、使用踢擊技術、反應慢來不及防守以及攻擊對手頭部時有較多腹部失分。因此,要加強步法移動時的格擋防守意識,增強格擋防守能力,以及提高對抗距離感和快速靈活的移動能力,減少步法移動中的腹部失分;要改進踢擊技術,使踢擊技術轉變?yōu)榧仁堑梅旨夹g又是防守技術的攻防一體化技術,同時注意啟動點的隱蔽和落點的防守。對于擊頭時的腹部失分,要提高擊頭技術的使用速度和對重心的把控,做好擊頭落點的防守等。
(2)肋部的失分特點與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肋部的失分所對應的攻擊技術主要是后橫踢、雙飛踢、前橫踢和旋風踢;肋部失分時的狀態(tài)主要是在踢擊、貼靠時。所以針對肋部失分情況,要加強踢擊時對肋部的格擋防守能力,提高貼靠時的肋部防范意識,并增強格擋效果等。另外,針對預知對手的技戰(zhàn)術特點和場上情況采用攻防一體化技術,如踢擊的同時重心前移,使對手的反擊技術沒有攻擊距離;踢擊時做好格擋的準備,在踢擊的同時手臂格擋或踢擊的落點時手臂格擋;還可在踢擊的同時,在技術應用的后半程,改變踢擊腳和身體的落點方向,使對手的攻擊方向落空等等??傊?,針對不同技術對肋部的攻擊進行防守方法手段和攻防一體化技術的設計、創(chuàng)新與訓練,是減少該項失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高志紅,艾康偉,王志杰. 韓國跆拳道運動員防守技戰(zhàn)術應用特點分析[J]. 中國體育科技,2008,44(1):135-139.
[2] 魯凡,高志紅,劉良宗. 對我國跆拳道項目首次使用電子護具效果的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10):73-77.
[3] 姚強,高志紅. 第29屆奧運會男子跆拳道技戰(zhàn)術特點分析[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78-80.
[4] 高志紅,馮巨濤,任文崗,等. 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使用對跆拳道技術應用的變化與影響——2009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調研報告[J]. 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86-89.endprint
1)腹部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2011年世錦賽腹部失分中,橫踢技術攻擊最多,占腹部總失分的77.8%,其中前橫踢攻擊明顯強于后橫踢,這與以往使用傳統(tǒng)護具后橫踢得分明顯強于前橫踢的情況相反;其次是拳技攻擊,占腹部總失分的11.1%;排在第3位的是推踢和雙飛踢,各占4.2%;下劈技術一般是攻擊頭部,但在本次電子護具的比賽中,由于對手后移防守使下劈攻擊到了腹部,被電子護具感應認可得分,該項失分有2次,占總失分的2.8%。在腹部失分狀態(tài)調查中,步法移動狀態(tài)下失分次數最多,占腹部總失分的40.3%;踢擊狀態(tài)下失分排第2位,占38.9%;來不及防守和攻擊對手頭部時的失分居第3、第4位,分別占13.9%、6.9%。
2)肋部失分特征與攻擊技術。
新規(guī)則對不同技術得分分值的變化及電子護具的使用,使橫踢技術的使用次數和得分比例直線下降[4]。橫踢技術擊中肋部使對手失分比例非常高,其中,后橫踢擊中肋部使對手失分次數占肋部總失分的73.7%,加上前橫踢踢擊肋部失分的14.0%,橫踢技術擊中肋部的失分占到肋部總失分的87.7%;其次是雙飛踢,占肋部總失分的7.9%;旋轉技術中的旋風踢和后踢也攻擊到了肋部使對手失分,占肋部失分的4.4%。
肋部失分狀態(tài)顯示,處于踢擊對手時的肋部失分最多,這與腹部在步法移動時的失分最多不同;肋部失分點增加了貼靠時及貼靠后撤出時的失分,可見近距離作戰(zhàn)的軀干失分均在肋部;排在第3位的是攻擊對手頭部時的肋部失分;格擋、無反應防守及原地閃身防守時的肋部失分最少,因為在高水平比賽中,很少出現思想不集中的無反應失分和防守反應較慢的失分。
由此可見,攻擊肋部得分的技術主要是:后橫踢、前橫踢和雙飛踢技術。肋部失分時所處的對抗狀態(tài)主要是在踢擊、貼靠、步法移動和攻擊頭部之時。
3 防守訓練策略
3.1 頭部防守訓練
首先明確頭部防守是防守訓練中的首要任務。新規(guī)則對攻擊頭部的得分分值由2分提高到3分或4分。一次擊頭就可以轉變場上的整個局勢,可以瞬間由落后變?yōu)轭I先甚至鎖定勝局。因此,要提高對防守重要性的認識,重視對頭部防守能力的練習。
其次,針對頭部的失分點和失分狀態(tài),再結合運動員的自身條件,設計防頭技術進行頭部的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使用格擋防守技術頭部失分最少,所以針對不同攻擊頭部技術的發(fā)力方向和攻擊路線,選擇相應的內、外、上格擋技術是較為省時省力的方法。針對橫向發(fā)力的攻擊頭部技術,還可采用步法前移破解對手的攻擊距離;針對縱向發(fā)力的攻擊頭部技術,可采用步法左、右移動使對手踢擊方向和踢擊點位落空。
針對使用踢擊技術在攻擊的啟動點、踢擊過程及落點時的頭部失分,要嚴格遵循“快打快收,收比打快”原則,要最大限度隱蔽進攻意圖,減少攻擊啟動點動作的預擺幅度,加快踢擊過程的速度,瞬間完成踢擊動作,并在技術應用后快速主動回收下落的同時做好防守準備,以此減少在攻擊踢擊時頭部失分點的暴露時間。對于步法移動進攻或調動時的頭部失分,要在前、后移動甚至是側向移動的進攻中,增強預知能力和防守意識,增強距離感,加快腳下步法的移動速度或變換移動節(jié)奏等。面對連續(xù)進攻或反擊中的頭部失分,要練就上下、左右兼顧的防守本領。針對近距離、貼靠分開、體力不足時的頭部失分,要時刻提醒自己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識,增強對意志品質的磨練。
3.2 軀干防守訓練
1)針對電子護具的得分特點,選擇格擋防守技術是對肋、腹部簡單、有效的防守方法。
軀干電子護具的得分需要腳部與電子護具感應芯片的接觸,一般有手臂的格擋技術防守,阻隔腳部與電子護具的接觸就不會失分。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注重格擋技術的練習,提高格擋技術的應用能力,并注意使用的幅度和力度,提高格擋應用效果。
2)根據腹部、肋部的失分特點結合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防守技術訓練。
(1)腹部的失分特點與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在步法移動、使用踢擊技術、反應慢來不及防守以及攻擊對手頭部時有較多腹部失分。因此,要加強步法移動時的格擋防守意識,增強格擋防守能力,以及提高對抗距離感和快速靈活的移動能力,減少步法移動中的腹部失分;要改進踢擊技術,使踢擊技術轉變?yōu)榧仁堑梅旨夹g又是防守技術的攻防一體化技術,同時注意啟動點的隱蔽和落點的防守。對于擊頭時的腹部失分,要提高擊頭技術的使用速度和對重心的把控,做好擊頭落點的防守等。
(2)肋部的失分特點與防守訓練。
統(tǒng)計結果顯示,肋部的失分所對應的攻擊技術主要是后橫踢、雙飛踢、前橫踢和旋風踢;肋部失分時的狀態(tài)主要是在踢擊、貼靠時。所以針對肋部失分情況,要加強踢擊時對肋部的格擋防守能力,提高貼靠時的肋部防范意識,并增強格擋效果等。另外,針對預知對手的技戰(zhàn)術特點和場上情況采用攻防一體化技術,如踢擊的同時重心前移,使對手的反擊技術沒有攻擊距離;踢擊時做好格擋的準備,在踢擊的同時手臂格擋或踢擊的落點時手臂格擋;還可在踢擊的同時,在技術應用的后半程,改變踢擊腳和身體的落點方向,使對手的攻擊方向落空等等。總之,針對不同技術對肋部的攻擊進行防守方法手段和攻防一體化技術的設計、創(chuàng)新與訓練,是減少該項失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高志紅,艾康偉,王志杰. 韓國跆拳道運動員防守技戰(zhàn)術應用特點分析[J]. 中國體育科技,2008,44(1):135-139.
[2] 魯凡,高志紅,劉良宗. 對我國跆拳道項目首次使用電子護具效果的研究[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44(10):73-77.
[3] 姚強,高志紅. 第29屆奧運會男子跆拳道技戰(zhàn)術特點分析[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78-80.
[4] 高志紅,馮巨濤,任文崗,等. 新規(guī)則和電子護具的使用對跆拳道技術應用的變化與影響——2009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調研報告[J]. 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86-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