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鄭州 450000)
“史論結(jié)合”是歷史學領(lǐng)域的一種理念,它要求在歷史研究與教學中,將史料與理論相結(jié)合,既強調(diào)史料的基礎性作用,又注重理論的指導性作用,二者不可偏廢。史論結(jié)合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內(nèi)涵:第一,從史實中得出理論;第二,用史實來說明理論;第三,用理論來分析解釋歷史事實。
史論結(jié)合的要求,不僅適用于歷史研究,也適用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的教學。如果我們能夠在《概論》課中貫徹史論結(jié)合的原則,將會大大提升這門課的教學效果。
從廣義上說,“史論結(jié)合”的原則在所有科學研究中具有普適性。科學需要實證,任何科學探究的結(jié)論,都必須以事實作為依據(jù)和支撐,經(jīng)得起事實論證。而廣義的“歷史”,包括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運動變化過程,即事實。對社會科學來說,實證很少在實驗室里進行,主要是通過審視、總結(jié)實踐經(jīng)驗來完成,理論建立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之上。因此,由史結(jié)論、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是最基礎的科學研究方法。馬克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 ”[1]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概論》課的內(nèi)容來說,應該特別強調(diào)史論結(jié)合。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它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實踐之中?!拔覀凕h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jié)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chǎn)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另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可以說,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實踐的產(chǎn)物,是對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升華。毛澤東說過:“我是靠總結(jié)經(jīng)驗吃飯的”。[3]淺白至極而又深刻至極,道出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革命實踐之間的關(guān)系。同樣,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也都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因此,《概論》課應當特別強調(diào)史論結(jié)合,展現(xiàn)思想理論與歷史經(jīng)驗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反映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踐品質(zhì)。
就實際教學需要來說,《概論》課也必須史論結(jié)合。《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旨在幫助學生系統(tǒng)掌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堅定在黨的領(lǐng)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因此,它不是一門研究性課程,不必過多過深地講純理論的東西。從教學對象的接受特點看,當今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較強,對灌輸大道理的做法很排斥,喜歡平等地交流,喜歡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說明道理。這就要求我們善于把理論與歷史結(jié)合起來,增強吸引力,強調(diào)實效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背后,是中國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其中包含著無數(shù)生動的歷史故事,《概論》課教學應當重視挖掘利用這些寶貴資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身特征來說,還是從教學的實際需要來說,《概論》課都應該堅持史論結(jié)合。然而實際上,當前《概論》課在這方面還有一些不足。
一方面,教材理論性太強,史料性內(nèi)容過少。目前,本、??拼髮W生使用的《概論》教材,在理論的權(quán)威、全面、透徹等方面無可挑剔。但是教材里講的幾乎都是“理論成果”、結(jié)論性的東西,而對理論的具體形成過程,尤其是鮮活的史料提之甚少。即便有時講到理論形成過程,也是概要地提一下重要會議、重大事件,一筆帶過,缺少細節(jié)和趣味。這樣,教材就顯得沉悶、枯燥、乏味,拒人于千里之外。應該說,教材編寫者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采取了一些彌補措施,例如與教材配套出版了“教學案例解析”一書,供教師參考使用。但是,教材的面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感覺,如果教材在內(nèi)容安排和形式設計上沒有大的改觀,學生很難對這門課產(chǎn)生興趣。
另一方面,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偏重于講理論,不重視運用史料。有的教師認為,既然課程名稱為《概論》,就要以講理論為主,史料性知識應該交給《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程去講。也有些教師說,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nèi)容非常豐富,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能夠把理論講深講透已經(jīng)很緊張,無暇去涉及相關(guān)史料。
造成以上這些情況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重論輕史”的傾向。實踐和歷史既是理論的唯一源泉,也是理論的最好詮釋,展示理論與歷史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是《概論》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和研究一直存在著重論輕史的傾向,認為理論的價值高于史料的價值,實踐的第一性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史料僅僅成為理論的例證。就《概論》這門課來說,有不少人認為,《概論》課就要著重講理論,不必強調(diào)史料。其結(jié)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被割裂,歷史和實踐對理論的意義被忽視,理論變得抽象、枯燥。
第二,“以論代史”的傳統(tǒng)。歷史由人物與事件構(gòu)成,它本應該是生動豐富,有血有肉的。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歷史教學強調(diào)宏觀忽視微觀,只看到宏大的歷史過程,很少講生動的歷史故事,存在“以論帶史”、“以論代史”的問題。剔去了人物與事件的血肉,只剩下理論的骨架,歷史就失去了生命。近年來,《明朝那些事兒》等講史類圖書熱銷,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受到觀眾歡迎,就反襯出我們歷史教學中的弊病。在大學生思政課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本應該以講“史”為重點的課程,也存在這個缺陷。講“史”的課程尚且如此,講“論”的就更不用說了,即使用到史料也是干癟枯萎,缺乏生氣和吸引力。
第三,教材容量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nèi)容豐富內(nèi)涵深刻,但是《概論》只有一冊教材,講理論已經(jīng)占了絕大部分篇幅,如果增加史料的成分,會讓篇幅更長,教材更厚,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和經(jīng)濟負擔。同時,《概論》課程學時有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講太多的史料,難免顧此失彼,影響正常的理論講述,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重論輕史、以論代史的傾向,割裂了理論與歷史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為提升《概論》課的實際教學效果,我們的指導思想應該從 “以論為主”變?yōu)?“史論結(jié)合”,以“論”為線索和核心,結(jié)合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發(fā)展歷程的敘述,使論寓于史,史融于論。為此,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增加《概論》課中黨史的成分,更好地貫徹史論結(jié)合的原則。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jù)?!陡耪摗肥敲嫦虼髮W生開設的公共課,不是供研究用的理論著作,應當避免冗長枯燥的理論闡述。要做到史論結(jié)合,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改革,對理論性內(nèi)容適當進行精簡,尤其是壓縮對理論的意義、重要性的冗長論述,使理論言簡意賅、清新質(zhì)樸。與此同時,在不增加教材篇幅的前提下增加一些黨史知識。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兩種辦法:一種是直接在教材正文中加入,另一種是在正文之外設置一些史料性欄目。
直接在教材正文中加入黨史知識,需要對現(xiàn)有教材的編寫風格進行調(diào)整,不能從頭到尾都是正襟危坐地說理,要把“講道理”與“說故事”融合在一起。這種寫作手法,西方國家的一些大學文科教材用得很熟練,如美國的文森特·帕里羅(Vincent N.Parrillo)等人所著的《當代社會問題》就很典型。在國內(nèi),2003年以來中宣部理論局每年編寫的《理論熱點面對面》,也是成功的范例。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說理簡潔,敘事生動,敘議結(jié)合,語言通俗,我們編寫《概論》教材時完全可以借鑒。
作為知識鏈接,在教材正文之外設一些史料性欄目,不僅能夠豐富教材的內(nèi)容,也使教材顯得靈活多姿。欄目所講的故事要吸引人,語言要生動簡練。比如前面提到的 “靠總結(jié)經(jīng)驗吃飯”這句話,就是毛澤東1965年7月在會見李宗仁、程思遠等民主人士時說的,這個小故事如果在史料性欄目里簡單講一下,教學效果會很好。
目前的《概論》教材,每章后都附有“閱讀書目”,主要是毛澤東、鄧小平等幾代中央領(lǐng)導人的文章、講話,還有歷史上和近期中央的一些重要文件、文獻等,理論性很強。實事求是地講,如果不是有特殊興趣,或者為了研究需要,很少有本、專科學生去認真地讀這些書目和文獻,這樣,參考書目實際上就成了一種“擺設”。這類參考書目不是說完全不需要,而是應該從當前大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研究他們的閱讀特點,多提供一些人物和事件類的參考書目。比如人物傳記,像《毛澤東傳》([美]羅斯·特里爾著)、《我的父親鄧小平》、《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等,都可以作為參考書目讓學生閱讀。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學生可以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實際效果要好得多。
我們黨的歷史波瀾壯闊、豐富多彩,事件生動、精神感人,《概論》教材受篇幅限制,不可能納入太多的黨史方面的內(nèi)容。思政課教師是直接面對學生的,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平時多讀一些黨史類的雜志,搜集、積累黨史研究成果,選擇其中思想性強、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內(nèi)容,靈活地融入課堂教學,與理論講解結(jié)合起來。當前,黨史研究領(lǐng)域非?;钴S,新史料、新視角、新觀點等不斷涌現(xiàn),這些新成果很難及時反映到教材中。教師在運用黨史資料時要注意與時俱進,密切關(guān)注中央黨校等權(quán)威機構(gòu)的黨史研究新進展,用新穎、生動、準確的黨史資料來闡明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陡耪摗氛n貫徹史論結(jié)合的原則,除了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黨史文獻外,還要拓寬視野,創(chuàng)新形式,組織學生接觸更多種類的黨史資料。
歷史實物上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比文字記載更直觀、形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當?shù)氐牟┪镳^、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其他“紅色景點”參觀,感知黨史啟發(fā)思考。參觀之前,要向?qū)W生說明參觀目的和重點,參觀時請講解員對相關(guān)實物作重點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概論》課中理論的理解。
口述歷史,是記錄歷史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由歷史事件的見證人來講述,具體全面,更能接近歷史事件真實?!陡耪摗氛n可以邀請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到學校辦講座,或者組織學生訪問他們,請他們講述歷史事件臺前幕后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這樣能讓學生更加直接地感知黨的歷史。
紀錄片和影視劇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傳播載體,《概論》課也要充分利用,組織學生認真觀看。我們國家有許多黨史題材的紀錄片和影視劇,主題重大,敘事生動,制作精美。例如201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推出了電影《建黨偉業(yè)》、10集電視文獻紀錄片《旗幟》等一系列精品佳作,這些都是很好的課外學習資料。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課外活動,最好要求學生寫出心得體會,或者在課堂上發(fā)言。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獨立思考,提高理論分析能力,加深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1]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參見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3] 邊齋.“我是靠總結(jié)經(jīng)驗吃飯的”[J].新湘評論,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