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亮
(太原警官職業(yè)學院,山西太原030002)
人們逐漸認識到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現(xiàn)實狀況的嚴峻性,并已經(jīng)逐漸允許公共力量介入私法的范圍,這也就逐漸形成了公益訴訟。所謂公益訴訟中當事人的原告,大體上可分為兩類,其一,其本人(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直接受到違法行為侵害,其二,本人(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沒有受到直接侵害。行為人只要具有違法行為,且該行為對國家的利益以及社會秩序構成了侵犯,或者是對國家以及不特定人的合法權益構成威脅或有潛在威脅,那任何一個組織或者是個人都有權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起訴訟,從而保證國家利益不受侵犯,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最新的民事訴訟法于2012年8月31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guī)定:“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钡?,按照一般民事主體不難看出在本條的規(guī)定中并沒有明確公益訴訟主體,因此,在法律實踐中難以確定公益訴訟當事人,導致公益訴訟當事人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公益訴訟當事人的范圍。此條文的規(guī)定和法學學者在法學領域中對公益訴訟當事人的原告的定義表述沒有形成一致,從這次民訴修改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個體沒有權利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當事人參加民事公益訴訟。這就在公益訴訟中,阻礙了個人作為原告參與訴訟的可能,與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主體的理論有所沖突。因此,可以說在剛剛處于探索和初次立法階段的公益訴訟,表現(xiàn)的還不完善、不成熟,其他公益訴訟制度,如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經(jīng)濟公益訴訟制度更需要突破。公益訴訟制度的不完善,影響著公益訴訟當事人的確定,當事人適格依然存在問題。
分析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現(xiàn)狀,如,孫志剛案、春運漲價案、機場建設費案、高速公路收費案等,可看出現(xiàn)存的相關制度不能很好的保證訴訟的正常運行以及確保當事人合法權益。對原告資格的認定,是首先需要細化與完善的,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規(guī)制:
1.擴大訴訟主體的范圍。首先,訴訟當事人的范圍被擴大,使得原來規(guī)定的“與訴訟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可以提起公益訴訟”存在的不足予以改進,使得救濟更具有效率。在訴訟法界,尤其是民事訴訟當中,普遍存在著一種認識,即認為只有當自身合法權益直接受到侵害,其本人才能有權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就是說,對與其他沒有受其害的人來說,即使其權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或有侵害的未來可能性亦或非直接性侵害,則其權利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民事訴訟法的修訂,通過擴大參加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弊端,使得更多的可能間接受侵群體參與到訴訟中來,維護公共利益,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穩(wěn)定。其次,具有同法理需求相順應的制度優(yōu)化意義。如何確定民事訴訟當事人,這屬于程序上的問題,程序上的正義有時會比實體正義更重要。在保證實體正義時,首先要保證程序正義,這也是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理念。所以,通過擴大公益訴訟適格當事人的范圍,使得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參與到訴訟中來,使得民事訴訟不僅僅局限于個體私益,更要促進保護廣大公益,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積極性。對社會進行監(jiān)督,在法律的維護下,保障權利的正當運行。
2.完善檢察院關于公益訴訟方面的職責。檢察院作為我國司法機關,其運行代表著國家公權力的運行,實踐中也代表著一種典型的公訴權,而民事公益訴訟權也是公訴權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無論是在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訴主體,都是十分常見的。而我國在相關方面規(guī)定甚少。檢察院在民事訴訟中實行法律監(jiān)督,但在具體規(guī)定中檢察機關只能對法院的判決提出抗訴。而所謂的“抗訴監(jiān)督”屬于事后監(jiān)督,這就不能有效的保障社會秩序,必須及時出臺有效的制度,讓檢察院在事前、事中發(fā)揮其監(jiān)督職能,才能使檢察機關發(fā)揮真正的監(jiān)督作用。目前,許多案件都是由于缺少公益訴訟主體而不能起訴,進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益訴訟目前在我國可謂屢屢受挫。
在民事訴訟法上,可以對檢察院有關公益訴訟方面的職責加以規(guī)制,把檢察院納入到公益訴訟主體中來,從而使其發(fā)揮公訴權,保證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使公民權益、社會利益、國家制度得以保證。我國憲法規(guī)定,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這樣,對于社會存在的不符合法律的問題理應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這就充分說明了檢察院應該被納入到公益訴訟主體的范疇中來。檢察機關作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是對完善我國民事訴訟程序以及檢察監(jiān)督體制的體現(xiàn)。面對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受到侵害而無人能夠成為適格主體提起訴訟的情形,亟待檢察機關參與進來,履行其法律監(jiān)督職責。
可以從立法層面規(guī)定,當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及有關公民重要權利受到侵害而無人起訴時,檢察機關有權提起民事訴訟;并且對其參加訴訟的方式、程序、訴訟類型進行細化,保證制度運行的有法可依,這樣就可以更加有效的使檢察機關參與進來。要提升社會組織等社會團體參與公益訴訟的地位,從作為一直處于相對弱勢群體的普遍受害者們這個角度而言,構建公益訴訟制度體系不失為新的解決方法。
公益訴訟的原則是在公益訴訟中作為公益訴訟法律規(guī)則的指導思想、基礎準則。其主要對公益訴訟起著宏觀指導作用,體現(xiàn)出公益訴訟的內(nèi)涵和實質精神,同時,它為司法實踐提供一定的指引作用。由此可見,公益訴訟的原則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公益訴訟的原則主要包括了行政管轄優(yōu)先原則、立案前特殊審查原則以及國家干預與當事人處分相結合的原則。行政管轄優(yōu)先原則指的是公民或者是公益性的團體組織在提起公益訴訟之間,應該要向行政機關的公共職能部門進行投訴,然后由公共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根據(jù)投訴的情況來采取相關的解決措施,先利用政府的行政權力以及一些專業(yè)的手段來將不法行為及時制止,減少社會國家公共利益的損傷,若此方法行不通,再向法院起訴。立案前特殊審查原則主要是對案件的范圍進行全面把握,判斷其是否屬于法院管轄,另外還需要對被告的具體信息進行確認。這其中需要由法官運用自由裁判權來判斷案件是否屬于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訴訟案件。
規(guī)定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可以使相關訴訟活動有法可依,從而減少可能產(chǎn)生的訴權濫用現(xiàn)象,進而節(jié)約司法資源。這是對擴大原告主體資格之后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的限制。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們被法律賦予了各種權利和義務,在行使權利(這里特指訴訟權利)時,也要遵守法律,依法正確的行使,不能想當然的濫用權利。面對紛繁復雜的公益訴訟案件,對于什么類型的案件可以提起訴訟,什么案件不能提起訴訟,一方面,法律首先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樣才能讓公民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公民也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在提起公益訴訟前,首先要了解該案件是否屬于法律規(guī)定的公益訴訟受案范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公民權利不會得到濫用,這其實也是對公民權利的一種保護,是對公民自身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對于劃定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我們首先要遵循維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原則,這是我們基本的法律行為準則。其次,我們還要遵守私法自治與國家干預相結合原則,這樣就使得國家的各項規(guī)定既具有了靈活性又有了穩(wěn)定性,進而使得私力與公力達到有效的平衡。
立法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權益,對公益訴訟的類型進行合理劃分,比如:侵犯國有資產(chǎn)的案件、環(huán)境污染的案件、勞動公益訴訟案件、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等。只有對公益訴訟受案范圍進行細化,才能使我國司法制度得到真正的保障,公民權利得以維護。
正是由于公益訴訟的主體與案件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而原告的行為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對勝訴的原告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及經(jīng)濟補償。我國在關于訴訟獎勵方面之前也有類似規(guī)定,比如主動揭發(fā),檢舉違法行為的規(guī)定等,這就可以把相關的規(guī)定擴大到公益訴訟上來,使得公益訴訟原告無后顧之憂,同時增加其社會責任感,這樣更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有利于我國法制的正常、健康運行!
[1]張 茹.淺議公益訴訟人的立法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2(6).
[2]齊樹潔,蘇婷婷.公益訴訟與當事人適格之擴張[J].現(xiàn)代法學,2005(5).
[3]李 卓.公益訴訟與社會公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