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云波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聲樂教學和所有的教學一樣,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一種知識的傳授與接受的合作過程,但又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單向式的授課模式。在聲樂教學中由于授課對象會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及情況,于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成為了聲樂教學的主要模式,這也是聲樂教學最大的特殊性。由于聲樂教學是一門以經(jīng)驗、技能傳授為主的學科,雖然有共性的教學規(guī)律和大綱,但實際上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對象生理和心理的狀態(tài)不盡相同,也即每個學生的年齡特點、嗓音條件和心理特征都不一樣。而且每次上課都會有不同的身體、心理和不同的心情狀態(tài)。面對不同的教學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授課對象的性格特征不同其表現(xiàn)出的反應亦不同。因此教師既不能生搬硬套教學大綱和進度,也不能任其自由發(fā)展,而是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特點區(qū)別對待地進行分類指導。同樣,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對自己導師的性格特點、語言特征、教學方法、手段甚至歌曲伴奏手法等方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適應,以便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準確地接受導師傳遞出來的各種信息而不至于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避免出現(xiàn)師生間因情感溝通交流不暢導致關系緊張而缺乏合作性的現(xiàn)象?;谏鲜鰡栴},師生雙方應該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從以下兩方面對各自面對的對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和適應,從而達到教學過程中的最佳配合狀態(tài),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生理條件。有人說聲樂教師像個醫(yī)生,因為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體,不同學生的生理構造決定了嗓音狀態(tài)的不同,包括聲帶的厚薄、音域的寬窄、肺活量的大小、呼吸調整的能力、音色和音質的好壞、音準、節(jié)奏的感覺以及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每個學生進行充分地了解,并仔細地分析研究,合理地為學生制定循序漸進的授課計劃,諸如發(fā)聲練習、歌曲選擇、音色調整、咬字吐字、作品表現(xiàn)等等問題都需要對不同的同學分類指導,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發(fā)展方向有明確的計劃,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還應該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藝術類的同學大多外向、活潑、自信,但是也不乏膽怯、畏縮甚至自卑的情況,這時教師又像是個心理師,此時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善于細心地捕捉、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若遇到外向、活潑、自信的同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巧妙地利用這一優(yōu)勢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的特長、張揚自己的個性大膽地表現(xiàn)藝術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如果遇到過于膽怯、自卑的同學,教師則要以尊重為前提,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適時對學生進行鼓勵和疏導,解除學生的疑慮,啟發(fā)學生學習聲樂的信心、揚長避短地挖掘其內在的潛力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聲樂教師對待對學生還需寬嚴有度、關愛有加,要盡量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模式。教師對待教學必須嚴格要求,但如果缺乏尊重的“嚴”,一味地按照教師的愿望和意圖強加式的嚴格,容易使學生形成被動地接受教育,很容易產生逆反和抗拒心理,造成師生之間關系緊張和配合出現(xiàn)問題,甚至導致教和學的關系失敗。例如訓練時學生難以完成平時能力范圍內的高音,可能是身體狀態(tài)不佳而造成,粗心的教師不但不會發(fā)現(xiàn)而且只會左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或者一味地責備學生不用功、不專心等等,此時不但這高音無法完成還會導致學生身心疲憊而以失敗告終。但是細心的教師則可能會停下來觀察并與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的原因所在后有效地避開這高音轉向其他知識點的訓練,從而達到另外一個教學目的和效果。又如有的學生因對歌曲風格的愛好不同而偏愛某種風格的歌曲,面對這類學生,教師應該多與此類學生交流探討,有針對性、選擇性地為其挑選訓練作品,因勢利導地啟發(fā)他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現(xiàn)手段,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師只根據(jù)自己的感受或愛好,單項式地向學生推送訓練作品而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不一定能達到自己的訓練目的和預期目標。所以教師的嚴格訓練不一定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強行要求和多次強調自己的主觀意識上,而是表現(xiàn)在對學生的性格特征、歌唱狀態(tài)、活動規(guī)律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方面。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狀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進行分類指導,這樣可以讓師生之間產生一種互相尊重、輕松默契的合作,這種合作應該建立在以教師起主導因素的基礎之上。
隨著時間的堆積和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豐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解一些共性的問題時特別針對很多個性特征和毛病提出的解決辦法和手段都不盡相同,所以這種教學模式?jīng)Q定了學生不僅需要善于與自己的導師多多溝通和交流,還要對授課教師的性格特點、語言習慣等方面進行積極主動的了解和適應,才能完全領會教師的授課意圖和教學目的,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具體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學生應該充分了解教師的教學常用手段,舉一反三地領悟教師的訓練目的。聲樂教學的手段有多種,有啟發(fā)式的、比喻式的還有示范式以及對比式等等。這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也不是一成不變,教師要根據(jù)情況不斷變更自己的教學手法,例如講解氣息運用時教師可能強調氣息是歌唱之根本,同時會強調“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的觀點,不停地運用讓同學體會“聞花香”、“吹氣球”、“狗喘氣”等等喻體進行啟發(fā),如果同學的思路僅僅停留在自然的呼吸上或者對教師的喻體感悟不準確,甚至不對教師運用此喻體的意圖進行分析、運用和引申,就難以真正感悟到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當然也就在此問題的練習上要多花一番工夫。又如在講解歌唱情感處理時,教師也許使用“過電影式”或者“幻燈片式”的方式對作品的各個樂段進行剖析和串聯(lián),以女聲獨唱歌曲《黃水謠》為例:教師會按照作品的結構把它分為“美”、“恨”“憤”“悲”四個大段落剖開并比喻成四個短片或者四幅畫面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將其有機地運用對比的手段串聯(lián)起來,再運用到歌唱中對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進行表達和展現(xiàn)??上攵丝虒W生如果不理解這種教學手法,不積極地跟著教師的思路、活躍自己的神經(jīng)進行抽象的思維,就難以完整地完成這首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表達。同樣的道理,鋼琴伴奏在聲樂教學中有著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關系到學生演唱作品時的激情和靈感的調動,雖然主體任務是配合演唱者展現(xiàn)聲樂作品內涵,但是不同的教師在聲樂教學中鋼琴伴奏的能力、風格把握以及形式設計不盡相同,對作品的理解和處理技巧都因人而異,這就要求學生對教師伴奏的風格、手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而且經(jīng)過長期的磨合,才能在演唱過程中達到雙方高度默契地配合,充分而完整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所以學生必須充分了解教師授課時習慣運用的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緊跟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并根據(jù)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主動地、合理地找到配合措施,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第二、學生同樣要對教師的性格特點進行準確把握,主動與之形成合作式的良好學習關系。著名的沈湘教授曾經(jīng)指出這樣的理念:人的思想一解放,全身心都能積極投入到歌唱里面來,這么一來,在整個身體的感覺支配下,嗓子周圍那些干擾聲帶正常工作的多余勁兒在很大程度被抖落掉了,嗓子擺脫了束縛,好的聲音自然也就唱出來了。這種思想解放的前提在于放松,放松的前提在于良好的溝通,因為在面對面的聲樂教學關系中,在很大程度上學生與教師是合作伙伴關系,這就要求學生應該經(jīng)常與教師進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和溝通,以便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近距離地接近老師,了解教師的脾氣、性格和內心世界,最終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合作與互助關系。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有種陌生感、拘束感、距離感甚至緊張壓迫感,那么教學效果顯然會受到影響。通常情況下學生在老師面前沒有了壓力,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教學過程就能像親密的合作伙伴一樣,那么學生融入課堂會有一種非常輕松、快樂的愉悅感,這就激發(fā)了歌唱的欲望和激情,從而促動了靈感,有了激情和靈感的相互促動和碰撞,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自然地完整和完美。在聲樂學習中,學生強烈期待著教師多、快、好、省地將自己往正確的方向引領。教師也迫切希望學生按著自己的意愿順利、有序地向好的方向快速發(fā)展。但是由于語言、思想、情感溝通不暢,脾氣性格不合而導致教學進度緩慢、教學效果一般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出現(xiàn)師生間因不能互相適應以至互不信任,最終形成“貓鼠關系”式的教學現(xiàn)象,從而導致教學無法進行以失敗而告終。所以能不能準確把握教師的性格特點,與教師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溝通,彼此信任、相互適應地達到一種諧和的合作關系,這個問題是所有的聲樂學習者應該要不斷總結、努力探究和深思的問題。
總之,聲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極為重要。師生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教學的成敗同時就是師生關系的成敗。正如沈湘教授所說的“沒有不科學的方法,只有不科學的人”一樣,師生之間應該以人為本地善于求變,不斷地增進相互了解和適應,適時調整科學而恰當?shù)慕虒W手段和學習方法,尋求雙方配合與合作的默契度,把聲樂演唱當成學生的精神樂園,從而輕松愉悅地走進聲樂課堂,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