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對網絡媒體耳熟能詳,互聯(lián)網在與大家分享信息與知識的同時卻存在著侵犯他人著作權的隱患。便捷性、開放性與匿名性等互聯(lián)網自身的特性,更加重了網絡媒體著作權紛爭。文章從互聯(lián)網特性出發(fā),分析了網絡媒體著作權問題的現(xiàn)狀及形成原因,同時結合傳播學理論與相關資料考察,針對網絡媒體著作權問題提出相應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網絡媒體;著作權
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傳播這一新媒體形式在信息的傳播和交流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是信息的匯聚點,internet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據(jù)庫。為了實現(xiàn)更多人的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就必然要承載大量的信息內容。而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網站都是免費的,所以公眾能夠很容易的就閱讀到別人的作品,甚至可以隨意對別人的作品進行復制與轉載。
對于普通公眾來說,這種免費的資源是一種便利,但是對于著作人來說,他們的著作權益則受到了嚴重的侵害。由于網絡信息大量迅速傳播和免費下載等特性,作者著作權受侵害的現(xiàn)象已經普遍存在。而作為一個新興的媒體形式,網絡傳媒在有關著作權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尚不夠完善。關于網絡傳媒,作者著作權益的保障問題應值得關注。
一、網絡傳媒中著作權易受侵害的原因
網絡傳媒相比傳統(tǒng)媒體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提供信息的便捷形式,傳統(tǒng)媒體發(fā)布信息都有各自的特定渠道和特定時間,而網絡媒體在網上的信息可以時刻搜到并獲取。公眾如果想復制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精力,相對來說較麻煩。但是對于網絡媒體復制和轉載幾乎是彈指之間的事情,非常簡易方便。再加上網絡是一個相對虛擬的空間,匿名發(fā)表言論的現(xiàn)象很普遍。所以網絡中出現(xiàn)了大肆的轉載并且不加注作品來源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篡改作品、據(jù)為己有的惡劣行為。
另網絡資源的免費下載已成為大眾普遍認可的一種習慣,從傳統(tǒng)媒體中獲得信息很多是需要付費的,但是網絡媒體則有很多同樣內容的免費下載。這是網絡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一大沖擊,而對于受眾來說,零成本的獲取他人勞動成果是一個很誘人的。在沒有相應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公民當然會大量傳閱和引用他人的作品。
最后,網絡信息平臺的龐大混雜和敏感,使得著作人對自己的作品控制能力大大削弱。作品一旦被投入網絡,就會迅速被傳閱和轉載。由于網絡的全球性和全時性,一條信息可能在瞬間就會普及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著作人根本無法控制所有的閱讀者,更不能控制自己的作品。所以就出現(xiàn)了作品一旦進入網絡,就會“任人宰割”的無奈現(xiàn)象。于此同時,多重的轉載也為終端讀者找尋作品的初始來源造成了很大困難。雖然法律明文規(guī)定“支付報酬注明出處可以在網上進行轉載和傳播,但是很多人表示自己想支付卻已經找尋不到作品的初始著作人。這種著作者和受益者之間的阻斷,更增大了作者著作權益被侵害的可能。
二、著作權保護與網絡傳媒事業(yè)發(fā)展之間的權衡
根據(jù)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著作權的被侵害是建立在網絡傳媒的優(yōu)勢上的。很多人認為著作權畢竟是個人的權益,而發(fā)表精良作品的公眾畢竟占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公民還都是“受益者”。網絡傳媒使得公眾更容易更方便的獲取大量信息,這的確是有利于知識文化的傳播,也是網絡傳媒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但是從長遠利益上看,著作權的侵害絕非只是個人利益損害那么簡單。如果網絡長期大量轉載復制著作人的作品,而喪失了對著作人的激勵機制,那會大大降低著作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作者苦心專研的成果,一經網絡的傳播就“石沉大?!保苌儆腥藭肋@是他的杰作。著作者付出大量的努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甚至很有可能勞動成果被別人竊取,他們自然會失去創(chuàng)作的信心和興趣。另外,網絡上的隨意轉載使作品失去了權威性和專屬性,專家也失去了研究的意義。這就阻礙了高質量高水平的經典作品的問世,對于整個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都是一大損失,而任何不有利于文明發(fā)展的運營機構都是不能支撐長久的。
著作權的侵害除了對作者再創(chuàng)作的熱情有所削減外,對作者已有的作品的價值也有了一定的沖擊。網絡公信力的降低是網絡傳媒的一大弊端,大量沒有來源的作品使得公民對網上的信息失去了信心。本來是一部很有研究價值的作品,經過網絡的轉載瘋傳甚至篡改而在公眾心中大大貶值。這是文化傳播的一種流失,更簡介導致了網絡媒介趨于膚淺化,阻礙網絡傳媒的進一步發(fā)展。
故從長遠利益講,著作權的維護不但不會沖擊到網絡事業(yè)的發(fā)展,相反還會為網絡事業(yè)提高核心質量,為其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當然保護著作權也不能過于極端,否則就會把文化禁閉在小范圍內而得不到傳播。我們應該權衡好兩個方面,在保證著作權一定的權威性的同時,也要確保文化信息能夠順利的傳播,這才是最為理想的效果。
三、如何保護網絡傳媒中的著作權
談及網絡傳媒中著作權的保護,筆者綜合一定的文獻整理與考察,認為應該從法律法規(guī)和網絡技術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網絡傳媒中關于著作人著作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幾近于空白。國際上對于著作權保護方面的研究也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推出什么具體明確、可操作性的法規(guī)。只是適當?shù)膶χ鳈嘤兴鶖U展,從原來的作品、表演等層面擴展到計算機、數(shù)字層面,算是和網絡有了一定的關系。
而我國也沒有專門的著作權保護法,不過在《著作權法》中有提到網絡這一詞語,如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第一條:“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fā)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應承擔一定法律責任。”這里有提到信息網絡,但是縱觀這個法律,網絡傳媒方面的規(guī)定是被弱化的。
如此看來,我們在網絡傳播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很欠缺,這給司法部門執(zhí)法帶來一定困難,同時公民們也沒有了一定的遵守準則。所以,制定明確的網絡傳媒方面的著作權保護法成為當務之急。
除了法律上的加強,我們也可以從技術上挖掘解決的辦法??刂谱髌返拇罅繌椭凭鸵獜膫鞑サ淖铐敹碎_始,著作人要使自己的作品發(fā)表于網絡當中就會和特定的網站簽訂合約,收取一定的報酬。接下來傳播的責任落在了各個網站,如果作者想把自己作品的全部內容展現(xiàn),那網站可以直接貼出作品。如果作者只想透露作品的簡要,那網站只需把作品簡要和搜索到原作品的具體發(fā)放地址貼出來。
廣告是網絡傳媒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很多網站要的是點擊量,他們一般都會采取免費下載的方式獲取點擊量,從這里開始就出現(xiàn)了有序傳播的缺口。所以網站可以適度采取收費的形式來控制信息的大量流失,所得收入由網站和著作人共同擁有?,F(xiàn)在付費的網站已經日漸增多,而我們通常下載學術論文都要付費其實就是這種運營方式的初始模型。
另外,除了和著作人直接簽訂合約的網站外網絡上還有很多盜版網站,公眾還是可以從這些網站免費淘取信息。針對盜版網站,大型搜索引擎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應盡量把正版網站提到靠前的位子,使盜版網站不能周轉而自生自滅。最后,還需要相關部門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網絡上的盜版網站進行監(jiān)察和清除。
四、結語
網絡媒體著作權問題自互聯(lián)網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互聯(lián)網的便捷性、開放性與匿名性增大了其著作權被侵犯的可能性。我們應從法律與技術兩個主要方面突破,在明確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同時,提升網絡技術實現(xiàn),并逐步實施收費制度。公民著作權意識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也算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這需要長期的宣傳教育。公眾應發(fā)揮自覺性,抵制盜版,堅決不剽竊他人的作品。如此三管齊下,方有利于在保護網絡媒體中著作人著作權。
但是,我們在倡導保護著作權的同時也不要過于絕對化,過分強調著作權只能限制信息與知識的流通與傳播,對于整個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非常不利。這就需要傳媒從業(yè)者在信息共享與著作權保護之間把握好一個平衡,如何既能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達到有效的信息共享,又能保護好作者的著作權,是網絡傳媒急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許超.評一起網絡著作權糾紛[J].電子知識產權,2000,07.
[2] 陳日新.淺談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M].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0,0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張萌(1989.06- ),女,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理論傳播與傳播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