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勝
(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7)
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高等學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的意見》,決定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開設一門必須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從“自然辯證法概念”、“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兩門課中選擇一門作為選修課;在博士研究生階段開設一門必修課“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開設一門選修課“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典著作選讀”。新方案經過前期試點、教材編寫、骨干培訓、全員培訓等階段,于2012年秋季正式實施。
新方案的目的在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高層次創(chuàng)新人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保?]如何實現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層次性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本科階段一樣,都面臨如何實現“政治高度、理論深度、課堂熱度”三者的結合問題[2]。研究生階段又具有新的特點,學生的價值觀更加穩(wěn)定、專業(yè)方向更為明確,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構成了新的挑戰(zhàn)。
1.教學內容面臨的挑戰(zhàn)。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體現出與本科教學的層次性,既要有效銜接,同時又要做到步步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大綱,難以體現這一點。以“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為例,教材大綱安排了導論和七章的教學內容,從內容上看,除了第七章“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之外,其余的六章“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社會系統(tǒng)研究方法”“社會矛盾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都與本科教學具有較大的重復性。從理論上講,本科教學側重原理,研究教學側重對原理的運用。但在教學實踐中,原理和方法是分不開的。原理的介紹依然占據了教學大綱很大的篇幅。研究生教學中,明顯確定為從原理的角度來講授方法,避免將這門課開設成為具體的方法論課程。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具體方法論,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生開設這門課,就是為了讓他們在研究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教學中既要講方法,同時又不能是具體的研究方法,無疑增加了授課的難度。
2.教學方法面臨的挑戰(zhàn)。面向研究生的教學應該是研究型教學,有學者指出“在西方發(fā)達國家,針對研究生的教學大多數都是采用研究型教學方法,甚至在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學方法也非常普遍地被采用”[3]。所謂研究型教學就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探討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的教學[4]。由于學時少、內容多,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都采取了“合班”的方式,也就是不同專業(yè)的同學共同上課,同學們的專業(yè)背景不一樣,他們對課程的看法和要求也不相同。要想在教學中凝練出不同專業(yè)同學的問題意識,這本身就有難度。在某一專業(yè)同學看來是個問題的地方,在另外的同學那里則根本不是個問題。在“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一章的教學中,強調研究生要具有問題意識,要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通過調查實踐獲得研究素材和數據,從中抽象出理論假設,最終要回到實踐中進行驗證。這對于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同學來講是個問題,因為他們平時注重的是理論的思辨與推演,因此要告訴他們將理論研究與現實結合起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對于社會學的同學來講,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因為他們就是研究現實社會中的現象的,并且他們的專業(yè)指導老師早已告訴他們要注重社會調查。
為了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國內高校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專題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
1.專題式教學,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得比較多的模式。專題式教學突出的是專題性和專業(yè)性。專題性是指課堂教學并不追求教學內容的面面俱到,而是從通過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選擇性地深入講解幾個專題來完成教學;所謂的專業(yè)性是指教學并不由某一位老師從頭到尾完成授課,而是組建教學團隊,發(fā)揮團隊成員各自的優(yōu)勢,根據各自的專業(yè)背景和學術研究方向,講授自己熟悉的專題。有學者明確指出,專題式教學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優(yōu)勢:“既可照應體系,又可突出重點”,“既照顧了老師的專業(yè)特長,又發(fā)揮了學科的綜合優(yōu)勢”,“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增強教師的競爭意識,提高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5]。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的專題式教學模式需要解決好“頂層設計”的問題,實現專題設置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所謂專題設置的規(guī)范性是指專題設置要照顧到教學大綱的整體性,不同專題能夠構成完成的教學體系;所謂專題設置的科學性是指專題設置與講課教師的專業(yè)要符合,專題與專題之間既有聯系,避免授課過程中的內容重復。
2.互動式教學。這是指“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對話,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多變的教與學相統(tǒng)一,智慧交融、相互啟發(fā)、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的相互活動的過程,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6]。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必須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枯燥乏味的印象。有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課前幾分鐘的學生演講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將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與自己的學習研究結合起來,在課前與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互動。有的老師傾向于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互動,提出問題,讓學生現場思考并回答,并進行引導。還有的老師傾向于在課后與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互動,比如通過網絡平臺的方式進行互動。互動教學對老師的要求很高,研究生教學針對的各個專業(yè)的同學,同學們提問的角度和視野不同,老師要對各種問題進行解答,但“術業(yè)有專攻”,回答好這些問題,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并非易事;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時很少,教學內容很多,在課堂中能夠形成互動的交流的內容畢竟有限;最后,在課后互動,無疑增加了老師的教學工作量,需要老師有高度的責任感來完成這項工作。
3.實踐教學模式。這是指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認同感的一種模式。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明確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間每人至少要開展一次社會調查”,“至少要參加一次三下鄉(xiāng)和四進社區(qū)活動,開展活動的時間不少于兩周”。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生動性、具體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直接感知社會現狀,縮短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研究生通過社會實踐更容易發(fā)現問題,能夠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與現實問題更好結合起來。研究生實踐教學模式需要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問題,實踐教學是為理論教學服務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全程參與到學生的社會實踐中去。研究生課堂教學時間很少,研究生的社會實踐多由團委等部門牽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很少參與其中,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脫節(jié)現象。
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既需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也要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綜合考慮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和評價體系等要素和環(huán)節(jié),發(fā)揮教學合力實現教育目的。
1.優(yōu)化教師隊伍。在研究生教學中,老師的作用非常關鍵。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導師,導師既是研究生的學術指導者,同時也是他們的思想行為影響引領者。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兼具科學性和政治性,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是:具有淵博的知識、堅定的信仰和高超的授課技巧。在大班教學中,面對各種專業(yè)的學生,研究生授課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大綱的內容,而且還要能夠對學生們的學業(yè)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有所獲”。研究生的價值觀比本科生更為穩(wěn)定,在課堂教學中要對不同價值觀進行充分比較,從學理上論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性,而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優(yōu)化教師隊伍,就需要組建起研究生教學的團隊,實施專題性教學,發(fā)揮每一位老師的專長,避免將老師的短板暴露在學生面前,使研究生們認同老師的教學,提高他們學習興趣。
2.規(guī)范專題設計。首先是按照專題來確定老師,而不是按照老師來確定專題,做好專題的“頂層設計”。其次是對研究生的教學大綱進行分類:學生自學部分、課堂討論部分和老師講授部分。學生自學部分是指學生在本科教學中已經學過,通過學生看書完全可以完成的部分。課堂討論部分主要是涉及到價值觀的部分,通過討論讓各種觀點充分展現,老師對這些觀點進行評價,從而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老師講授的部分一定是具有理論深度和學術前沿的部分,通過老師講授能夠開拓學生視野。最后是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做好專題的分工與協(xié)作。通過集體備課,避免教學的盲點和教學的重復。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是實現教學互動、激發(fā)學生參與性和積極性的重要載體。以“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在教學中精選了兩個方面的案例:經典著作的方法論解讀、學術名家的研究體會介紹。我們在教學中注重對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等人的著作進行研究。比如在對矛盾分析法的講授過程中,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就是非常好的案例。毛澤東分析了任何戰(zhàn)爭要取得勝利都取決于軍事實力、經濟實力、戰(zhàn)爭性質和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的普遍性,接著分析中國和日本在各個方面的特殊性,最終得出了中國必勝,但不能速勝的結論。通過對《論持久戰(zhàn)》的分析,讓學生知道所謂的具體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依據某種理論對現實進行研究,從而讓他們知道打好理論基礎對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4.實施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資金、安全、師資等因素致使很多高校的實踐教學難以落到實處。搞好實踐教學的關鍵,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理論來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存在著一個先后問題。很多人認為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很難做,就在于過于強調理論教學的先在性和與實踐教學的同時性,這在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是難以做到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時間進行了顛倒,由此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所謂的顛倒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回顧和分析本科階段參加的社會實踐,重新提交一份在內容相同,但視角、方法都有所不同的實踐報告。這種實踐教學避免了資金、安全、師資等各方面的難題,使實踐教學具有了可操作性。
5.完善評價體系。研究生的考核與本科生不一樣:對于本科生的考核側重于知識點的把握;對研究生的考核側重于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在研究生考核中做到了兩個結合:平時成績與期末論文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導師的指導相結合。對研究生的平時成績,我們更看重研究生在教學中積極性和參與度,看重研究生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的質量和回答問題的理論深度,還看重研究生課后與老師交流的程度。研究生的期末考核是通過提交課程論文的方式完成,我們要求學生將課堂教學內容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結合起來,對比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具體學科方法論之間的關系,在與自己的導師進行溝通后,明確如何在今后的研究中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貫徹其中,并嘗試撰寫出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與具體學科方法論相結合進行研究的課程小論文。
“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綜合有助于提升理論深度和課堂熱度,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好地發(fā)揮導向作用。
[1] 本刊記者.全面高質量實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訪教育部社科司司長楊光[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9).
[2] 嚴文超.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J].重慶與世界,2012(10).
[3] 高虹.從美國理工科本科教學改革看研究型教學[J].物理與工程,2004(2).
[4] 鞏茹敏.研究型教學: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
[5] 荊鈺婷,譚勁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模式新探[J].思想理論教育,2010(23).
[6] 張多來,薛玉成.研究生思想政治能力課互動教學探析[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6).
(責任編輯 周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