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喜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注射室,廣西 柳州 545005)
靜脈輸液后經常會發(fā)現患者手背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淤血,輕者不足一拇指大,重者占手背的50%,患者既感到疼痛,也影響了護士的再次穿刺。在臨床工作中,通過觀察詢問了解發(fā)現我們在工作中的疏忽和不重視而造成,為了引起工作人員的重視,本文對門診輸液后患者造成皮下淤血原因分析,提出對策。
由于門診輸液特點,時間不規(guī)律,病急且多,當高峰期時穿刺失敗后,工作人員急,患者也急,往往為了加快輸液速度,減少患者的等候時間,急于穿另一部位,而在拔針后貼上膠布幫助按壓止血,造成按壓時間不足3 min,力度不夠,血液慢慢滲出,造成皮下淤血。
在臨床工作中,護士經常由于工作忙,將輸液完畢后將按壓過程交給患者完成,而沒有教會,交代患者正確的按壓方式。按壓方法、力度、時間、面積是靜脈拔針后出血及皮下淤血的重要原因[1]。
患者的認知不足,即使醫(yī)護人員交代正確的按壓方式,而患者由于不明白皮膚穿刺點與靜脈穿刺點部位不一致,因此只按壓皮膚針眼處,拔針后血液沿靜脈穿刺點外流,造成皮下淤血。
患者忽視按壓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我們取消了棉簽按壓方法,采用一次性紗布直接貼壓法,會讓患者認為膠布貼著就可以止血的誤區(qū),或由于急于如廁,忽略按壓環(huán)節(jié),使按壓時間過短,或拔針后,小兒哭鬧、躁動,家長往往稍稍按壓,見無出血,就放棄按壓,造成皮下淤血,因為拔針后如果按壓時間過短,力度過輕,力度不均勻,局部血流形成阻力→恢復→再阻斷→凝血過程,在恢復過程中,血液迅速經過損傷血管壁溢出導致皮下淤血[2]。
2.1 加強溝通,努力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再次穿刺:護理人員因適應在門診輸液的規(guī)律特點,在工作繁忙時,做到忙而不急,當血管難尋時,尤其是老人血管壁堅硬,彈性差,脆性大,瘦者皮下脂肪少,但摸之滾動,進針處血管回縮差,胖者皮下脂肪豐富,血管不清楚,觸之柔軟,但血液充盈不良,穿刺易破,因此,老年患者靜脈穿刺本身具有一定困難,因此要耐心尋找血管,不能急于穿刺,如果穿刺失敗,不要急于穿刺第二針,應溫柔、耐心的做好溝通工作,向患者致歉,說明原因,不要因為患者著急醫(yī)護人員也開始著急,應讓患者按壓足夠時間后,再及時認真選擇血管重新穿刺,可避免造成皮下淤血。
2.2 在臨床工作中,通過對患者及家屬在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實施健康教育:特別是對護士生拔針后對患者的交代注意事項,及拔針方法的交代。在發(fā)現患者手背有淤血后,詢問發(fā)生原因進行拔針按壓方法的宣教,告訴患者按壓時間,告訴患者我們在進針時,有兩個針眼,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按壓時,兩個針眼都需要得到有效按壓,應鼓勵患者用多指一起按壓,做到真正的徹底按壓,對于凝血機制好的按壓2~3 min即可,凝血機制差的,則需按壓20 min,當針眼完全凝血后,應告知患者不要急于用力活動,以免引起血管針眼處出血。如果由于對患者少了一句叮囑,護士離開后,患者不知,造成皮下淤血,會給自身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2.3 教會患者重視拔針后的正確按壓:再給患者拔針時,一邊揭開膠布,一邊溫柔地對患者說“請按照我提供的方式按壓,不要揉,稍多按一會兒”,三句淺顯易懂的話語,無論患者文化程度高低及年齡大小,相信每個人都聽得懂,并會照之去做,從而有效避免了拔針后造成的皮下淤血。由于工作性質,輸液工作量大,整體護理并不是大包大攬,更多的是注重患者的心理,滿足患者參與自身治療的愿望,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患者的主動性,通過拔針后與患者的溝通與配合,達到最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發(fā)生皮下淤血原因進行分析、了解、患者對拔針處方法、力度、時間的認知缺陷,加強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指導教育,使其認知按壓方法的正確性、重要性,有利于減少輸液后發(fā)生的皮下淤血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滿意的護理效果。
[1] 陳鯉榕,黃美仙.靜脈輸液拔針后出血及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09,6(9):1904.
[2] 于 芳.靜脈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0,3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