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靜
(河池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全球化使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大都屬于高語境文化,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屬于低語境文化。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成功的跨文化理解是建立在能認識到兩種文化的相似與差異基礎上的。文化與交際的關系密不可分。著名人類文化學家Edward. T. Hall(1988:17)指出:“文化即交際,交際即文化”。兩者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文化語境的差異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Edward. T. 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具有語境性,并將語境文化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高語境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點,編排的信息處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僅有微小部分存于傳遞額訊息中。低語境則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須處在傳遞的訊息中,以便補充語境中丟失的部分。高語境中信息的承載者是非語言的,信息是衍生出來的,即處在高語境文化中的人們在交際中對于環(huán)境的依賴程度較高,大部分所要表達的信息存在于物質(zhì)環(huán)境中,或內(nèi)化在個人身上,換言之,極少的信息存在于言語當中,信息主要是通過動作、身份地位、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空間因素甚至是沉默的方式等表達。由于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高語境文化變化相對較小、發(fā)展較慢。語言表達比較間接、委婉。拉丁美洲、日本、中國、韓國等國家屬于高語境文化;而低語境信息的主要載體是語言本身,即信息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不需要或極少依賴環(huán)境來揣摩所要表達的意思,因此語言表達比較直接、明確。
Hall的文化語境論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即: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和外部世界提供了一道屏障。在某種形式下,文化指出了人注意的東西,同時也指出了人忽略的東西。因此,高語境和低語境理論使我們可以深刻洞悉到在不同文化下,人們所注意的東西和忽略的東西。
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理論較好地解釋了兩種文化的區(qū)別,但是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文明程度提高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兩種語境不斷的進行融合,而更多的是高語境向低語境的轉(zhuǎn)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地直接和明朗。
高低語境的特征總結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nèi)隱與含蓄和外顯與明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講究內(nèi)涵,說話委婉,怕丟面子,也怕傷別人面子;做事情講究“層層鋪墊”,有時拐彎抹角,然后再切入主題。因此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要想把意思弄清楚,更多的是要有很強的推斷能力和領悟力。因此不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在與中國人進行交際時,出現(xiàn)尷尬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而以美國為代表的低語境文化則比較直率,他們喜歡“開門見山”,不喜歡“沉默”。
2.高承諾與低承諾。處在高語境文化的人總會信守承諾,他們寧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會把答應別人的事做到。而處在低語境的人認為對于承諾的事情能夠做到就做到,不能夠做到也不必勉強自己,當不能信守承諾時,他們也不會為不能做到而感到很愧疚。
3.對非言語因素的依賴程度。高語境的人擅長讀取非言語信息和環(huán)境,他們使用較多的非言語編碼,并期望言語接受者能理解言語之外的信息。而在低語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依靠言語清晰地表達出來,環(huán)境和交際者不起重要作用。
4.以自我為中心或以他人為中心。處于低語境文化中的人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高度追求個性的張揚,個人主義至上;而處于高語境文化中的人常常以他人為中心,在交往中,常常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常常換位思考,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往往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
5.時間觀念不同。以中國人為代表的高語境文化中的人處理時間往往比較靈活,如赴約時,往往趕在大致約定的時間到,即可能早一點或晚一點。但是處于低語境文化中的人則很講究準時,提前或遲到赴約被視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兩種文化語境的形成都以其背后獨特的宗教文化和社會歷史為根源。中國的佛教主張靜坐、修行、苦思冥想式的“靜悟”人生。道教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蜓詢?nèi)外修煉,或言符箓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儒家講究少言、寡言、訥言和慎言。西方人對于上帝的篤信強烈地影響著他們對語言的態(tài)度?!妒ソ?jīng)》中認為語言與上帝同在。在古希臘,哲學家和神話中諸神以具有演講術、雄辯術為驕傲,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言語的重視程度。在中國歷史上,等級觀念強烈,歷代君王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禁止人民自由言論,處在底層的人們不敢言語,甚至連私下里的一聲痛罵都會株連九族,引來殺身之禍。而在西方,自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崇尚自由與民主。言論自由被視為個人權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語境論顯示出它的滯后性和機械性。全球化使高語境文化逐步向低語境文化轉(zhuǎn)化。中國文化向低語境轉(zhuǎn)化的例子不少:例如,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會采用那種啰嗦重復、模棱兩可的方式談話,但是如今的中國人更喜歡開門見山式的談話方式,更喜歡把一切拿到桌面上談。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們更喜歡直爽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會采用文學作品中的“言外之意”“言猶未盡”的方式,這被人們認為是虛偽、不真誠的方式。又如,以前中國人做事,都是靠信用、靠口頭憑證。中國歷來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言九鼎”等成語,也都能說明這個道理。但是現(xiàn)在人們開始有合同觀念,開始重視“白紙黑字”的作用,即使是朋友、親戚關系辦事也要立個字據(jù),否則“口說無憑”。生活節(jié)奏加快了,人們說話不再拐彎抹角,浪費時間。大家都討厭“馬拉松”式的工作會議,而喜歡切中要害、短而精的發(fā)言,因此在發(fā)言中冠冕堂皇的話少了,具體實際的問題多了。“在學術界,人們開始重視定量分析,哲學界思辨式的文章比以前少了,而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明問題的逐漸多了。據(jù)霍爾分析,高環(huán)境省事,迅速。我想這可以從哲學思辨式文論中得到證明……古希臘哲學家重精確、重推理,以理服人。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哲學思辨式文論的精確性主要是借助嚴密的推理邏輯,靠動用頭腦中的固有文史哲背景知識,與具有相當文史哲背景知識的人對話,不求數(shù)學化的精確或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精確,但求引起對方心理共鳴??拷y(tǒng)計數(shù)據(jù)說話的人,當然更費時,而且點點滴滴都力求精確,某一變量發(fā)生變化,還得及時修正原來的結論。從目前學術界的治學方法看,似有從高語境向低語境轉(zhuǎn)化的趨向”。(林大津,1996:277)
兩種語境文化決定了兩種會話方式,高語境往往采用高體貼式的會話方式,而低語境往往采用高介入式的會話方式。但是在日常的會話中,高語境中也存在著高介入式的會話方式,例如,在爭吵中,雙方為了要在氣勢上壓倒另一方,往往采用針鋒相對、切入要害的語言;在辯論賽中,比賽雙方為了奪取比賽的勝利,往往采用搶話或插話的方式;上級在批評下級或吩咐給下級任務時,也往往直接了斷。
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不是絕對的。如今在中國文化中有高語境向低語境轉(zhuǎn)化的趨勢。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人與人之間能夠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默契也越來越少,傳達的信息也變得越來越簡單、精煉。
Hall提出的高語境和低語境理論對跨文化交際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明確了不同文化的特點、差異、文化根源等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但是,在高速變化發(fā)展的今天,Hall的語境理論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它的局限性。中國社會已經(jīng)逐漸地走向低語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中國正朝著低語境文化的方向快速地邁進。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必須要順應時代的要求、明確時代的趨向。
[1] Hall, Edward.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1976.
[2] 愛德華 T 霍爾. 超越文化[M]. 居延安,等,譯.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3] 林大津. 跨文化交際:與英美人交往指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 唐德根,章放維. 兩種會話方式與高低語境文化[J]. 東南大學學報,2005,(5).
[5] 徐舒. 全球化語境與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 海外英語,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