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一、“當室者”釋為“嫡子”不妥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2000年3月第2版)第14課《勾踐滅吳》“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一句,課本注釋“〔當室者〕指嫡子”。
筆者認為,此注釋有兩個問題值得斟酌:
其一,只指出誰是“當室者”,并未釋出什么是“當室者”。當室者,指主持家事的人,當家人。既然已加注,那么為了使閱讀者更準確“理解詞句的含義”(《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這一內涵的揭示似乎不宜省去。
其二,“當室者”與“嫡子”間畫等號不恰當。
1.查閱辭書,“嫡子”義項有二,即:①正妻所生之子;②專(特)指嫡長子。由于注釋語境無定,兩義項無法選擇。如果擇前者,則破綻即現(xiàn),難以說通。正妻只生一個兒子,“當室”自無不可。嫡子若有二、有三或更多呢?很顯然他們不可能都當家。按我國古代宗法嫡長繼承制,“當室”應是嫡長子。既然如此,注釋何必注為含義不明的“嫡子”而不直接注明“指嫡長子”?
2.“指嫡長子”仍有漏洞,仍不能與“當室者”畫等號。2002年10月經(jīng)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2003年6月第1版)第18課《勾踐滅吳(節(jié)選)》中注“〔當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長子”。每家必有當家人,但每家不一定都有嫡長子、嫡次子或其他嫡子。在這種情況下,主持家事不是也有可能是偏房(妾)所生的兒子(庶子)或其他什么有關的人?課文說“當室者死”而不說“嫡子死”、“嫡長子死”,用詞十分確切。既然如此,不釋“當室者”之內涵而只用其部分外延上的事物指定它,不能不說是不夠嚴謹?shù)摹?/p>
鑒此,筆者認為,“當室者”宜釋為:主持家事的人,當家人,一般指嫡長子。
二、“政”之語境義當為“征發(fā)徭役或征發(fā)勞役”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磨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無不啜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p>
上文“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一句中的“政”,《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2000年3月第2版)第14課《勾踐滅吳》注為:〔政〕通“征”,征稅。《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2003年6月第1版)第18課《勾踐滅吳(節(jié)選)》注為:〔政〕通“征”,指賦稅徭役。
初看,試驗修訂本“〔政〕通‘征,征稅”的注釋似乎無可置疑,據(jù)此譯出的句子(當家人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征稅;支子死了,免去他家三個月征稅。)似乎也應肯定。但若聯(lián)系后文“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此注釋就很有些讓人費解。
很明顯,句中的“十年不收于國”是指十年不在全國收稅。也就是說,勾踐采取的這項養(yǎng)民措施,受免稅之益的理應包括全國的各家各戶,當然也包括“當室者死”及“支子死”的人家。若是這樣,免三年或三月征稅哪還算特殊優(yōu)惠和照顧?由此看來,釋“政”為“征稅”就值得商榷。
筆者認為,“政”,通“征”,所“征”不應是稅,而應指徭役(勞役)。據(jù)史書記載,中國古代自周朝始就有向平民百姓征發(fā)徭役的規(guī)定。徭役包括力役、軍役及其他雜役,它是百姓在強迫下必須從事的無償勞役?!度罩破胀ǜ呒壷袑W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2003年6月第1版)第18課《勾踐滅吳(節(jié)選)》將其注為:“〔政〕通‘征,指賦稅徭役。”應該說正是看到了所“征”不單可以是稅,也可以是徭役。不過,本文中所“征”只應是徭役(勞役)。弄清了這一點,那么關于“政”的注釋宜改為:“政”,通“征”,指征發(fā)徭役或征發(fā)勞役。
這樣解釋,符合實際情況。對于“當室者死”或“支子死”的人家來說,失去了主要或次要勞力,讓他們三年或三月免服勞役不是更恰當嗎?當然,如果沒有后文“十年不收于國”,那么釋“政”為“征稅”也是能言之成理的。
由此看來,孤立地就詞釋詞或就句釋句,難免出現(xiàn)失當甚至失誤。給課文加注更當以此為鑒,根據(jù)語境認真加以揣摩,審慎對待。
本文為2012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校級實踐教學改革項目“對外漢語專業(yè)《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指標號ZL2427)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