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東
2014年,學校來了一位支教老師,他相當有學識,具有較高的語文修養(yǎng)和較前衛(wèi)的教學意識。然而,來到我們——一所落后的山村小學,上了幾天的語文課,就開始抱怨學生的自學能力差,課堂上敢于回答問題的人很少。我笑笑對他說:“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可能現(xiàn)在的學生還無法達到你要的高度?!彼行┎灰詾槿唬諛佑弥翘自谀硞€地方非常適用的、非常前衛(wèi)的教學方案。
我有些欣喜,終于有新的老師,新的活力,注入我們的學校中來。同時,卻有些擔憂,他所要達到的高度,和學生現(xiàn)有的接受能力,似乎日趨懸殊。時間慢慢過去了,這名老師的抱怨也日益加重。可怕的是這種抱怨慢慢地轉(zhuǎn)化為一種冷淡,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也日趨消減,甚至害怕起語文來。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這樣的擔憂,早在我剛出道就遇到過。只是當時,我沒有把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多少回,學區(qū)舉行聽課、評課活動。每每聽到酣暢淋漓的好課,回來我總有重演援課老師教學方法的沖動。然而,每次試上都以失敗而告終。心情也隨即從火熱的非洲熱土,降到2002年的第一場雪。
我開始在思考,到底是學生笨,還是我笨,我的教學水準真的達不到那位授課老師嗎?這樣的煩惱,隨著日子的推移或許有些消散,然而上不出我要的精彩好課,始終都是我和學生之間的一種遺憾。索性,我不再刻意去模仿某一位老師的教學方案。用著自己在山村小學摸索出來的教學方案,駕馭著自己的學生。而,每上一堂課下來,我都會反思著今天的閃光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并且利用課余時間多和學生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過程。如,學生不樂意回答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學生怕答錯而不敢答。這就要求老師從觀念上進行引導,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不急著去判斷回答的對與錯,久而久之,學生嘗試了回答問題的樂趣,他們就會越來越樂意思考、回答。有的是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知所然,這就要求老師根據(jù)學生的接受水平,及時地轉(zhuǎn)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的是學生對老師的問題不感興趣,不樂意去思考。這則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它牽涉到一位老師的教學風格。一名只會按部就班的老師,往往很難吸引住學生。因此,這又要求我們在教學當中講究藝術(shù),特別是語文,應盡量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怎樣的方式更適合于本班的學生……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我的學生開始步入我要的軌道,課堂也呈現(xiàn)出了積極活躍的現(xiàn)象。
是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尋求最佳的教學方案,才是上出好課的根本。我似乎明白了,經(jīng)典是難以復制的。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我們所要上的課也會發(fā)生不同。因材施教,善于反思,善于根據(j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條件,及時、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案,就一定能上出精彩的好課!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水頭新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