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麗
(運城市中心醫(yī)院血管外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下肢動脈硬化栓塞(PDA)是動脈硬化栓塞的一種,動脈硬化的不斷發(fā)展不僅累及下肢主要動脈的栓塞,還會引起上肢、周圍動脈。其中,發(fā)生在下肢周圍血管的動脈栓塞可以引起動脈的狹窄、瘤性病變等;發(fā)生在下肢大、中動脈中的動脈硬化可引起肢體的缺血、潰瘍甚至壞疽。下肢動脈硬化栓塞癥病程長、癥狀多,下肢動脈硬化栓塞患者通常有吸煙、高膽固醇、高血壓病史。其臨床病因復雜,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也主要為:以戒煙、適當運動、降血壓治療為主的保守治療和手術微創(chuàng)治療。本文筆者主要討論20名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總結分析患者介入治療后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狀,以實際有效的對癥治療、臨床護理經驗。為醫(yī)護人員臨床工作中針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的治療、護理提供可行性經驗和建議。
1.1 基本資料:隨機抽取2013年2月-9月間本院明確診斷下肢動脈硬化栓塞患者20名,其中男性13名,女性8名,平均年齡48~52歲之間。Fontaine一期患者12名,二期患者7名,三期患者1名。每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低溫,行走后易疲勞、間歇性跛行和下肢側肢循環(huán)障礙?;颊咂骄〕虨?年-4年。均有長期的吸煙病史,其中19名患者高血壓,5名患者有糖尿病史,8名患者有冠心病,其心電圖檢查異常。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對患者進行下肢動脈造影,顯示肢體血管狹窄、閉塞、血管形成(PTA)、血栓形成,采取不同的介入治療方式:血管進入、支架置入(PTA+Stent)、溶栓治療。積極進行術前、術后護理干預,輔助治療。
1.2.2 手術方法:完善術前檢查。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從側股動脈穿刺進入行患肢動脈造影,明確血管病變和狹窄的患者,準確掌握其患肢動脈硬化閉塞的長度、程度和側肢循環(huán)。對動脈硬化嚴重閉塞的患者球囊擴張動脈并以導絲導管暢通血管。阿司匹林長期服用,配合低分子肝素鈣和氯吡格雷等其他溶栓抗凝藥物。術后予以抗感染,溶栓等相關護理。對患者禁煙、低脂飲食,控制患者血糖,予以適當運動,密切觀察患肢皮膚溫度、顏色變化、動脈搏動、感覺等。
1.3 檢測指標:觀察患者肢體瞳孔大小、神志、四肢肌力、皮膚溫度、顏色變化、動脈搏動、感覺等,每日監(jiān)測患者血壓、血脂,糖尿病患者每日記錄血糖,觀察患者有無心臟、呼吸系統(tǒng)手術并發(fā)癥。
1.4 治療效果評價:術前積極護理干預,對患者飲食、運動、用藥習慣等預期干預,患者建立積極的治療信心。術后輔助患者勤翻身、做深度呼吸運動,患者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建立良性的運動習慣。同時對術后疼痛難忍的患者注射嗎啡等止痛藥物,患者痛覺明顯減輕。在術后發(fā)生呼吸衰竭、循環(huán)系統(tǒng)衰竭但及時搶救的患者,存活率較高。
治療后有ASO本身相關疾病的患者11名,其中術前診斷為Fontaine一期患者9名;術后有呼吸衰竭、心臟衰竭、心功能不全的患者6名,平均年齡為54歲,術前診斷為Fontaine二期6名;術后病情惡化,截肢患者3名。
肢體動脈硬化閉塞是肢體大、中動脈退行性變化的一種病理過程,由于動脈中纖維基質、細胞、脂肪碎片和脂質異常的沉積導致的內膜或中膜的病理變化。動脈硬化閉塞極易發(fā)生在肢體大、中動脈分支和后壁。
在高血壓、高血脂的情況下,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使得血管的完整性極易受到破壞,因血管內皮細胞的受損促使動脈平滑肌的增殖,大量合成的氨基葡萄糖(GAGS)、彈力素等形成動脈硬化斑塊,動脈血管因為長期處于低氧狀態(tài)從而發(fā)生血管炎癥,進而硬化、閉塞。所以有長期高血壓、高血脂病史的患者,較正常水平血壓、膽固醇患者動脈血管栓塞風險極大。在臨床中,下肢動脈硬化栓塞患者常伴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在臨床治療中,也應該嚴格控制患者的飲食、血壓[1]。此外,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等在血管壁的聚積,老年人體內動脈壁上黏多糖較正常人水平低,LDL極易使得動脈血管通透性下降,膽固醇的不斷堆積形成動脈硬化斑塊,從而堵塞動脈血管。在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老年患者,應主要針對其飲食、生活習慣,配合藥物治療,加以適當運動,必要時行手術治療。對于Fontaine三期患者,在手術介入治療后,病情惡化,截肢。主要是因為下肢大、中動脈的硬化閉塞病理時間較長,長期的下肢缺血導致下肢側肢循環(huán)障礙、下肢多節(jié)段多發(fā)性動脈閉塞、肢體壞死組織產生大量的分解產物,在手術介入治療后,大、中動脈血管疏通,血液流通使得壞死物質及分解產物被機體吸收,極易導致下肢病情惡化,破潰、壞死加重。因此不可避免導致截肢。
術后發(fā)生墜積性肺炎、肺不張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通常有長期的吸煙史,手術后長期臥床,患者極易發(fā)生肺部炎癥。另外,由于介入治療,術后并發(fā)形成血栓,栓子容易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隨血液流動,停留在肺部血管,引發(fā)急性呼吸衰竭,介入治療后要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對于發(fā)生呼吸衰竭患者應該及時救治。介入治療后,部分患者出現(xiàn)手術并發(fā)癥,主要是由于介入治療創(chuàng)傷極大。介入治療創(chuàng)傷可引起內皮素、加壓素等分泌增多,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受刺激產生大量的物質,造成患者術后疼痛難忍、呼吸系統(tǒng)受影響、心血管系統(tǒng)受損等。所以,在下肢硬化性閉塞治療過程中,術后應予以患者相關減輕疼痛的對癥治療[2]。
綜上所述,下肢血管硬化閉塞癥的介入治療,術前應仔細詢問患者及其家屬,明確患者有無相關心血管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疾病,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積極護理干預,術前鼓勵患者戒煙、低脂飲食、適當運動、保護患肢,并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計劃;術中充分做好藥品準備,嚴密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做好手術突發(fā)情況應急預案;術后針對患者疼痛、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癥狀對癥治療。加強護理,尤其是對老年患者患肢制動,要勤翻身,預防墜積性肺炎,合理使用抗生素、密切監(jiān)測患者臨床癥狀和生命體征。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督促患者低脂飲食、控制血壓、血糖,建立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運動、保持樂觀心理狀態(tài)。
[1] 雷鋒銳,李曉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56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471-472
[2] 李英莎,趙志剛,何洪波,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35(8):78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