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姚鳳霞,廣西民族大學,法律碩士。
摘要:本文闡述了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影響國家信息安全的基本因素,并探討了信息權屬所引發(fā)的的爭議的三個相關學說,為構建大數據時代信息主權生存與發(fā)展的法律保障規(guī)則體系模型提供理論基礎,為促進信息主權的建設提供法律保障,為完善與發(fā)展信息主權保護的法學理論奠定根基。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國家信息安全;信息權屬一、影響國家信息安全的基本因素
(一)信息主權的國防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的虛擬網絡空間中,數據信息有著極高的開放性,大數據具有著越來越高的關注度,顯而易見的被視為更易利用的“工具”。大數據是大規(guī)模海量的更復雜、更敏感的數據,這使之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目標,黑客就將攻擊很好的隱藏在這些大數據當中,由于傳統(tǒng)的檢測是基于單個時間點進行的基于威脅特征的實時匹配檢測。但是隱藏于大數據之中的攻擊是高級可持續(xù)攻擊,極難被難檢測到,極易迷惑和誤導安全服務提供商。同時,如若攻擊成功,就能獲得更多的數據,提高了攻擊的“效率”。因此也會吸引更多的潛在攻擊者。能夠控制大數據信息的國家實際上控制信息世界的要害。美國一直宣揚“互聯(lián)網自由”,這種攻擊性的文化很好的利用了數據信息的滲透性,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先入優(yōu)勢牢牢把握著信息領域的霸權地位。通過2009年的“谷歌事件”,也給我國很大的警示,更深層次的思考。當中國面對信息霸權組織和國家時,我們又該如何捍衛(wèi)國家信息主權。
(二)大數據技術攻擊手段對國家監(jiān)管能力的挑戰(zhàn)
大數據時代“信息疆域”的產生,作為獨立于傳統(tǒng)領域的“第五空間”,極大限度的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主權概念,數據信息傳播交流的無界性與傳統(tǒng)的實體的物理領域及邊境具有極大的差別,適用于傳統(tǒng)領域的現實的法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對大數據時代虛擬空間中的跨國界行為的調整和規(guī)制,而且對于虛擬空間中的行為監(jiān)控監(jiān)管成本極高又難以實施。由于大數據信息在虛擬空間中難以監(jiān)管的特性,很多黑客就利用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向服務器終端發(fā)起攻擊,使監(jiān)管系統(tǒng)防不勝防。
2004年9月份俄羅斯外交部叫停陶宛當局關閉車臣恐怖分子在其境內設立的網站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由于網絡虛擬空間的受眾數量很大且無界域概念,是異步傳輸,互動性很強,極易結成固定的社群,虛擬空間的發(fā)展就使得建立在相同地域或者相同體驗的國家信息主權觀念受到極大挑戰(zhàn)。①
(三)網絡信息監(jiān)管體系自身特性導致的監(jiān)管低效
大數據時代信息的獲取和流轉是不定向的流向世界各處,有著極強的離散性。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國家雖然有進行監(jiān)管企圖,卻也會因語言的多樣化和其他主權國家對信息主權的維護而遭到制止,望而卻步。虛擬化的網絡空間的網狀結構的自身特殊性使得“國家疆界”模糊了傳播和接收的中心節(jié)點,且信息傳播的多維性與網絡社群使得國家難以形成中心化的管制體系?,F實情況下,由于對于虛擬網絡空間的監(jiān)管耗資巨大,這些非政府組織或者企業(yè)難以有相應的資金和能力進行監(jiān)管,這使得監(jiān)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大數據時代虛擬網絡空間極易形成不分種族不分國界的社群組織,本身國家對于虛擬空間中的公民控制能力就相對較低,給一些不法之徒造就了可乘之機,對一國的信息主權就造成極大威脅。
(四)數據信息的實時性對存儲和安防措施的挑戰(zhàn)
大數據時代,民眾可以自由的進行互動交流,傳輸數據信息和文件,這其中蘊含了海量的有用的數據信息,在加大了國家對信息傳播監(jiān)控能力的同時,也給數據信息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由于安全掃描耗時過長,而信息的實時性與掃描的時間就會產生沖突;再者說,2000年以后的數據量是呈非線性加速增長,使得安全防護技術的升級速度和更新速度與之相比望塵莫及。并且由于漏洞等問題存在于大數據時代安全防護技術之中,這不僅對存儲設備和安防措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也對國家信息主權安全帶來了危機。②
二、大數據時代信息權屬理論上的爭議
當下對于信息的權屬,社會各界對于信息的權屬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信息自主權說
信息自主權說也可稱之為虛擬空間自治說,該類學說的主張者認為信息權利屬于共享性權利,任何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自由的根據網絡虛擬空間的慣例性規(guī)則進行管理和維護秩序,且不得受任何國家政府的監(jiān)控和侵犯,這是一項基本的人權。
從互聯(lián)網時代以來,特別迎來了大數據時代之后,數據信息高速傳輸和交流,世界大多數民眾都對于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沒有一個國界的權利性的概念,認為信息都是共建、共享和共有,不需要國家進行監(jiān)督管理,所有國家在數據信息共享中都享有平等的權利。但是通過2013年的斯諾登事件,再度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達和完善,虛擬網絡也漸漸的形成了國界和領域,如不對本國的大數據信息進行監(jiān)管控制,極有可能會導致一些數據信息強國的的霸權入侵,造成一種文化軟實力上的侵犯和霸占,輕則對個人的信息進行監(jiān)控和盜取,侵犯個人的隱私和信息安全;重則肆意妄為,逐步干涉別國內政;而一些信息技術落后的國家就只能落后挨打,國家數據信息安全遭受威脅,信息疆域受到侵犯,導致國家主權被霸權強行干涉,弱化了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這不僅損害了國家尊嚴,也喪失了國家利益,在信息資源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處于劣勢成為必然。③
(二)信息主權說
信息主權說也可稱為國家干預說,該學說認為大數據時代信息空間屬于獨立于領海、領土、領空、太空的“第五空間”。雖是虛擬空間,但與國家物理空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和相似性,任何虛擬空間的行為都不可能脫離物理空間主體——人的參與,是國家領土的一部分,民眾在享有信息權利的同時,國家對于本國的數據信息享有信息主權。我國的學者大都持此種觀點。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幾位有代表性的學者,早期的如孔笑微、龔文癢、蔡翠紅等,都主張信息主權是國家主權在信息領域中的展現。近幾年,像任明艷、冉繼軍等研究者,都將信息領域或者說信息疆域視為獨立于國家傳統(tǒng)意義上的領土之外的“第五空間”,是各國不斷對其安全進行強化和管理的領域。不難看出,大多數國內學者都認為信息主權屬于國家主權的一部分,需要國家對其行使信息主權。
(三)數據信息相對管轄權說
相對管轄權說也可稱為管轄相對論,該學說認為大數據時代的信息空間應當定位成像公海一樣的公共領域,世界上的每個國家的網民都可以在該領域內進行活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履行義務,當該領域內的人或者活動觸犯了法律時各國都可以在其可以控制的程度和范圍內行使管轄權,適用法律。數據信息相對管轄權說是對國際化形勢下的信息主權從本體論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強調的是交互性主權觀念,而非主體性主權觀念。當下全球互聯(lián)的大數據信息網絡是由眾多主體構成,每個主體出于對利益的保護都要構建相應的信息主權,而協(xié)調和配合是單一主體實現信息主權的前提,而全體的利益的實現又要靠所有單一主體去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大數據時代國家信息主權亦是如此,信息主權的實現具有更強的國際主體間的相互依賴性。但是,這種學說強調各國在可控程度和方式內進行管轄,卻忽略了當今世界各國信息技術上的差距問題,信息弱國處于劣勢,容易滋生信息霸權?、埽ㄗ髡邌挝唬簭V西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冉繼軍:《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主權》,《新聞知識》2011年第3期。
[2]馮偉:《大數據時代面臨的信息安全機遇和挑戰(zhàn)》,《專家論壇》2013年第4期。
[3]羅艷華:《強化互聯(lián)網信息安全,維護國家主權和基本人權——“棱鏡門”事件的警示》,《人權》2013年第4期。
[4]鄧劍:《論網絡空間的基本法律問題》,《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注解:
①冉繼軍:《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主權》,《新聞知識》2011年第3期。
②馮偉:《大數據時代面臨的信息安全機遇和挑戰(zhàn)》,《專家論壇》2013年第4期。
③羅艷華:《強化互聯(lián)網信息安全,維護國家主權和基本人權——“棱鏡門”事件的警示》,《人權》2013年第4期。
④鄧劍:《論網絡空間的基本法律問題》,《湖南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