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充分發(fā)揮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樣作用,大力激發(fā)社會正能量,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為了大力弘揚“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理念,扎實推進“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志愿服務活動和“德潤草原·文明之行”主題實踐活動,凝聚全區(qū)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8337”發(fā)展思路而努力奮斗的正能量,自治區(qū)文明辦積極倡導我區(qū)廣大志愿者踐行雷鋒精神,努力營造人人學雷鋒、爭當志愿者的良好社會氛圍。
青年接力,讓雷鋒精神永續(xù)流傳
學習雷鋒,離不開新生代的接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志愿服務的音符唱響在青春的主旋律中,讓無私奉獻成為青春無悔的重要基石,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我區(qū)青年志愿者朝氣蓬勃的良好風貌。
安慶,男,中共黨員,前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曾服務于烏海市烏達區(qū)團委。2009年,安慶剛剛踏上志愿服務的崗位,就帶領著服務烏達區(qū)的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組建起了“烏達區(qū)晨曦愛心志愿者協(xié)會”。
這是一個服務貧困孩子的小團體。志愿者們每逢周末,都會到礦區(qū)為這里的貧困孩子輔導課業(yè),和他們談心,培養(yǎng)孩子們的特長。在課業(yè)輔導間隙,安慶和志愿者們會與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到特別貧困的家庭家訪,給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
西部計劃的大學生志愿者雖然有一定的生活補貼,但錢并不是很多。在志愿服務期間,安慶帶領志愿者們克服自身經(jīng)濟上的困難,共為孩子們捐款5000多元,這個數(shù)額約是一名志愿者一年補貼的一半。
高曉妍,女,現(xiàn)工作于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第八小學。長期以來,高曉妍一直堅持與有困難的同事、學生開展“一幫一”扶助弱勢群體的活動;定期為社區(qū)和福利院的孤寡老人、空巢家庭老人送去大米、食用油,主動陪老人聊天,讓老人們感受到特殊的親情;組織實施愛心行動計劃,幫扶20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主動幫助農(nóng)村貧困學生武建恭,把他當作親人一樣撫養(yǎng)、培育,整整兩年的關愛,讓他順利完成了小學階段的學業(yè),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全旗重點中學。
在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中,她主動牽頭組織幫扶在學業(yè)和生活中有困難的學生。近一年多來,組織募捐3000元,幫助近30名困難學生渡過生活和學習難關。身體單薄的她三年內(nèi)參加職工義務獻血4次。她還經(jīng)常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帶動孩子們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之中,受到學校和家長的廣泛支持和贊譽。
青年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未來和希望。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了學雷鋒的隊伍,涌現(xiàn)出劉紅梅、易文軒、寧子等一批優(yōu)秀青年志愿者。我們不僅為他們獲得榮譽而感到欣喜,更為雷鋒精神后繼有人而倍感欣慰。
中年奉獻,做學雷鋒的中流砥柱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最操心的時候。可就是在瑣事壓上肩頭的時候,仍有這樣一批學雷鋒志愿者,抽出自己寶貴的時間,用于志愿服務之中。擔子雖重,但他們用自己寬厚的臂膀承接下來。
王小利,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紅十字會的一名志愿者。他曾經(jīng)獻過血,也捐過款。 作為一名醫(yī)生,王小利有著扎實的醫(yī)學功底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深知院外救護的重要性:如果施救的程序方法不正確,不僅不能起到救護的作用,反而會加重傷害。因此,他講授的每一場救護培訓,對救護員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心肺復蘇和創(chuàng)傷救護的每一個運作、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求學員認真地學,反復地練,直到熟練掌握為止。
2010年冬天的一個早晨,王小利剛起床,手機就響了:“王老師,你講授的急救知識太有用了,我父親今年70歲了,昨晚心臟病突然發(fā)作,我用您給我們培訓的心臟病救護方法,把我父親救過來了......”放下電話,一種成就感滿足感油然而生,這讓他更加堅定地為紅十字衛(wèi)生救護培訓不懈努力,永不放棄。
他憑借扎實的醫(yī)學知識,將普通人難懂的醫(yī)學術語變得通俗易懂,使老百姓易于理解接受和掌握。多年來,他深入廠礦企業(yè)、學校和社區(qū)駕駛員、農(nóng)牧民家中,開展防災救災、衛(wèi)生救護培訓達300多期,在學校、社區(qū)居民中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5728人次,在礦區(qū)等高危行業(yè)培訓急救員3466人次。他培訓的伊金霍洛鎮(zhèn)布拉格嘎查志愿應急救護隊,在2011年“東亞五國”紅十字會例會上進行現(xiàn)場演練,受到東亞五國紅十字會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專員的高度評價。2012年,他培訓的志愿應急救護隊,曾先后參加旗、市和自治區(qū)紅十字會舉辦的應急救護技能大賽,并取得了好成績。
十多年來,王小利把自己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時間都用于紅十字志愿者服務,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說:“身邊的人感動著我,我也用實際行動感動了我身邊的人。就是這看似平常的感動,讓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王巧玲,女,中共黨員,1962年出生,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zhèn)綽爾社區(qū)黨支部書記。
黃秀芬是一位長期癱瘓在床的社區(qū)居民,王巧玲不定期地去探望她,為她送醫(yī)送藥,打掃衛(wèi)生,從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上都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黃秀芬感激地說,“我是個殘疾人,巧玲這么關懷我,我無以回報,決定病故后把有用的器官都捐出去,以報答社會和好心人”。目前,黃秀芬已征得家人同意,和旗紅十字會簽訂了遺體器官捐獻意向書。
焦德信老人今年已經(jīng)73歲,無兒無女,孤身一人過了大半輩子,患有高血壓、關節(jié)炎,行動不方便。王巧玲在生活上細心照顧他,經(jīng)常打電話詢問老人身體狀況,在老人看病沒錢時,她就掏腰包拿錢給老人。2012年7月的一天下起了大雨,王巧玲覺得老人一個人在家住不安全,就把老人接到社區(qū)照顧他的起居生活,等天氣好轉才把老人送回去。
王巧玲常說:“我是一個普通的人,一輩子也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在一次一次的志愿服務中,我覺得很幸福?;叵肫鹆吣昀锝?000個小時作志愿者的日子,她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都嘗過??赡苡腥藭f我傻,有人不理解我,但仔細想想人活一生又能留下什么?只要我曾幫助過別人,帶給別人美好,帶給別人感動,我就是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中年人的奉獻,一般是以較少照顧自家老人、關愛自己子女的形式付出的。有些志愿者,他們的親人更需要自己的關懷,但為了志愿活動,他們舍棄了小愛,無私地向社會奉獻出自己的愛心和力量。張慶杰、牛海紅、劉嗣東等一批中年志愿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中年志愿者學雷鋒的風采。
老當益壯,雷鋒精神永不褪色
退休,并不意味著自身從此與雷鋒精神告別。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夕陽紅”照耀在志愿服務的常青樹上,讓雷鋒精神照耀晚年的生活,是對人生最好的詮釋。
趙雅賢,女,蒙古族,中共黨員,通遼市開魯縣人。她從教師崗位退休后,擔任了青少年服務社黨支部書記。她對孩子們的那份深愛,一直延續(xù)到退休后的關心下一代工作之中。
假日里,她看到有許多孩子因無事可做在街上閑逛時,就產(chǎn)生一個念頭,把他們組織起來,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于是,2008年初“城北社區(qū)青少年服務社”正式掛牌成立了。
為了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們的獨立生活能力,趙雅賢任命的正副社長均為學生,下設朗誦演講組、革命故事組、歌曲演唱組、板報組、學習輔導組、游戲組及圖書管理員,這些組的組長也都由學生來做。與趙雅賢一同進行志愿服務的退休教師只擔任輔導員的角色。
服務書社建立后,雙休日、節(jié)假日、寒暑假都會組織學生每天上午讀書、寫作業(yè)兩小時,幾位輔導員隨時進行輔導。幾年下來,參加活動站的人有2800多,輔導次數(shù)達5000多人次,同學們借閱圖書也達到了上千次。在這個服務社里,趙雅賢自費組織學生們出游,發(fā)放各種獎品,合計花費達數(shù)千元。
喬煥新,中共黨員,呼和浩特市鋼鐵廠退休職工。自2002年退休以來,喬煥新一直義務清除垃圾、種植花草、收繳各項費用……炎炎夏日,他搬運著一塊塊小區(qū)廢棄的護路方磚到樹木旁,為樹木砌成綠化帶;他六點多就起床,拉著重約百斤的垃圾車,穿越數(shù)條大街小巷,為居民們?nèi)サ估?。大雪紛飛的日子里,他第一個拿起鐵鍬,鏟雪除冰,從小區(qū)門口到街道路面,他自己也成了“白雪老人”。
小區(qū)關大門的時間是24點,喬煥新通常是晚上睡到半夜的時候起身鎖上大門后又回去睡覺,從未因貪睡而耽誤了鎖大門。他的辛勤勞動讓曾經(jīng)臟、亂、差的小區(qū)徹底變了樣?,F(xiàn)在的御錦苑三區(qū)綠意濃濃,干凈整潔,用清泉街社區(qū)武荷香主任的話說:“這個小區(qū)建設的功勞多半屬于喬煥新?!边@位73歲的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居民們宣傳著愛社區(qū)、愛勞動的精神,他也漸漸成了小區(qū)162戶居民們敬佩的人,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銀發(fā)”宣傳員。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本次學雷鋒優(yōu)秀志愿者的身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還有陳國琨、陳文學、王學賢、孫家芬等一批老年志愿者活躍于其中,他們或進行義務勞動,或宣揚雷鋒精神,用無私的奉獻感染和帶動著身邊的每個人。他們雖然發(fā)色變白,但心中的雷鋒精神卻永不褪色。
責任編輯: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