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英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機動車的保有量不斷飆升,并迅速成為現代社會人們出行的不可缺少的工具。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交通事故也在不斷上升。而機動車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誰是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常常成為雙方爭議的焦點。
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中的責任主體是“在交通事故中運行造成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責任人”[1]在處理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確定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第49-53條對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做了規(guī)定,包括機動車出租、出借、連環(huán)購車、盜搶、拼裝或報廢車輛、逃逸等情形下的責任主體,統(tǒng)稱為“交通事故責任人”。[2]但是,相較于機動車交通事故的復雜性,以上列舉尚不夠完善,遠遠不能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也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筆者選擇《侵權責任法》沒有規(guī)定的幾種情形再行探討,以期豐富和指導司法實踐。
也即多輛機動車導致同一損害。在該類型侵權責任中,受害人的損害是多輛(兩輛或兩輛以上)的機動車所致,如何確定侵權責任主體是確定責任承擔的關鍵。特別是在有機動車出現逃逸的情況下,案件會變得更復雜。實踐中也出現諸多此類案件。法院會判決最后一輛機動車或者是停車報警的機動車保有人①機動車損害賠償的立法中,對責任主體采用了不同的稱謂。如美國和挪威使用“所有者”一詞,英國采用“使用者”一詞,德國、瑞士使用“保有者”一詞,荷蘭使用“所有者”和“保有者”的概念,奧地利則使用“駕駛員及所有者或共有者”予以表述。日本在借鑒和研究各國立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運行供用者”的概念。筆者采用主流觀點,稱為“機動車保有人”。承擔賠償責任。[3]從而引起不少爭議。
顯然,多輛機動車導致一起交通事故,在性質上屬于共同侵權?!肚謾嘭熑畏ā返?1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备鶕鲜鲆?guī)定,多輛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各機動車分別造成同一損害,每一機動車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如受害人的死亡),機動車方承擔連帶責任。因此,此種情況下,毋容置疑,所有的致害機動車的車主都是責任主體。但是,實踐中,此類案件要復雜得多。
首先,如果受害人的傷害或者死亡,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如痕跡鑒定等確定各機動車的責任,那么各致害機動車保有人無疑都是責任主體,并按照各自的責任份額承擔各自的民事責任。
其次,如果受害人的傷害或者死亡,通過技術手段,如痕跡鑒定等不能確定各機動車的責任份額,只能確定致害機動車,那么,各機動車的保有人應當均擔責任?!肚謾嘭熑畏ā返?2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最后,雖然能夠確定是數輛機動車致害,但因為車輛逃逸,致使不能確定致害人的情況下,實踐中,往往是報案的機動車保有人承擔全部責任,這也是最有爭議的情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11條的規(guī)定,實踐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認定各機動車對受害人的傷害程度。特別是受害人遭受連續(xù)碾軋的情形下,如果前面的機動車已經導致受害人死亡,卻發(fā)生逃逸,那么后面車輛碾壓的只是尸體,此時,尸體是物而非人。此種情形下,如果讓后面的停下沒有逃逸并報警的機動車保有人承擔全部責任,因無法證明其是否也足以造成全面損害,讓其承擔全部責任顯然不公平,也不利于對受害人的救助。此時的機動車保有人也不服。筆者以為,應當依據《侵權責任法》第10條的規(guī)定,適用共同危險行為更為恰當,并要求機動車保有人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對于賠償數額,能否限于保險公司賠付的范圍內。因為即使是連帶責任,支付了全部賠償的機動車保有人對其他機動車保有人有追償權,但是因為找不到前面的肇事車輛,其追償權被虛化了。
隨著道路機動車數量的猛增,因機動車上掉落的物品導致的交通事故時有發(fā)生,[4]特別是在高速公路上,給其他機動車和駕駛人員造成極大的危險[5]和傷害。2012年6月1日,司機吳斌駕駛大巴車以每小時90公里的速度行駛在高速路上,一塊數斤重的鐵片從天而降,在擊碎擋風玻璃后直接刺入他的腹部,導致其整個肝臟破裂、多根肋骨折斷。雖劇痛難忍,吳斌卻仍完成了靠邊停車、拉手剎、打開雙閃燈等保障安全的動作,24名乘客無一受傷,但吳斌卻因傷勢過重而去世。[6]此外,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在機動車行駛過程中隨意向車外丟棄物品,或者有人從路邊向路上丟棄物品,因此給機動車造成威脅甚至釀成交通事故。[7]
在高速公路上可能遇到的異物干擾情況大致有:拋灑、掉落物體,如石砂、車載物、車子零部件,因車速快,殺傷力驟增;乘車人扔出車窗的垃圾,如報紙、易拉罐等;疾飛的小鳥、沖出車道的牛、狗等動物。[8]還有從路邊向道路上投擲物品的情形。普通公路也存在此類情形,但汽車在高速公路遇到此類情形的危險性更大。
時有發(fā)生的汽車物品掉落物或者脫落物致人損害后,責任主體如何確定?上述案件中的吳斌師傅因為是公司雇員,可以按照工傷進行賠償。但是很多受害人該如何索賠?是定性為機動車交通事故,還是物件致人損害類型?如果是定性為機動車交通事故,在找不到致害機動車的情況下,超出交強險或者商業(yè)險范圍的損失誰來承擔?筆者以為,如果發(fā)生在高速公路上,因為高速公路屬于收費的公路,高速公路管理部門未盡到管理義務,受害人或其近親屬可以將高速公路管理部門作為致害主體,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發(fā)生在普通道路上,道路管理部門應當作為責任主體,承擔適當的賠償責任。此外,受害人可以按照物件致人損害提出賠償?!肚謾嘭熑畏ā返?9條規(guī)定:“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傾倒、遺撒妨礙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钡?,如果按照物件致人損害而不按照機動車交通事故進行賠償,機動車所繳納保險費的保險公司是否還應當承擔責任也是一個問題。此時,可能會發(fā)生兩種侵權責任的競合。筆者以為,受害人可以選擇將公路管理部門和機動車投保的保險公司都作為賠償責任主體。
《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從該規(guī)定可以看出,侵權責任法不再區(qū)分職務行為與雇傭活動,因此,無論是法人、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還是雇員,只要在履行職務過程中的相關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該用人單位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責任在性質上屬于替代責任。因此,用人單位工作人員駕駛單位機動車出現交通事故并致人損害,應當由該單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就機動車致害責任而言,在執(zhí)行職務的情形下致人損害,應當由該單位承擔賠償責任,關鍵是如何界定“職務行為”?!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guī)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guī)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币布瘩{駛機動車從事的行為超出了單位所有人授權的職務范圍,誰來承擔責任?很多情形下,單位會以司機未經單位同意擅自開車去辦私事為由拒絕承擔責任。因此,在機動車致害責任中,單位僅以不是執(zhí)行職務行為為抗辯而拒絕承擔責任是不適當的。
首先,雖然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期間超出了其單位的授權范圍,并導致機動車發(fā)生事故,但其外在表現仍然同其履行職務或者與執(zhí)行職務有內在的聯系,應當認定為從事職務行為或者雇傭活動,賠償責任仍然應當由單位或者雇主承擔。當然,單位或者雇主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責任人追償。
其次,在公車私用的情形下,如果單位對機動車使用有嚴格的規(guī)定,但使用人仍然罔顧規(guī)定而擅自駕車,并因此導致損害,此時,單位一般都會以違反單位規(guī)定為由,拒絕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受害人或者受害人家屬在起訴時則會將單位列為被告,要求單位承擔賠償責任。筆者以為,在工作時間內,即使是公車私用,但其外部表象仍然是利用單位車輛從事執(zhí)行職務行為。而在工作時間外使用單位的車輛,即使不是在執(zhí)行職務,但是在外人特別是受害人一方看來,也屬于職務行為,以此理由作為抗辯并無說服力。因此,單位仍然是作為責任主體,即只要駕駛單位的車輛就可以推定為執(zhí)行職務行為,從而對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承擔責任。至于單位的內部規(guī)定,筆者以為,對外不具有約束力,不能對抗第三人。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私車公用情形下賠償責任主體的確定。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上班族擁有私家車輛,為提高工作效率,許多人選擇在執(zhí)行職務行為時駕駛自己的私家車,在此過程中出現交通事故,按照現行規(guī)定,私家車保有人應當是責任主體,這顯然對其不公平,特別是在交強險及商業(yè)險的賠付之外的部分,也讓其全部承擔,受害人很可能會因償還能力有限而得不到全部賠償。因此,能否引入職務行為的責任承擔原則,特別是交強險和商業(yè)險之外的賠償部分,由單位承擔補充責任。
機動車承包是指發(fā)包人作為機動車的所有人、管理人,將機動車的經營管理權發(fā)包給承包人,由承包人經營、使用、管理該機動車并定期繳納承包費。運輸企業(yè)的機動車由個人或公司承包以后,承包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包人是當然的責任主體。但是,作為機動車所有人的發(fā)包方是否也承擔責任,則存在爭議。而《侵權責任法》對此沒有規(guī)定。在機動車承包關系中,發(fā)包人一般屬于機動車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對機動車具有運行支配權且收取運行利益。[9]
司法實踐中,對于發(fā)包人是否承擔責任有四種觀點:一是發(fā)包人不承擔責任,由承包人承擔責任;二是由承包人與發(fā)包人承擔連帶責任;二是由承包人承擔責任,發(fā)包人承擔補充責任(或者在收益范圍內承擔補充責任);四是由承包人承擔責任,發(fā)包人有過錯的,承擔與過錯相應的責任。[10]
雖然《侵權責任法》第49條規(guī)定了出租、借用機動車的情形,但沒有再進一步列舉,只用了“等情形”的兜底性規(guī)定。該規(guī)定還應當適用哪些情形,尚待司法解釋作出進一步規(guī)定。但承包機動車不同于出租和借用機動車,出租出借機動車的當事人之間是平等主體,而承包機動車的當事人之間是隸屬關系,承包人一般是發(fā)包人單位的職工或者下屬單位,對機動車也享有實際運行支配權并具有運行利益。因此,適用第49條的規(guī)定并不恰當。發(fā)包人獲得的利益也比出租人大得多,發(fā)包人也應當作為責任主體,承擔連帶責任,而非“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在《陜西省高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5條中曾明確規(guī)定承包他人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由承包人與發(fā)包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實踐中,法院通常會判決發(fā)包人和承包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掛靠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方式,在我國目前普遍存在,它是指個人或合伙出資購買機動車,經具有運輸經營資格的運輸企業(yè)同意將車輛登記在該企業(yè)名義下,以該運輸企業(yè)的名義從事運輸經營的行為。[11]
承包掛靠制是我國各地出租車行業(yè)起步時廣泛采用的制度,即出租車司機將自行購買的汽車,掛靠在出租車公司名下,并向公司交納一定的“車份錢”,但出租車則由司機自主運營。這種掛靠制在市縣兩級城市所在地比較常見。[12]雖然國家擬取消掛靠制,但是因為觸及出租車司機的利益,推進比較困難??瓦\公司也是如此,個人購買客運車輛,掛靠在公司名下,并承包某條線路,服從客運公司的管理并交納一定的費用。此外,貨運行業(yè)也存在此類情形。因此,掛靠現行在我國仍然普遍存在。
掛靠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機動車的實際所有人作為責任主體是沒有疑問的,但對被掛靠的運輸公司是否應該承擔責任以及應承擔多大的責任,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爭議。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掛靠行為是否付費可以將掛靠分為名義掛靠與有償掛靠。如果僅遵照立法、司法解釋的有關規(guī)定,籠統(tǒng)地將掛靠單位也列為賠償損害責任主體,與立法精神和客觀實際相違背。在無償掛靠中,被掛靠公司無需承擔賠償責任,但明知掛靠人無相關運營資質卻向其提供掛靠的,需承擔民法上的連帶賠償責任。有償掛靠,被掛靠單位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即補充責任或連帶賠償責任。[13]
第二種觀點認為,無論有償還是無償,被掛靠公司都應該承擔連帶責任。理由是從“運行利益”的角度看,在有償掛靠中,收取管理費的行為應視為一種機動車運行利益的歸屬,無償掛靠中被掛靠公司雖然不直接取得管理費,但也間接獲得了利益,如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從“運行支配”的角度看,不論是無償掛靠還是有償掛靠,被掛靠公司對于掛靠機動車都存在管理和監(jiān)督義務,其有權利也有義務監(jiān)督機動車的運營。因此,被掛靠單位應承擔責任。[14]司法實踐中,江蘇、安徽等地方法院均采取了這一觀點。
第三種觀點認為,被掛靠公司不承擔侵權責任。因為被掛靠單位既未享有對掛靠車輛的運行支配權,也未取得對該車的運行利益,故被掛靠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在此情形下,受害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救濟和保障,支持此觀點的學者比較少。[15]
第四種觀點是掛靠車主負民事賠償責任,被掛靠公司在收取管理費范圍內負連帶賠償責任。該觀點在司法實踐中比較有代表性。因為被掛靠單位對掛靠機動車僅是形式上的所有權,不參與掛靠車輛的經營,掛靠人實際享有對機動車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其享有的是真正的、完整的所有權,實際上兩者是一種有償服務關系。被掛靠單位不具有侵權事實,也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雇傭關系,其僅應在對掛靠車輛未盡到管理、監(jiān)督義務等相應過錯范圍內承擔有限賠償責任。因為,依據《民法通則》權利和義務一致原則,應責成被掛靠單位在收取管理費范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是,筆者以為,依據這樣規(guī)定理論上比較合理,但實踐中不易操作。如何確定被掛靠單位的收益,對受害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侵權責任法》對機動車掛靠責任并未予以規(guī)定,各地法院審理結果大相徑庭。是否能夠準用該法第49條的規(guī)定,由掛靠人承擔賠償責任,被掛靠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也即包括在“等情形”范圍內。筆者以為,適用該條規(guī)定并不恰當。如果掛靠車輛出現交通事故,掛靠車主及被掛靠單位都應當作為責任主體,應當由掛靠車主承擔賠償責任、掛靠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為,首先,對于有償掛靠,根據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理論,掛靠單位既然收取掛靠人的費用,就應當承擔機動車營運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其次,對于無償掛靠來說,雖然掛靠單位未取得任何費用,但這種掛靠機動車主與被掛靠單位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掛靠單位與掛靠人存在著利益關系,只不過該利益可能是不表現為直接的物質利益。最后,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通常情況下,被掛靠單位的經濟實力明顯高于掛靠車主,當出現交通事故并給受害人造成損害后,將被掛靠單位列入責任主體,更有利于對受害人一方予以救濟。而且,實踐中,很多法院也是判決被掛靠單位向受害人進行賠付,被掛靠單位賠付后,向掛靠車主追償。這樣也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當然該賠付也是保險公司先行賠付的剩余部分。此外,即使掛靠車主與被掛靠單位事先有約定,即出現交通事故由車主承擔全部責任,筆者以為,該約定屬于內部約定,不應對抗第三人,被掛靠單位不能以此作為免責的理由和抗辯。
機動車在促進我國經濟長足發(fā)展及給個人帶來便利的同時,機動車事故也給國家及個人造成了巨大損失。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是一種重要的侵權類型,其責任主體是理論界乃至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肚謾嘭熑畏ā冯m對交通事故賠償責任主體進行了列舉性規(guī)定,對司法審判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僅僅這幾條規(guī)定無法滿足當前的實踐需要?!肚謾嘭熑畏ā匪痉ń忉寫攲Φ缆方煌ㄊ鹿蕮p害賠償責任主體進行進一步認定和細化,這樣,更加有利于受害人準確判定賠償責任主體和及時獲得損害賠償,有利于維護受害人一方的合法權益,并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1]于敏.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與過失相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9.
[2]謝薇,韓文.對《侵權責任法》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解讀——以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責任主體的對接為中心[J].法學評論:雙月刊,2010,(6):139.
[3]向鶴玲.多車碾壓老人后逃逸最后一輛報警賠40萬[EB/OL].(2013- 07- 25)[2014- 03- 01].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3/07/25/21214746.html.
[4]戴舒靜.高速公路撒滿鐵片二十多輛車“遇刺”[EB/OL].(2010- 01- 12)[2014- 03- 02].http://news.sina.com.cn/o/2010- 01
- 12/175116920552s.shtml.
[5]高速公路上鐵片再次飛來幸好卡在擋風玻璃上[EB/OL].(2012- 06- 10)[2014- 03- 02].http://news.longhoo.net/sh/content/2012- 06/10/content_9254580.html.
[6]周竟.大巴司機高速路上遭飛來鐵片襲擊 忍痛救乘客后去世[EB/OL].(2012- 06- 02)[2014- 03- 02].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6/02/15002972_0.shtml.
[7]李凌鵬.男子駕車被小孩丟石頭砸死家屬起訴高速公路[EB/OL].(2008- 08- 10)[2014- 03- 02].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08_08/10/931803_0.shtml?_from_ralated.
[8]蔣波.吳斌之逝引發(fā)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關注 鐵片到底是從哪里飛來的?[EB/OL].(201- 06- 04)[2014- 03- 06].http://zt- hzrb.hangzhou.com.cn/system/2012/06/04/011940058.shtml.
[9]繆明月,陳艷艷,程誠.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主體認定的理論與實務[J].交通企業(yè)管理,2010,(2):68.
[10]宋琳.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1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76.
[12]林韻詩.交通部:逐步取消出租車承包掛靠制[EB/OL].(2012- 02- 28)[2014- 03- 10].http://finance.qq.com/a/20120228/005802.htm.
[13]楊立新.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96- 197.
[14]廖煥國.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爭點與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15.
[15]安徽省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2002)淮民終字第541號民事判決書.轉引自:程嘯.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研究[J].法學研究,200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