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玲
摘要:論文從介紹彝族留守青少年問題產生的背景和研究意義入手,在對留守青少年現(xiàn)狀分析的基礎上,論述了對云南彝族留守青少年進行社會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關鍵詞:彝族留守青少年;社會工作
青少年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最為重要的后備力量,青少年發(fā)展問題同時也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高度關注的共同話題。在世界各國以“知識經濟”為表征的信息社會中,青少年的健康全面發(fā)展成為獲得在國際舞臺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競爭優(yōu)勢。隨著改革開放,中國進入了由計劃經濟社會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變遷的加速,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而青少年問題是不斷發(fā)展、急劇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個基本社會問題,其中,在學術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話題就是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問題。留守青少年是指因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而被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滿十八周歲的孩子。根據全國婦聯(lián)、全國心系好兒童系列活動組委會發(fā)布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全國留守青少年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留守兒童約4000萬。因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留守青少年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現(xiàn)象。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留守青少年因為其留守情況復雜仍缺少廣泛的關注。
一、 云南彝族留守青少年的需求
中國的彝族人口有770多萬(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的數(shù)字)。分布在西南的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qū),是我國西南地區(qū)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少數(shù)民族,其中,云南的彝族約占彝族總數(shù)的五分之三。從彝族的分布看,在大分散、大雜居的情況下,彝族也有相對集中居住的。以云南為例,彝族居住較為集中的區(qū)域,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路南、南澗、峨山、漾濞、寧蒗等彝族自治縣和巍山、新平、尋甸、元江、墨江、江城、景東等彝族和其他民族的聯(lián)合自治縣。①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城市化的推進,彝族傳統(tǒng)生活方式被打破,為了生計越來越多的彝族青壯年背井離鄉(xiāng)進城或到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務工,卻也因此留下了大批留守青少年。云南彝族留守青少年中大致可分為兩個群體,一個群體是在我國現(xiàn)行應試教育模式下難以獲得學業(yè)成就和升學機會的青少年自主輟學(在位于地理位置偏遠的云南,由于經濟落后、教育資源相對來說匱乏,輟學率遠遠高于其他省份;社會結構的變遷也導致了青少年群體的分化,出現(xiàn)了一批“失學、失業(yè)和失管”的青少年),流落到社會成為現(xiàn)實或潛在的青少年失學無業(yè)群體,由于他們受教育的程度較低,在學校并沒有學到賴以生存的職業(yè)技能,加之缺乏社會生活閱歷,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就業(yè)市場,他們將來只能從事一些低收入的工作,根本無法改變自身的弱勢群體地位,使貧窮成為代際傳遞無法擺脫的厄運。另一個群體是在校的中學生,他們面臨學習、生活及親子關系的困難。留守青少年從小缺乏家長對學習的監(jiān)督和輔導,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尚未形成。當這些留守青少年在面臨學習上沒有人輔導、遇到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生活困難無法克服、親子關系疏遠等困難時,如果沒有及時人為干預,他們也有可能因故輟學。
20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開始用“需要”來表達人類的動機或欲望,在很多關于兒童或青少年服務的討論中,都會涉及“需要”這一概念。這個概念不僅表明為使青少年發(fā)展成為健康的成年人而有必要滿足他們的需要,更表明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善于辨別青少年的特殊需要。同時,法學家主張將“最大利益”的概念用于處理青少年事務時的法律考慮,即什么對青少年是最好的。②在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中,如何利用西方現(xiàn)有的社會工作價值、理論、方法來解決中國存在的問題,甚至解決少數(shù)民族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工作者和相關學者關注的重點。只有了解中國社會轉型期多民族共同居住的背景下以及彝族本身特有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漢化過程中留守青少年的特殊需求是什么,我們才能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適當?shù)姆?。研究彝族留守青少年社會工作,同時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要在發(fā)展性視角下探討彝族留守青少年的需要。每個青少年作為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長經歷,在為個體服務的過程中,要了解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和家庭背景,也就是社會工作所講的“人在情境中”。二是要時刻謹記我們服務的對象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他們既是需要幫助的未成年人,也是有主觀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三是在了解滿足青少年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總結共性,建立制度性的機制,有效回應彝族留守青少年的需求。
二、對彝族留守青少年社會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一)彝族留守青少年既是民族問題也是中國特有的社會問題
社會轉型帶來的經濟成分和就業(yè)方式的多樣化以及生產力的提高,使農村出現(xiàn)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并加速了城鄉(xiāng)之間人口的流動率,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大量農村人口涌進城市打工?!稗r民工進城務工”是中國特有的社會問題,是由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決定的。農民進城務工是為了改善家庭經濟條件,也是出于經濟狀況的考量,無法把家人帶在身邊,由此催生了“留守兒童或青少年”、“留守老人”、“留守婦女”,這些農村留守人員的生計、安全、醫(yī)療、教育、贍養(yǎng)等已經是中國的一大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中國反貧困的一個方面,按目前情況來看,只有中國經濟上升、生產力提高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農民工進城務工是為了改善家庭生活,但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由祖父母或其他旁系親屬代為照顧,對孩子疏于管教導致親子關系疏遠,對青少年正常成長和健康全面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決不能以青少年的發(fā)展作為代價。社會工作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利用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技巧對留守青少年成長進行干預,充分挖掘青少年的潛能促使其全面健康的成長,避免貧困代際傳遞,是解決留守青少年成長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彝族留守青少年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悠遠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彝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彝族自古以來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且彝族家庭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有家庭式唄瑪(唄瑪是彝族歷史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發(fā)展者,是通曉彝族文字的知識分子)、民族文化教育、為人處世、生產勞動技能、傳統(tǒng)手工技藝和民間傳統(tǒng)文化等等。
彝族家庭教育十分注重思想品德、為人處世和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倡仁愛之心、樹立誠實、善良、正直、勇敢的品德。古彝文典籍《勸善經》有這樣的記載:“心善不貪財,得志不欺人,所思都莫言,邁步須踏實,立德于后人”。常以因果報應勸導人們要行善積德。在為人處世方面提倡寬厚仁慈、以誠相待、嫉惡如仇。彝族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十分重視學習和汲取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思想道德觀念。明清以來,隨著與漢族的混居,中原漢族文化和道德觀念在彝族地區(qū)得到傳播,到了近現(xiàn)代,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賢等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彝族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家庭生活中,彝族家庭提倡尊老愛幼,因而彝家兒女大都從小養(yǎng)成勤勞、好學上進、節(jié)儉持家的好習慣、好風尚,在家孝敬老人、尊重父母,在外謙虛好學。
彝族重視生產勞動技能、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授,把它看作生存和成家立業(yè)的必備本領進行教育。彝族兒女自幼隨父母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以及家禽家畜的飼養(yǎng)、馴化等,父母都會在家里或田間地頭悉心傳授。在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方面,若父母是民間藝人,父母將會把精湛的技藝傳授給兒女,并在傳授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兒女們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意識,這就促進了彝族民間工藝世代相傳、推陳出新、不斷進步。
新中國成立以后,彝族地區(qū)學校教育迅速發(fā)展,彝家兒女都有了進學校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但彝族依然十分重視家庭教育,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賦予家庭教育更新更廣泛的新內涵。然而,父母進城務工后,彝族口口相傳以家庭教育為主的傳統(tǒng)出現(xiàn)斷裂,需要其他途徑來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而社會工作起源于問題治療,后逐漸發(fā)展為“治療”、 “發(fā)展”和“預防”三項綜合性目標,對于青少年的服務從一般的補救式救助發(fā)展成為包括接受文化教育、獲得就業(yè)機會、身心健康維護、社會安全保障等多個領域,社會工作的控制和教化功能減少,維護權利和促進潛能增長的取向日益增強,以社會工作現(xiàn)有的理論、方法、技巧和積累的經驗可以彌補彝族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不足。
(三)大多數(shù)彝族留守青少年來自于貧困的農村家庭,需要幫助其獲得更多社會資源
現(xiàn)在人們通常使用“社會排斥”而不是簡單的貧困概念討論問題。這個概念有助于我們思考一些問題,即那些物質貧困的人很少有機會參與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在獲得社會資源或“社會資本”方面也很受限制。然而通常對社會排斥進行矯正的建議是幫助貧困者發(fā)展一些技能、提供一些個人資源,或者尋找一些途徑幫助貧困家庭克服他們與社會之間形成的壁壘。這些內容很重要,但它們并不能作為對低收入的直接替代。③他們需要更深層次的幫助。貧困代際傳遞是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復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不利因素并將貧困和不利因素傳遞給后代這樣一種惡性遺傳鏈;也指在一定的社區(qū)或階層范圍內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代際之間延續(xù),使后代重復前代的貧困境遇。④青少年貧困意味著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接近資源的機會,而這些資源對他們的成長和擺脫貧困來說恰恰是至關重要的。這些資源主要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環(huán)境和政治等資源。青少年貧困既是貧困代際傳遞產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貧困代際傳遞的結果。⑤留守青少年在其所成長的背景特別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在他們沒有父母陪伴時。在當今社會,貧困者經常受到很強的歧視、偏見和侮辱,外部環(huán)境的不友好,從而導致留守彝族青少年本身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依據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要尊重留守青少年和他們的家庭,尊重他們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和環(huán)境中適應生存的策略,同時相信留守青少年和家庭有成功的潛力。作為社會工作者通過提升自己的實務工作能力,通過傾聽留守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心聲,為他們提供服務。(作者單位:曲靖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注:本文為曲靖師范學院校級課題《云南彝族留守青少年社會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2014年4月。
注解
①楊樹美,《彝族古代人學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②[英]奈杰爾.托馬斯著,田國秀、李少春等譯,《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照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③[英]奈杰爾.托馬斯著,田國秀、李少春等譯,《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照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④李曉明,《貧困代際傳遞理論述評》,中國農村研究網,2006年12月23日
⑤李曉明,《貧困代際傳遞理論述評》,中國農村研究網,2006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