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卉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241000
關于讀書方法,我國古代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思想遺產(chǎn),如《中庸》強調的“學、問、思、辨、行”及朱熹的“朱子讀書法”等。元代教育家程端禮在繼承前人特別是朱熹讀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讀書方法的獨特觀點,對后世學子的讀書方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當代讀書方法的改進具有積極價值。
程端禮(公元1271-1345),字敬叔,號畏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元代著名學者,理學教育家。他15 歲能記誦《六經(jīng)》,曉析大義,治朱子之學,并按朱熹“明理達用”思想,糾正“失序無體,欲速不達”之弊。他詳細記載了讀經(jīng)、讀史、讀文等程序,注意教學程序,重視功底,強調經(jīng)常復習,通過考察完成了家塾詳細的教學計劃。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是程端禮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又名《讀書分年日程》《進學規(guī)程》《讀書工程》,是元代乃至整個中國教育史上較早針對教學提出具體計劃的著作。該書的內容主要包括序言,綱領,讀書分年日程卷一、卷二、卷三。本文主要研究和闡述的讀書法主要體現(xiàn)在卷一、卷二中。
程端禮在寫《程氏讀書分年日程》時,因深受朱熹思想的影響,因而把朱熹讀書法也貫徹在他的整部著作中,特別是朱熹循序漸進的讀書法更是深刻地啟發(fā)了他的分層教學法,被認為是宋代“朱熹讀書法”的衍生物。
“于內分作細段,隨文義可斷處,多不過十句,少約五六句。大段約千字,分作十段,或十一二段,用朱點記于簿?!盵1]這是以看四書為例而說的,主張在閱讀文章時可以依據(jù)文章的意思進行分層,把整篇文章在適當之處進行分段,以便于自己的理解和記憶,為真正地掌握知識提供一種系統(tǒng)的學習思路。
“隨日力、性資,自一二百字,漸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長,可近千字而已。每大段內必分作細段。每細段必看讀百遍,倍讀百遍,又通倍讀二三十遍?!盵1]程端禮認為,如果讀小學書的話,不必每天都制定相同的進程,而要根據(jù)學生的掌握能力,從一二百字逐漸增加到六七百字。同時,為了更好地領悟到書籍中的精髓,必須把大段分成小段,進而先學習小段,然后背讀小段內容,最后通背文章二三十遍。只有采用這種讀經(jīng)文的方式,才能夠達到程氏心中的讀書境界。
程端禮的這種分層化的讀書方式,如果演變到今日,就是教師為了使學生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進行具體目標的設置,使每節(jié)課都有一個小的目標,如此一個個相關的小目標,就會連成一個大的終極目標。如果不進行分層教學,學生的學習會沒有次序、沒有重點,進而不利于其真正領會學習的要領。
由于程端禮生活的元代生產(chǎn)力水平比較低,經(jīng)濟比較薄弱,在學校學習的學生人數(shù)遠遠多于教材和教室所能承受的壓力,所以就產(chǎn)生了單雙日錯開的教學方式。雖然如此,他還是沒有降低對讀書的要求。
“倍讀書時,必須先倍讀本章正文。畢,以目視本章正文。倍讀盡本章注文,就思玩涵泳本章理趣?!盵1]要了解所要背誦文章的正確意思,不僅要全面瀏覽文章的正文部分,而且要顧及到文章的注釋部分,確保自己讀書時所領會的文章意思,是作者所要真正表達的,而不是斷章取義。
“如當日所讀項目無者,亦須通照前后思之,如我親立其朝,身任其事,每事以我得于《四書》者照之?!盵2]表現(xiàn)出讀書之人,要有一種全面的歷史觀,自己看到的觀點要放置于作者寫作時的背景中去,就好像自己和作者同朝共事一樣,而其真實性就要與最有權威的《四書》進行對照,以避免自己脫離文化背景而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
“不可先看他人議論,如矮人看場無益。然亦不可先立主意,不虛心也。諸儒好議論,亦須記?!盵2]這更體現(xiàn)出一種讀書要全面的思想。程氏認為,讀書人要保持一種客觀的思維方式,不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強加于作者,要用一顆謙虛的心去學習掌握書本要義,絕不可以先入為主,否則不僅學習不到別人所要表達的意思,還有可能產(chǎn)生誤解。另外,對于別人就同一學問發(fā)表議論時也要關注,只有全面地獲得資料,才能夠擴大自己的見識,正確掌握文章的要素。
程端禮認為,結束《資治通鑒》的閱讀后,就可以進行韓文的學習。韓文,即韓愈的文章。此部分,篇幅雖然不長,但已經(jīng)明確地表現(xiàn)出對于知識的積累、分析和應用的思想了。
“篇法、章法、句法、字法備見。自然讀一篇或兩篇,亦須百遍成誦,緣一生靠此作文骨子故也?!盵2]在學寫文章之時,對前人文章的學習過程不可省略,自己必須在學習前人思想的同時,積累一些知識,選擇前人一兩篇優(yōu)秀的文章進行背誦,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結構設置,以及句式的應用,便于自己在初學階段進行仿寫。
“每篇先看主意,以識一篇之綱領;次看其敘述裨揚、輕重、運意、轉換、演證、開闔、關鍵、首腹、結末、詳略、淺深、次序。即于大段中看篇法,區(qū)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2]在讀文章時,每一個讀書人都如同醫(yī)生般對文章進行解剖,讓文章的內容、結構、排版、意向、句式的使用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面前,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學習前人文章的作用所在,也為讀書人自己的寫作提供一種思路。
“所以然者,如化工賦物,皆自然而然,非區(qū)區(qū)模擬所致?!盵2]這句話透露出程端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期望,認為學習韓文只是讀書人為了自己寫好文章的一種手段,而非結果,學習者不能滿足于機械的模仿。剛開始臨摹是有作用的,但只停留在模仿階段絕對不是他所希望的,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必須學會知識的應用,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應用模式,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體會。
《程氏家塾分年讀書日程》的名稱便為讀者透露了一個信息,即要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有學者闡述到,所謂“分年”即根據(jù)教育者的年齡確定學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規(guī)定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和任務。在《讀書分年日程》中,程端禮把整個學程分為三個階段:八歲前為啟蒙教育階段;八歲至十五歲為小學階段;十五歲至二十四歲左右為成人教育階段,從而體現(xiàn)出分階段教育的特點。[3]
“日程小學大學:小學,讀經(jīng)三日,習字演文一日,所分節(jié)日,詳見空眼簿?!盵1]空眼簿是程端禮發(fā)明的日程表,它詳細地記錄了學生的讀書時間、讀書內容和讀書進程,老師及時將學生學習信息記錄在日程表里,便于老師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明確教學任務以及學生的復習任務。
小學階段讀完以后,便可以依次讀大學經(jīng)傳正文,如《論語》《孟子》《中庸》《孝經(jīng)》《周易》《書》《詩》《儀禮》《周禮》《春秋》等,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應不同書籍的學習,目標明確,有利于學生自己制定學習計劃。
另外,程氏在卷一中,明確描述了如何才能達到老師所規(guī)定的掌握程度,“去了本子,信口分說得出,合說得出,于身心體認得出,方為爛熟”。[1]僅僅一句對文章把握程度的描述,就體現(xiàn)出他對于讀書的要求:讀書做學問,絕對不可以泛泛而談,必須能夠領會其要領,能夠脫離書本,達到自己背誦的程度。
“生處、誤處、記號以待夜間補正遍數(shù)”[1]“諸說有異處,標貼以待思問”[1]都是自我矯正的一種體現(xiàn),及時記錄自己在讀書過程中不懂的地方、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并再次進行思考,想不通的等待老師解答。
“如大學失時失序,當補《小學書》,先讀《小學書》數(shù)段,仍詳看解,字字句句,自要說得通透,乃止?!缎W書》畢,讀程氏《增廣字訓綱》,此書銓定性理,語約而義備?!盵1]這是他人矯正思想的體現(xiàn)。對于不能及時上學,以至于耽誤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即使到了大學的年齡,依然要讀小學階段書本所規(guī)定的內容;只有掌握了小學階段的學問,才能徹底進入下一階段學習。
“自此依朱子讀《四書注》。或十五歲前用功失時失序者,正從此起,便讀《大學章句》,《或問》,仍養(yǎng)補《小學書》?!盵1]程端禮對于不同階段失序學生進行的規(guī)定也不同,并不主張失序的人重新學習,而是提供一種兼顧學習原則:“失時失序者,不過更增二三年耳,大抵亦在三十歲前皆辦也?!盵4]在某些學者看來,補救矯正性教學不要求從頭簡單地重復已學的教學內容,針對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認識和思維的能力有一定發(fā)展的心理年齡特征,只須從《大學或問》《大學章句》等宋儒經(jīng)典注學起,兼補《小學書》,可減少時間的浪費,提高學習效率。[5]
總結性評價是對一個學段、一個學科的教育質量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做出結論性評價。評價目的是給學生下結論,也是對課堂教學的達成結果進行評價:一個單元、一個模塊,或者一個學期的教學結束后對最終結果進行評價。
“年十四五以上者,只倍讀,師標起止于日程空眼簿。凡冊首書爛熟,無一句生誤,方是功夫已到,方可?!盵1]對十四五歲學生進行學習掌握度的考核,“定其節(jié)目,寫作空眼,刊定印板,使生徒每人各置一簿,以憑用工。次日早,于師前試驗,親筆勾銷。師復親標所授起止于簿。庶日有常守,心力整暇,積日而月,積月而歲,師生兩盡,皆可自見”。[1]日程表的作用更加得到體現(xiàn),凸顯出教師評價教學結果的手段。當學生結束一定的讀書量時,教師擬定題目,第二天待教師來到時,在教師面前進行測試,然后登記在冊,接下來“至如大學,懂印讀經(jīng)日程。待《四書》本經(jīng)傳注既畢,作次卷工程時,方可印分日讀看史日程。畢,印分日讀看文日程。畢,印分日作文日程”。[1]讀經(jīng)、看史、看文和作文的不同階段目標制定,體現(xiàn)一種評價,只有一類課程結束后才可以轉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是層層進步的。程氏主張要學習知識,一定要有終極性目標,該目標并非量的多少,而是追求一種質,也就是自己能就學習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熟知每句話的內涵,不介意粗淺的解說,但是反對抄襲別人的觀點。只要自己在老師考試之前自我反復訓練,就能在考核中達到透明的境界,達到程氏的期望,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該書在寫作之初是為私學教育所作,但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教育也被以后的朝代所重視,書中以朱熹的讀書法為本,使學習者更加注重循序漸進、學思結合、分段教學的學習原則。這對元、明、清三朝的官學或私學教育都有很大的影響,使人們改變了學習知識體系的方式,對當代也有重要價值。
就現(xiàn)在的教育來說,升學的壓力不僅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高升學率可以給教師帶來名利,這就導致教師采用完全應試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差異。但是,為優(yōu)秀學生提供好的教學指導資源,而不是對所有學生都一樣,這完全背離了因材施教原則,不符合該書所說的“倍讀一二卷、或三四卷,隨力所至”的要求。[1]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快,物質利益追求高,導致出現(xiàn)了功利性的讀書態(tài)度。也許適當?shù)墓欣谧约旱匚坏奶岣?,但是過度的功利性卻會扭曲讀書的本質,越是浮躁的生活越是需要循序漸進的讀書法,只有這樣,讀書之人才能品味出經(jīng)典書籍要傳達的內容。就像《讀書日程》所說的:“如引用經(jīng)史先儒語,及性理、制度、治道、故事相關處,必須檢尋看過。凡玩索一字一句一章,分看合看,要析之極其精,合之無不貫?!盵1]這告訴學者,在日常做學問時,一定要有良好的習慣,對于引用別人的文獻不僅要加以說明,更要做到把整個文獻都看過,而非某句某段的功利性追求。
“此非妄言。若能如此讀書,則是學天下第一等學,作天下第一等文,為天下第一等人。在我而已,未易與俗子言也?!盵2]也許有人認為此話已過時,因為它是程氏關于學習朱子或問及歐陽修、曾鞏之法而提出的,但筆者認為,它不僅有時代意義,更有當代價值,因為如今的中國文化漸趨多元,傳統(tǒng)文化在開放的國情下日漸式微,而人們熱捧的外來文化卻因沒有理性審思常陷于盲目。
當代學生往往是為了應試而學習;經(jīng)常看與考試相關的內容,忽視了平常的知識積累,進而導致每一個階段的知識學習結束后,總是沒有剩下什么真正的知識,因而覺得讀書沒有用。其實不然。只有平日里積累文化素養(yǎng),擴展知識視野,才能提升自己,做到真正地追求學問。程端禮認為:“大抵作文辦料識格,在于平日。”[2]即寫文章,做學問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具有平時積累的意識。只有足夠的積累才能搭建起文章的橋梁,僅靠臨時抱佛腳是沒有作用的,那只是一種表面功夫,而無實際效用。
“元設科舉條制,既云作義不拘格律,則自可依《貢舉私議》法,則此最妙?!盵2]他想要改變當時科舉考試句句相承都是很教條、死板的狀況,希望突破已有科舉考試的不足,創(chuàng)新文本。這種敢于質疑的創(chuàng)新思維更是符合當今社會。只有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內有一席之地,一味地模仿和抄襲就永遠無法突破。讀書要有質疑的精神才能學習到精華,才能領略到作者的用意。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成書于元代,受時代局限,也有其不足,現(xiàn)在看來,讀書目標劃分太過煩瑣,面對當今大眾化的教育來說不很適宜。然而其文中所提到的學思結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積累材料等學習方法,對當代人讀書、學習仍然很有作用。因此,今人應辯證地吸收其精華,制定出最適合當代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1] 程端禮撰.姜漢春校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M](卷一).合肥:黃山書社,1992.
[2] 程端禮撰.姜漢春校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M](卷二).合肥:黃山書社,1992.
[3] 張偉,邢舒緒.程端禮及其《讀書分年日程》[J].浙江: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
[4] 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5] 陳學恂.中國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7] 寧俊偉.《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與元代的教育思想[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