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小學是基礎教育階段,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關鍵在于培養(yǎng)閱讀興趣,擴大詞匯量。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以后,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對文章作肢解性解讀。無論是整體把握,還是大量課外閱讀,都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我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談談體會。
1.改革教學方法
打破以往“灌輸式”、“一味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內容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法由自己確定。如我在教學《林?!芬徽n,指導學習“嶺”“林”“花”三部分時,讓學生自己選擇最喜歡的一部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內容,用的是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掌握了自身發(fā)展的主體權,體現(xiàn)出了自主精神,為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培養(yǎng)了自學能力。在交流學習收獲時,學生都發(fā)表了見解。有的學生喜歡嶺,通過自學已經(jīng)弄懂了“嶺”的特點,然后用簡筆畫的形式表現(xiàn)興安嶺的“嶺”與秦嶺的“嶺”的不同;有的學生喜歡林,讀了以后感受到浩瀚無邊的“林”;有的學生喜歡那兒的“花”,每人都有新見解、新發(fā)現(xiàn)。運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真正尊重了學生,讓學生樂意學,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yǎng),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2.抓“課題”,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
“課題”是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常常簡要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文章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閱讀教學中,往往老師第一個步驟總要揭示課題。如何揭題?要考慮通過教學方法、手段激發(fā)學生自己探求內容的興趣。興趣越濃,越能激發(fā)學習熱忱,學習積極性越高,越能持久,越能主動學習。比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我出示課題后,提問:“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他們是怎么樣從“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再讓學生對照“課題”快速默讀一遍課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探究課文內容。在學生初讀課文后,老師一般要求學生匯報了解課文情況,回答對了表示肯定或表揚,如果回答得不很滿意,那么老師不能批評,而是要求他們認真閱讀,保持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主張討論法
葉圣陶先生主張讓學生討論。他說:“上課的活動,教學上的用語稱為‘討論,預習得對不對,充分不充分,由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求得解決?!薄吧险n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庇懻撃軌虻玫健扒写枳聊サ膶嵰妗薄_@里所說的“討論”如果用后現(xiàn)代課程觀觀照,便是對話??肆植裰赋觯骸霸谒械慕虒W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形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的標示?!睂υ捠嵌嘀氐?,并且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觀念、建議、結果和以往經(jīng)驗的得與失,這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4.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4.1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目標
目標上放手,讓學生自己確定,他們會根據(jù)情況提出自己想要達到的學習目的,這一做法既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又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和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時,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提問:“對于這篇課文,你想學會些什么呢?”學生經(jīng)過思考分析說出學習目標:“課題為什么是可愛的草塘?它有哪些可愛之處?作者一開始覺得這里沒有意思,后來為什么愛上了這里呢?”在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我給予肯定,同時告訴大家,這些問題正是本堂課想要實現(xiàn)的學習目標。制定目標不但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2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首先不是看他是否正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而是看他能否提出自己想弄懂的問題。在教學中,我把發(fā)現(xiàn)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4.3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學生只有學會分析、解決問題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說,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關鍵的。主要采取了學生自學、小組討論這兩種教學組織形式。學生自學主要是指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方法帶著自己想出的問題看書、思考,這樣全體學生都有了參與學習的機會。小組討論主要指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往往正確的答案就是在激烈的爭論中誕生的。教師鼓勵學生發(fā)表獨到的見解,激起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
5.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展示心靈自由
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發(fā)揮與否是學習最終成功與否的關鍵。主體性作用的發(fā)揮,只有通過一些特定的教學活動才能實現(xiàn)。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創(chuàng)設了特定的教學情境——舉辦中央電視臺《當代工人》采訪活動?;顒右潦?,我介紹:“各位工人師傅們,大家好!我是中央電視臺《當代工人》欄目的主持人。今天把各位請來,是想和大家聊一聊當年你們和詹天佑一起修筑京張鐵路的有關情況……”課堂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現(xiàn)場采訪?!爸鞒秩恕钡臒崆橛押?、真誠謙和深深地感染著現(xiàn)場的每一位“觀眾”。學生自然興趣盎然,樂此不疲。他們爭先恐后地與“主持人”交流,無拘無束,暢所欲言。這種交流,不僅是師生在言語上的交流,更是雙方在情感和心靈上的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教學建議”的第一條是“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情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