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貞
宿州學院外國院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語用學理論在二外日語教學中的應用
彭 貞
宿州學院外國院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從語用學理論的內涵入手,討論了語用學理論與二外日語教學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從語用學與詞匯教學、語用學與語法教學和語用學與文化教學三方面,對語用學理論在二外日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指出:將語用學理論運用于二外日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了解語言的交際功能以及語言行為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達到運用基本句型和表達方式進行簡單交際的目的。
語用學理論;二外日語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文化教學
二外日語教學大綱中反復強調學生言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日語口語交流和閱讀的能力。然而,長期以來,在二外日語教學中,教師過分注重教學生理解和分析規(guī)范的語句,要求學生背單詞、記語法條文,雖然學生記住了大量的單詞、詞條和語法知識,但在閱讀和寫作時,屢屢出現(xiàn)理解不清、用詞不當、語言使用不得體等語用失誤;在實際的交際中,更是錯誤百出,甚至可能引發(fā)交際沖突??梢姡Z言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為重要。因此,在二外日語教學中,從最初的語言基礎知識教學開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將語用學理論用于實際教學中,做到語言知識與語言運用相結合,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下面在介紹語用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語用能力與二外日語教學的關系,著重探討二外日語教學中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
1.1 語用學定義
自1938年哲學家Morris提出“語用學是研究符號與符號解釋者的關系”,到20世紀70年代《Journal of Pragmatics》的出版,語用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式得以確立。在眾多的語用學定義中,有兩個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個是意義,另一個是語境。語用學是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學問,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話語,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1]。
1.2 語用學與二外日語教學的關系
不同的語言文化間存在語用差異,這種差異表現(xiàn)在語言表達的方方面面,如詞匯的語用差異、句型表達上的差異和文化內涵的差異等。這些差異正是語用學研究的范疇。在外語教學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語用差異,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理解和消化這些語用差異呢?筆者認為,在二外日語教學中,運用語用學理論指導教學,可以解決因中日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一系列語用失誤問題。
語言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教給學生語言知識,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恰當準確地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將語用學理論應用于二外日語教學,能構建一個教、學、用三結合的語言環(huán)境。尤其是在基礎課教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用習慣,為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2]。
2.1 語用學與詞匯教學
2.2 語用學與語法教學
語法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講解語法時,如果運用語用學理論中的一些策略,也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日語中,很多特定的句型表達體現(xiàn)了日本民族獨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毫無疑問,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話語策略和交際風格,在交際過程中,若不了解這些文化差異,極易引起語用失誤。例如,日語中有漢語沒有的“N1はN2が”句型,該句型中,N1用は的部分是句子的中心話題,而N2用が表達的是N1話題的一部分,或者是N1主體的能力、情感的對象等。這個句型在日語中被廣泛使用[5]。
例如,作為話題的一部分:
李さんは背が高いです。(小李的個子很高。)
再如,作為能力、情感的對象:
私は新しいパソコンがほしいです。(我想要一個新的電腦。)
小野さんは英語が上手です。(小野女士英語說得很好。)
私は地震がとても心配です。(我很擔心地震。)
漢語中,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常用所屬關系的“的”來表達,而日語中采用主題與主題的一部分句式來表達。漢語中,表達能、會、擅長干什么以及喜歡、害怕、擔心什么時,直接使用動賓關系短語來表達;而在日語中,把賓語看成主體的對象語。這種表達差異源于兩國思維模式的差異。這樣的語用差異,只有在語法教學中特別強調,學生才可能有深刻的印象,從而更好地理解差異,順利地進行交際。
2.3 語用學與文化教學
受話語雙方各自文化背景的影響,交際雙方通常按照各自的文化觀來評判對方的行為,這樣,極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際中遭遇語用失誤。如果把語用學相關理論運用于文化教學中,能有效地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在二外日語課程教學中,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扎實推進。從基礎階段開始,就要注重在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的同時,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將語用學理論運用于日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了解語言的交際功能,了解語言行為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達到運用基本句型及表達方式進行簡單交際的目的。
[1]潘均.現(xiàn)代日語語言學前沿 [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10:258-273
[2]黃寶珍.關于日語教學中語用學理論導[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64-166
[3]吳巧巧,廖慧敏.語用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9(3):178-179
[4]王紀芹,孟祥梅.淺談中日詞匯的文化意蘊之對比 [J].山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6):80-81
[5]周曉華.小議“は”和“が”的基本用法 [J].日語知識,2011(3):6-7
[6]金田一春彥.日語概說[M].潘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445-454
[7]閻志章.由日語表達透析日本民族特征[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75-78
(責任編輯: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35
2014-09-16
彭貞(1986-),女,江西宜豐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和日本文化。
G642.0;H364.2
A
1673-2006(2014)11-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