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觸藝術的人未必每個都會去深入思考何為“藝術”,通常認為一幅好的繪畫作品、一個適用的設計、一幢漂亮的歐式建筑以及一臺賞心悅目的舞臺劇等等就是藝術,但看了海德格爾的“什么是藝術作品的本源”后,之前對藝術理解全顛覆了。例如一幅繪畫作品,講她的藝術性都是在作者生活現(xiàn)象的概括、抽象、提煉,加上作者的感受,但到了海德格爾這里,藝術家和作品都是從藝術中來,藝術是自然的、自發(fā)的;要了解作品就要了解“物”。海德格爾說:“物是一切存在者,物就是材料”并通過對物的存在性把人和動物分開了。
【關鍵詞】藝術;作品;感覺
感受是每一人親身經(jīng)歷、真情實地的一種體驗,還有思考的伴隨過程。在上研究生課程里安排了藝術哲學這門課程,如不上研就難會接觸到藝術哲學類范疇,也不會知道海德格爾這個哲學家,更不知道他是后現(xiàn)代藝術哲學之父,更不會去想什么是物、作品、藝術家和藝術的關系。當然,也不是說學了海德格爾的藝術哲學就有什么突飛猛進的收獲,而最主要觸動我的是能換一種思路去思考生活中常見的“物”,跨越了我常規(guī)的思維,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我想這就夠了,因為我深知自己對藝術哲學還沒入門。以下便是我學習這一內(nèi)容的幾點體會。
一、關于物
接觸藝術的人未必每個都會去深入思考何為“藝術”,通常認為一幅好的繪畫作品、一個適用的設計、一幢漂亮的歐式建筑以及一臺賞心悅目的舞臺劇等等就是藝術,但看了海德格爾的“什么是藝術作品的本源”后,之前對藝術理解全顛覆了。例如一幅繪畫作品,講她的藝術性都是在作者生活現(xiàn)象的概括、抽象、提煉,加上作者的感受。但到了海德格爾這里,藝術家和作品都是從藝術中來,藝術是自然的、自發(fā)的;要了解作品就要了解“物”。海德格爾說:“物是一切存在者,物就是材料”并通過對物的存在性把人和動物分開了。
物(材料)才是世界上最基本是東西,因為材料本身具有的吸引力,讓人去尊重、接受她,以至于去設計她,設計出更豐富、更廣闊的空間。這里如果一切物都被設計了,但不是設計師想去這樣做,而是人的意識變了,是人們的需求不斷變化讓設計師為之而設計。例如今天的汽車,不管有多昂貴的也有人去買。又如探月,航天科技發(fā)達的國家都在積極探索,他們想找到除了地球以外還能供人類居住的星球,以備人類不時之需。這里不難理解——材料才是世界上最基本是東西,看看現(xiàn)在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正在加劇占領星球的戰(zhàn)爭——太空戰(zhàn)的到來。
二、關于藝術
海德格爾在這篇文章中開頭就說道:“本源一詞在這里指的是,一件東西從何而來,通過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臣|西的本源乃是這東西的本質(zhì)之源”;并提出,既然藝術作品和藝術家互為本源,那就必須為雙方尋求一個“第三者”,即“藝術”作為兩者的共同本源,“藝術以另一種方式確鑿無疑地成為藝術家和作品的本源”。 藝術很哲學,為了知道什么是——藝術,通篇讀后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這是不是作者不想給出我們答案,還是我的理解沒有體會的呢?接著海德格爾提出藝術作品是一獨立自存的“純?nèi)晃铩保鳛椤拔铩保―ing),它“物著”(dingt,或譯“物起來”);固然“作品要通過藝術家進入自身而純粹自立”,但“正是在偉大的藝術中(本文只談論這種藝術),藝術家與作品相比才是無足輕重的,為了作品的產(chǎn)生,他就像一條在創(chuàng)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作品是顯現(xiàn)存在的人造物,這里藝術家怎么會沒有作品重要呢?沒有藝術家就沒有作品,應給出在一定的條件下藝術家與作品相比才是無足輕重的;但這里還沒有這個界定的條件。
我們理解藝術既不能從精神出發(fā),也不能從主體(本能)出發(fā),海德格爾教我們找到“物”,要從物的角度來理解,不同的“物”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這里不能理解。但同一“物”在不同的條件下,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藝術。例如沙子,在水里她是沉的;在干燥的天氣里他會隨風起舞;當加上細泥稀釋高溫后,她就成了硬度較高的陶,上1千多度就是瓷嗎?那再到幾千度又是什么呢?之所以所以舉這些例子,只想說明一點,當我們只是對作品的藝術價值作評價時,可以不去考慮作品是誰創(chuàng)作的;但評價的是作品的價值是如何造成的,那就離不了創(chuàng)作者即藝術家。
三、感覺
生活中當我們要對某一具體事情做出決定時,常常告誡自己,不要感性,要理性;這是我們常規(guī)對事情的處理方法;但在海德格爾這里是受到質(zhì)疑的。人與動物在自然界中“感性”是一樣的,動物有感性,但人有感覺。感覺不是用客觀和主觀來判斷的,感覺是最真實的、是偶然間的;在感覺中物是最真實的。在我們學藝術的人中,這是恰到好處的例證。作畫靠的就是感覺,沒有感覺那很難想象作品是什么樣子;跟著感覺來處理,那就是藝術。但感覺與科學的態(tài)度又不同,感覺直接,人與對象沒有距離;反之亦然。感覺如果不真實,那一切就會出問題。如我們的在夏天穿棉襖,如果感覺不真實,我們就感覺不到熱,而我們看到哪種人是在夏天穿棉襖還不知道熱呢?那不就成沒有感覺的人了。
以上所述,便是我對這門課程的一些體會,深知自己知識淺薄,但還是想嘗試挑戰(zhàn)一下自己對一門未知領域課程究竟有多少接受潛力。我也認真的去學習了,其結果雖不盡人意,但我還是享受了以前不曾有過的思考過程,因此在這里也非常感謝老師,把我引入這中思考。
參考文獻
[1]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簡介:張興蓮(1979.03- ),女,云南昭通人,碩士,昭通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