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樹彤,陳 斌,鄭 凱,徐 敏,劉劍峰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深圳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深圳518035;*通訊作者,E-mail:caiyj136@163.com)
自發(fā)性結腸穿孔(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olon,SPC)是指結腸在沒有明顯病變(粘連、腫瘤、憩室等)或外傷情況下發(fā)生的穿孔。因臨床上少見,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早期確診困難,誤診率高,死亡率高。如何掌握其臨床特點,做到早期正確診斷和及時恰當的外科治療,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仍值得探討。我院2000-07~2012-07收治自發(fā)性結腸穿孔患者13例,結合復習文獻,總結分析如下。
本組13例,男8例,女5例,年齡54-81歲,平均(69±5.4)歲,13例均無外傷史,既往有習慣性便秘史11例、冠心病及動脈硬化8例、長期服用皮質激素6例、糖尿病5例、高血壓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例。
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8 h 3例,>8-24 h 6例,>24-72 h 3例,超過72 h 1例,平均就診時間20 h。有明顯誘因11例:費力排便5例,劇烈咳嗽4例,服用瀉藥2例。本組13例患者臨床癥狀均有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腸梗阻表現,腹痛起始發(fā)作部位:左下腹7例,右下腹2例,上腹部2例,不確定2例。體格檢查均有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等腹膜炎表現。合并有感染性休克2例。本組13例行腹部X線平片及B超檢查,其中7例X線平片提示膈下游離氣體(53.9%),5例B超提示腹腔積液(38.5%);10例行腹腔穿刺,5例穿刺陽性(50%),抽出混濁液體;5例行腹部CT檢查,2例提示盆腔包塊并梗阻(40%)。術前確診3例(23.1%),誤診 10 例(76.9%),6 例誤診為上消化道穿孔,2例誤診為闌尾炎并穿孔,2例誤診為腸梗阻、腸扭轉。
本組患者均急診在全麻下手術探查,取正中切口,術中見腹腔內膿性或糞性液約200-2 000 ml,吸盡腹腔內污染物,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根據腹腔污染情況、穿孔病灶位置、大小及病人狀況,選擇手術方式,行結腸穿孔修補術1例,穿孔段結腸外置造瘺2例,結腸穿孔修補+近端結腸造瘺6例,病變段結腸切除+近端結腸造瘺4例。
本組患者均經手術證實為結腸穿孔,穿孔大小0.5-1.5 cm。穿孔部位:乙狀結腸6例,直腸上段或直乙交界處3例,降結腸2例,橫結腸1例,回盲部1例。8例未行病理檢查,5例行病理檢查,病理結果示淋巴細胞或中性粒細胞浸潤,呈非特異性炎癥改變,未見腫瘤細胞。本組病例術前確診3例(23.1%),誤診 10 例(76.9%),痊愈出院 11 例(84.6%),死亡2 例(15.4%)。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4例,中毒性休克2例,切口感染5例,經保守治療痊愈。2例死亡,1例死于嚴重感染、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自發(fā)性結腸穿孔多見于習慣性便秘、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動脈硬化的老年患者[1],其發(fā)生的原因及機制尚不完全明確。但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結腸壓力升高,因回盲瓣的單向關閉作用,使結腸形成閉袢,腸腔壓力進行性升高,腸管高度擴張,以致引發(fā)結腸破裂。一般認為自發(fā)性結腸穿孔有如下兩種類型,糞性結腸穿孔和特發(fā)性結腸穿孔。糞性結腸穿孔常見于慢性習慣性便秘患者,堅硬糞塊壓迫腸壁,影響局部腸壁血供,使黏膜缺血壞死,產生糞性潰瘍,在某些誘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導瀉等)作用下,潰瘍可能穿孔導致結腸破裂穿孔。Maurer等[2]提出結腸糞性穿孔診斷標準:①穿孔呈圓形,直徑>1 cm;②結腸充滿糞塊,并經結腸破口進入腹腔;③顯微鏡下見結腸黏膜缺血壞死形成糞性潰瘍灶,穿孔腸壁邊緣有急性炎癥反應。特發(fā)性結腸穿孔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確,比較多的學者認為是由于腸內壓或腹內壓升高,腸管壁受力不均勻致成角處壓力過高,腸壁過度伸展變薄引起穿孔。其病理學表現為:穿孔呈線性,撕裂狀,多位于對系膜側,鏡下未見糞性潰瘍灶,穿孔處黏膜邊緣清楚,不延伸向漿膜,肌層斷端整齊。
自發(fā)性結腸穿孔發(fā)病率低,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及體征,早期診斷較困難,臨床醫(yī)生常因認識不足而導致誤診,確診率低[3]。結腸穿孔同消化系統(tǒng)其他部位穿孔一樣,臨床表現有驟發(fā)的急性腹痛和彌漫性腹膜炎,由于結腸內容物含有大量細菌,且毒性強,一旦穿孔造成糞性腹膜炎,其后果要比胃、十二指腸、小腸穿孔嚴重,病人極易因細菌毒素吸收產生感染性休克,甚至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達35%-47%。本組患者術前誤診10例,誤診率76.9%,死亡2例,占15.4%。1例死于嚴重感染、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患者均為老年患者,伴有習慣性便秘、糖尿病等內科疾病,發(fā)病至就診時間超過48 h,術前未能明確診斷,術中見腹腔感染嚴重。
自發(fā)性結腸穿孔多見于老年人,平均年齡大于60歲,本組平均年齡(69±5.4)歲。并存疾病較多,手術風險大,若術前能夠明確診斷,對選擇手術方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死亡率意義重大。提高早期診斷率的關鍵在于對本病的充分認識,結合本組病例,我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①對于老年患者,尤其伴有習慣性便秘、動脈硬化或糖尿病病史,出現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發(fā)病前有腸腔內壓突然升高的誘因(如用力排便、劇烈咳嗽、服用瀉藥等)。本組病例中11例(84.6%)有明顯誘因。②腹痛起始部位多位于左下腹,伴有下腹墜脹感及便意感。③穿孔易被糞塊堵塞,部分患者腹痛及腹膜炎體征開始并不嚴重,立位腹平片檢查膈下游離氣體發(fā)生率低,一旦出現彌漫性腹膜炎,很快發(fā)展至感染中毒癥狀及休克。本組病例7例(53.9%)出現膈下游離氣體,2例(15.4%)出現休克。④腹腔穿刺可抽出混濁膿性液或糞水樣液,本組患者5例(50%)腹腔穿刺陽性。⑤泛影葡胺灌腸造影有利于提高結腸穿孔的術前診斷率,且能明確穿孔部位,對手術的切口選擇也有重要意義,并且不增加腹腔的污染。
結腸穿孔后大量含有細菌和毒素的糞便進入腹腔,導致嚴重的感染、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正確的診斷和及時恰當的手術方式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手術宜以簡單、有效、不增加并發(fā)癥為原則。做到早期手術,徹底清除腹腔內污染物,充分引流[4,5]。術前準確的定位定性診斷雖較難做到,但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及膈下游離氣體者已具備手術探查指征,術前不必過分強調確診,以免延誤治療。根據患者全身狀況、發(fā)病時間、腹腔感染及腸管局部情況,一般有以下5種手術方式:①結腸穿孔Ⅰ期修補術;②穿孔腸段外置造瘺術;③結腸穿孔修補+近端結腸造瘺術;④穿孔腸段切除、遠端封閉、近端造瘺(Hartmann術);⑤結腸部分切除,Ⅰ期吻合。對于病程短、結腸穿孔小、局部血運良好、全身情況好、腹腔感染輕等患者可選擇結腸穿孔Ⅰ期修補術;穿孔腸段外置術及結腸穿孔修補+近端結腸造瘺術操作簡單、有效,手術時間短,但術后需擇期再行Ⅱ期結腸造瘺回納,適用于病程長、全身情況差、腹腔感染嚴重患者。近年來隨著對此病的進一步認識,有學者認為結腸糞性潰瘍可為多源性,有時甚至一段腸管均為炎癥或壞死病變所累及,建議首選病變腸段切除加近端結腸造瘺(Hartmann術)。隨著營養(yǎng)支持手段的改善、有效抗生素的應用、手術技術的提高,術中結腸灌洗能清除結腸內大部分糞便,結腸穿孔病變腸段切除后Ⅰ期吻合已被越來越多的外科醫(yī)師接受。但該術式存在吻合口瘺的危險,不推薦常規(guī)應用。對一般情況好、穿孔時間短、腸腔清潔度高、腹腔感染程度輕、腹膜炎較局限、遠近腸襻口徑的相配程度高者,可考慮該術式。我們認為不管采取何種手術方式,術中大量溫鹽水徹底沖洗腹腔,術后有效的腹腔引流及強有效抗生素的應用,可降低術后繼發(fā)感染的機會,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1]劉丹.特發(fā)性結腸穿孔9例報道及文獻回顧[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0,17(11):1192-1193.
[2]Maurer CA,Renzulli P,Mazzucchelli L,etal.Use of accurate diagnostic criteria may increase incidence of stercoral peration of the colon[J].Dis Colon Rectum,2000,43(7):991-998.
[3]賀占青,鄭永波,齊生偉,等.自發(fā)性乙狀結腸穿孔三例臨床報告[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4):328-329.
[4]彭俊文,周長青.結腸自發(fā)性穿孔的診斷和治療[J].華西醫(yī)學,2011,26(7):1076-1077.
[5]尤祥正,王貴清,金崇田,等.自發(fā)性結腸穿孔15例臨床分析[J].浙江實用醫(yī)學,2011,16(5):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