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林
(銅仁市公路勘察設計院)
設計體系就是從橋梁的整體性而言,橋梁既滿足耐久性的要求,又能充分保障橋梁的安全,但是在設計的實際中,往往會忽視對安全的考慮。不同的設計目的,對橋梁結構的耐久性、結構體系、結構構造都有不同的要求。要設計出合理完善的橋梁體系,就要進行全面考慮,材料的選擇到整個橋梁的施工完成都要符合設計的目的,嚴格按照橋梁的設計要求進行。這些問題關系到很多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在設計前,要充分考察橋梁所在地的地質(zhì)條件,勘察橋梁擬建地適合建設怎么樣的橋梁,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橋梁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證橋梁的建成后的使用安全。如果涉及的橋梁不適合當?shù)氐牡刭|(zhì)特征,會給施工增加難度,還不利于建成后的交通安全,嚴重的還會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
橋梁結構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橋梁的受力系數(shù)是否滿足當?shù)氐膶嶋H情況,如果橋梁的受力系數(shù)不符合要求,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橋梁的受力系數(shù)要結合實際需要進行科學的計算,在進行受力計算時,一定要仔細,不能忽視任何需要考慮的因素,保證橋梁結構安全性與耐久性。
施工基礎,管理保證。橋梁的施工和管理水平?jīng)Q定著橋梁的安全。施工中,很多施工企業(yè)一味的追求經(jīng)濟效益而忽視了橋梁的安全,不對橋梁進行科學合理的施工。管理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方法不當,管理不嚴格,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等,這些都直接對橋梁的質(zhì)量產(chǎn)生了很多負面影響。橋梁的建設施工中,由于施工技術仍然很落后,建成的橋梁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或者橋梁的使用壽命短,這些因素都對橋梁的安全有著不利影響。
橋梁的的及時合理的維修能夠延長橋梁的使用壽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橋梁存在的危害。很多橋梁在使用多年以后,或多或少的會出現(xiàn)安全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很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在維修過程中一定要及時處理,才能有效的避免橋梁失修給交通運輸和人們的出行帶來的不便。據(jù)統(tǒng)計,我國75%的橋梁安全事故都是因為維修不合理、不及時造成的,可見,橋梁維修對于橋梁安全的意義的重要性。當然,維修人員的缺乏和維修技術的落后是導致橋梁安全系數(shù)低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橋梁雖然能進行一定的維修,但是,由于維修技術的制約,導致維修不徹底,維修不到位等,所以,為了更好的保障安全,一定要提高維修技術,培養(yǎng)專業(yè)的維修人員。
超載對橋梁的危害是不可彌補的。造成橋梁超載的原因很多,首先由于在設計中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和橋梁預算不合理,造成設計的交通運輸量超過預計的交通量,這個情況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因為橋梁已經(jīng)建成,無法采取彌補措施。但是,處于安全考慮,只能進行重新設計和建設,使新的橋梁滿足實際交通量的需要。另外,是由于新橋已經(jīng)建成,舊的橋梁已經(jīng)淘汰使用,很多為了圖方便對不符合要求的舊橋梁進行使用,造成了安全事故。這種情況就要求對舊橋加強管理,嚴格禁止通行,可以設置警示牌等表明禁行。第三種情況就是車輛超載,間接導致橋梁超載。這種情況就要求采取措施嚴格杜絕車輛超載,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要進行罰款和處罰,這不僅能夠保證橋梁的使用壽命,而且也是保證橋梁使用安全的重要措施。
做好維修工作,首先就是要加強巡視和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橋梁存在的問題。交通部門還可以采取先進的橋梁監(jiān)測技術,引進高科技定位系統(tǒng),有效地節(jié)約巡檢的人力、物力。還可以開通專門的群眾熱線,調(diào)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避免因橋梁存在問題不能及時維修造成事故。交通部門的人力、物力都很有限,不能完全依賴橋梁的巡檢工作,而應當大力發(fā)揮群眾的作用。另外,還要努力提高橋梁的維修技術,培養(yǎng)專門的維修人才。只有具備高素質(zhì)的人才,才能切實提高橋梁的維修效益,有效的避免各種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不得不說,國外的橋梁的安全事故發(fā)生率比我國要低很多,是因為它們有先進的技術和設計。在橋梁設計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的技術和設計方法,彌補我國橋梁設計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使我國的橋梁設計和建設同國際接軌,才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并不是說我國的橋梁設計一無是處,而是要在承認存在差距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引進,不斷完善橋梁設計,更好的社會主義經(jīng)濟服務。
[1]鐘麗清,楊占雄.橋梁設計中存在的安全耐久性問題及對策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0,(1).
[2]陳寶輝.論橋梁耐久性差的原因及其改進措施[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8,(7).
[3]邱樹才.橋梁安全性、耐久性差的主要原因及改進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chǎn)品,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