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杭州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310036)
陳隋之際,智顗(音 yi)(智者大師:538-598)①帶著弟子來到浙江天臺山建寺說法。他在汲取了當時中外各種義學理論、對我國南北朝佛、道、儒家理論進行融攝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天臺宗。坐落于天臺山麓的國清寺被稱之為天臺宗的發(fā)祥地與祖庭。國清寺初名天臺山寺,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晉王楊廣承智顗遺愿建立。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賜名國清寺。作為佛教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樂文化,在天臺宗佛學思想的傳播、發(fā)展尤其是在走向世俗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天臺宗佛樂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對該音樂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作一具體分析,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天臺宗佛教音樂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地處浙江省天臺縣境內(nèi)的天臺山,東連寧海、三門,西接磐安,南鄰仙居、臨海,北界新昌。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臺山賦序》中描繪:“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徐霞客、王羲之、謝靈運、孟浩然、朱熹、陸游、康有為、郭沫若等名士都曾在天臺山留下了足跡。天臺山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譽滿中外,尤其是佛教、道教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天臺宗之所以成為漢化第一宗是因為它具有廣泛的思想文化融合力。與儒家文化的“和合”,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四民皆本”論;與道教文化的“和合”,誕生了中國道教南宗。儒、釋、道三教文化的“三教合(和)一,萬善同歸”之“和合”理念被清代雍正帝歸納為著名的“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國”的“三教合治”思想。
天臺宗佛教音樂平和注重雅樂在陶冶人們道德情操,促進人們性格完善上起重要作用。以中和為美,反應內(nèi)容與形式相統(tǒng)一的儒家美學觀點與道教南宗②用于修持養(yǎng)煉、清新悠揚而又不失典雅的音樂,以及當?shù)孛耖g音樂的土韻如南戲、天臺詞調等相互交融,形成了天臺山獨具特色的佛道音樂體系。
“在中國,佛教的漢化首先是通過佛教經(jīng)典的翻譯體現(xiàn)出來的。在它向中原傳播過程中,可以說傳播和翻譯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三國兩晉以后,翻譯佛經(jīng)的隊伍數(shù)量大增,其中又有很多中原文化人參與。這些人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學者,所以在佛經(jīng)的語言和解釋中自然而然就融入了中國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也由于翻譯者慣于用道家或儒家術語來表達佛教思想,因此儒家的‘綱常倫理、善惡教化’,道家的‘清虛無為’實際上都在佛教教義中不斷交映,相互融通。 ”[1]19
天臺宗是在南方自魏晉以來重視理學,而北方由于戰(zhàn)亂重視禪學以及南北朝時期佛學紛爭的歷史條件下,依托和改造來自印度的大乘龍樹學,并繼承和總結南北朝慧文禪師和慧思大師的定慧雙修理論,對南北朝時期佛、道、儒等思想進行融攝而發(fā)展起來的宗教組織,它形成于陳隋之際 (575-584),創(chuàng)始人是智顗。智顗死后,其弟子灌頂、湛然等繼續(xù)推行和發(fā)展其佛學理論。
“儀式中的音樂就像任何其他用途的音樂一樣是為了發(fā)揮功能而存在的,并且在沒有任何人為的、社會的附加原因的條件下,儀式音樂——無論它是簡單的節(jié)奏音響還是復雜的旋律曲調,音樂聲音本身就具有對儀式行為者產(chǎn)生生理和心理影響的潛在功能,這就是音樂的基本功能——美感功能?!保?]42天臺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從創(chuàng)始人智顗開始,該宗就意識到宗教禮儀規(guī)范對宗派的重要性,所以建立了與受戒、懺悔、坐禪、禮佛、念佛、放生等一系列與儀式相關的嚴格的儀軌制度,以保證宗教信仰的落實。佛教音樂是通過法會儀式體現(xiàn)出來的,儀軌是佛教音樂的搖籃,佛教音樂是儀軌的附屬物,這從客觀上促成了佛教音樂的萌生。
黑格爾認為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心情。換言之,音樂內(nèi)容的非語義性和音樂表現(xiàn)情感的特殊性使其能夠表現(xiàn)最復雜、最深刻、最細微的內(nèi)心情感,而這是一般語言難以做到的。因為音樂具有美感功能,所以其感染力和傳播力較之其它藝術更加強烈。佛教音樂特有的韻味與信徒的宗教心理相契合,既能將信眾感受到的難以言喻的法樂轉化為“心領”,又能引導眾生進入到佛光普照的境界,從而達到傳教的目的。
“中國佛教寺院制度的形成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至唐百丈懷海禪師立《百丈清規(guī)》而趨于成熟?!鍟r智者大師為天臺教團制訂了各種定制立法,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佛教寺院的軌儀制度,其文載錄于《國清百錄》。 ”[3]24智顗的創(chuàng)宗活動基本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建立宗派哲學的理論體系,二是制定宗教儀軌制度。智顗對懺法及其制度予以了相當?shù)闹匾?,并加以?guī)范,但最初的懺法主要是針對修行者自身。智顗為了使由他制定并口傳心授的儀軌符合教義需求,創(chuàng)造了天臺宗特有的佛教音樂,當時智顗所著的 《立法制》、《敬禮法》、《普禮法》、《請觀世音懺法》、《金光明懺法》、《法華三味懺儀》都是可以用來誦唱的經(jīng)文。如《立制法》第三條是對禮佛行儀的規(guī)定:“……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唐代日僧圓仁在其《行記》中以外來求法者的眼光感受天臺宗佛教音樂與懺儀的關系。
地點:揚州開元寺
天臺大師忌日儀式 《行記》 開成三年(838)11月24日條:
廿四日,堂頭設齋,眾僧六十有余?;萌悍◣熥鼾S難久食儀式也。眾僧共入堂里,次第列坐,有人行水,施主僧等于堂前立,眾僧之中有一僧打槌,更有一僧作梵,梵唄云:“云何于此經(jīng),究竟到彼岸,愿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音韻絕妙。作梵之間,有人分經(jīng)。梵音之后,眾共念經(jīng),各二枚許,即打槌。轉經(jīng)畢,次有一僧,唱:“敬禮常住三寶。”眾僧皆下床而立,即先梵音師作梵,“來色無盡”等一行文也。作梵之間,綱維令請益僧等入里行香,……行香畢,先嘆佛,與本國咒愿初嘆佛之文不殊矣。嘆佛之后,即披檀越先請設齋狀,次讀齋嘆之文。讀齋文了,唱念釋迎牟尼佛。大眾同音稱佛名畢,次即唱禮,與本國道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等嘆一般。乍立唱禮,俱登床坐也。讀齋文僧并監(jiān)寺、綱維及施主僧等十余人,出食堂至庫頭齋。[4]195
這一儀式的程序是:1.眾僧入堂,列坐,施主僧等立于堂前;2.一僧打褪,更有一僧唱梵嘆;3.梵音之后,眾共念經(jīng),打糙;4.轉經(jīng)畢,一僧唱嘆;5.梵音師作梵,僧等供香;6.行香畢,嘆佛;7.施主請設齋狀,次讀齋嘆之文;8.讀齋文了,唱念釋迎牟尼佛;9.大眾同音稱佛名畢,次即唱禮;10.乍立唱禮,行飯食。
這一儀式的特點是以贊觀、轉經(jīng)、唱導為主,其間有打糙進行伴奏,在唱經(jīng)時不僅有漢文經(jīng)文的演唱,而且還有梵文經(jīng)文的演唱(有一僧作梵)。對于梵唄,文中說道“音韻絕妙”,說明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脫俗,其韻幽遠深長,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黑格爾所言“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天臺智者大師畫像贊》是天臺宗佛教音樂的代表之一,也是研究天臺宗佛教音樂的珍貴資料。全文頌贊了大師的生平功績,涵蓋了大師的出生、出家、得法、弘法等諸多事跡,可以說是一部簡明的配樂版《智者大師傳》。全曲句式為長短句,段式主要為四句和八句,第一段介紹智者大師以四句為段,后面生平事跡均以八句為段。
第一段為羽調式呈示段落:
天臺大師俗姓陳,其名智顓華客人。隋烯皇帝崇明因,號為智者誠敬申。
師初孕育靈異頻,彩煙浮空光照鄰。堯眉舜目熙若春,禪慧悲智嚴其身。
長沙佛前發(fā)弘誓,定光菩薩示冥契?;腥绲巧脚R海際,上指伽藍畢身世。
東謁大蘇求真諦,智同是鷲聽法偈。得宿命通變無礙,旋陀羅尼華三珠。
居常西面化在東,八截瓦官闡玄風。敷演智度發(fā)彈蒙,粱陣舊德皆仰崇。
遂入天臺華頂中,園見定光符昔夢。降魔制敵為法雄,胡僧開道精感通。
又有圣賢垂秘旨.時平國清即名寺。贖得魚粱五百里,其中救生講流水。
第二段起共計反復6次,為宮調式:
后主三禮洞庭里,請為菩薩戒弟子。煬皇出鎮(zhèn)臨江寺,金城說會求制止。
香火事訖乃西旋,渚宮聽眾追五千。建立精舍名玉泉,橫亙?nèi)f里皆稟緣。
煬王啟請回法船,非禪不智求弘宣。遂著凈名精義傳,因令徐柳參其玄。
帝既西朝移象魏,師因東還遂初志。半山忽與沙門顛,俄傾逡巡復韜秘。
最后以離調的商作羽交替散板結束:
止觀大師名法源,親事左溪弘度門。二威灌頂誦師言,同稟思文龍樹尊。
荊溪秒樂間生孫,廣述祖教補乾坤。寫照隨形殊好存,源公瞻禮心益敦。
俾余贊述斯討論,庶幾億載垂后昆。
1.天臺宗祖庭國清寺佛教音樂類型
早課:【稱楞嚴會上佛菩薩】、【楞嚴咒頭】、【心經(jīng)尾】、【稱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祝福偈】、【觀音偈】、【稱觀音圣號】、【禮佛】、【贊觀音文】、【四生九有】、【三皈依】、【祝韋陀】、【天女咒】、【韋陀贊】。
晚課:【稱蓮池誨會佛菩薩】、【阿彌陀經(jīng)頭】、【往生咒】、【懺悔文】、【蒙山施食儀頭】、【施食】、【回向】、【彌陀偈】、【稱阿彌陀佛圣號】、【禮佛】、【凈土文】、【普賢警示偈】、【祝伽藍】、【伽藍贊】、【以此振鈴】、【一心招請】、【稽首皈依雄】、【來受甘露味】、【同赴蓮池會】、【諸佛子等】、【尊圣咒尾】、【承斯善利】、【現(xiàn)實之中】、【晝吉祥夜吉祥】、【施食回向】。
水陸法會:【結界】、【發(fā)符懸旛】、【放生】、【請上堂】、【獻寶】、【告赦】、【上堂說法】、【請下堂】、【說幽冪戒】、【齋天 《供諸天》】、【拜懺并上大供】、【供下堂】、【燒圓滿香】、【送誕生祿位】、【送往生靈位】、【送圣】。
焰口:【佛面猶如凈滿月】、【稽首皈依穌悉帝】、【五方結界】、【禮諸圣賢】、【方便自性不壞體】、【三志心】、【諦想清靜廣大曼苔辣】、【十方一切剎】、【稽首皈依雄】。③
2.天臺宗祖庭國清寺佛教音樂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形式是聲樂,包括獨唱、領唱和齊唱組合、齊唱、輪唱四種。唱詞有贊(用于頌贊佛的功德,多為長短句的詩)、偈(用于頌揚教義,為“齊言句”,多四句一段)、文(以四言、六言相間為主,多為駢體)、咒(是密語或真言,長短不等)四種格式。曲調采用南派中的“海潮腔”,又分歌唱型、吟詠型、念誦型三種。獨唱一般由主持者從頭至尾一人歌唱,也有由主持者獨唱上句、僧眾合唱下句輪流進行的,也有眾人齊唱和輪唱的。舉例如下:
例一:請主法和尚上座(演唱者:妙凡、一行、世長、顯寶等法師,記譜:楊元秋)
〔獨念〕:玄門一點飛空
〔齊念〕:了進無為向上中
〔獨唱〕:三千諸佛自鳴古
〔合唱〕:化王寶座欽賜登,千花臺上那舍那佛
3.國清寺佛教音樂所使用的樂器
這里的樂器主要分為唱誦類伴奏法器和演奏曲牌類法器。唱誦類伴奏法器也稱“清謳”,主要是人聲演唱。伴奏法器主要有梵鼓(大、中、小)、鐘(含撞鐘、鐘板)、大磬、引磬、鐺子、鈸、殼子、木魚(大、中、?。┑却驌魳菲鳌F湫沃撇灰?,大小各異。曲牌類法器主要有梵鼓、鐘、篤板等,大鼓用竹片槌,另有板鼓、大磬、水镲、鈴、引磬、云板等。
天臺宗作為中國漢化佛教第一宗其佛宗思想體系直接影響了之后建立起來的三論宗、華嚴宗、禪宗等宗派的思想理論。“天臺宗的儀軌制度,不僅對天臺宗自身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而且也對其他宗派具有借鑒意義。”[5]14天臺宗佛教音樂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完備,它在傳承和傳播過程中對民間戲曲和地域文化影響極大,并且也影響到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等地。天臺宗佛教音樂是探尋隋唐民族音樂的活化石,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近代由于種種社會原因導致其音樂即將失傳。2005年天臺宗佛教音樂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因此對天臺宗的佛教音樂進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并對其佛教儀軌音樂的基本面貌和本質特點作全面的梳理與研究,并從文化學的層面對天臺宗佛教音樂進行研究,必將對全面深入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弘揚浙江精神、傳承浙江文化有著極其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智顗(538-597):天臺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河南穎川人,俗姓陳,名王道,字德安,世稱智者大師。
②道教內(nèi)丹學的重要派別。創(chuàng)始于北宋年間,邑人張伯端在桐柏宮完成了《悟真篇》的創(chuàng)作,孕育了天臺山道教南宗文化。自此,天臺山桐柏宮成為中國道教南宗的祖庭,南宗始祖張伯端被后人尊為“紫陽真人”。
③此部分資料主要是本人對國清寺主持的采訪記錄,并參考天臺縣非遺辦提供的申報材料。
[1]曾金壽.“金言有譯,梵響無授”——絲綢之路上的佛樂漢化形態(tài)探微[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2).
[2]薛藝兵.論儀式音樂的功能[J].音樂研究,2003(1).
[3]心浩.略述天臺智者大師所建立的教團制度[J].法音,2004(1).
[4]師敏.圓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D].陜西:西北大學,2011.
[5]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