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偉
(曲阜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隱喻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期。傳統(tǒng)的隱喻觀認為隱喻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標志著隱喻研究突破了修辭學的界限,轉(zhuǎn)向了認知語言學的范疇?!案拍铍[喻”也在此書中首次提出。自此之后,“隱喻更是明確地被認為是人類用來組織其概念系統(tǒng)不可缺少的認知工具。隱喻被定義為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束定芳,湯本慶,2002:1)。隱喻在本質(zhì)上是認知的,普遍存在于人類語言和思維中,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工具和思維方式,“而概念隱喻則是對一般隱喻表達的概括和總結(jié)”(高原,2011:56)。概念隱喻由始源域和目標域兩部分構(gòu)成,其本質(zhì)是從一個具體的、易于理解的、比較熟悉的概念域(始源域)到一個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不太熟悉的概念域(目標域)的系統(tǒng)映射。通過對始源域的認知映射到對目標域的理解上。這種映射不會隨意產(chǎn)生,它有其經(jīng)驗基礎,根植于我們的身體體驗和日常生活經(jīng)驗。概念隱喻通過一種概念表達和理解另一種概念,這兩種概念之間必須具有相似性或關(guān)聯(lián)性。比如“愛情是旅程”這一概念隱喻的“愛情”和“旅程”兩個概念之間對應著一系列關(guān)系,由此可以引發(fā)出許多語言表達:他和他的另一半在這里相遇;我們的愛情走到了盡頭;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俺睢笔且环N抽象情感,甚至是無以名狀的。古今中外的文人也都熱衷于將心中的“多愁善感”具體而形象地表達出來。宋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對“愁”的描寫動人心弦,隱喻是其中最常用到的表達手段之一。大眾所熟悉的李煜的詞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生動形象地傳達出了詞人內(nèi)心的愁緒。徐君寶妻的詞句“長驅(qū)入,歌樓舞榭,風卷落花愁”描寫了詞人的愁緒像落花一樣紛紛飄落。此外,風雨、云煙等意象也經(jīng)常用于表達詞人的愁情別緒。可以說,宋代詞人通過隱喻將愁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本文的語料均選自CCL語料庫①中詠“愁”的宋詞,從概念隱喻理論的角度分析這些語料,以期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宋詞。
情感是人類最普遍的生活體驗,對人類認知非常重要。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對情感的概念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們總是傾向于利用具體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表達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情感?!俺睢边@一重要的人類情感在宋詞中得到充分刻畫,它本身是無形的、復雜的、抽象的。如何去表達和理解“愁”這種情感顯得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隱喻的本質(zhì)是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這為詞人借助隱喻來表達內(nèi)心的愁情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將看似無極可尋的“愁”隱喻歸納為以下概念隱喻。
宋詞中詠“愁”的這一類概念隱喻是通過有形的實體來表達“愁”這一抽象概念的,即愁是一種客觀物質(zhì)。具體可以細分為以下概念隱喻:
1.愁是液體
液體又包括水、雨等實體,我們可以再具體分為以下幾類:
1)愁是水
(1)離愁漸遠見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踏莎行》,歐陽修)
(2)關(guān)河愁思望滿處。(《清商怨》,晏殊)
2)愁是雨
(3)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采桑子》,李煜)
(4)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浣溪沙》,秦觀)
3)愁是淚
(5)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秦觀)
(6)思心欲碎,愁淚難收,又是黃昏。(《訴衷情》,柳永)
4)愁是酒
(7)歸來紫陌東頭,金釵換酒消愁。(《清平樂》,晏幾道)
(8)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訴衷情近》,柳永)
“現(xiàn)代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兩個不同語義領(lǐng)域的互動?!?周國清,2010:176)。概念隱喻“愁是液體”的兩個語義領(lǐng)域是“愁”和“液體”,它們之間有相似之處,都給人連綿不絕、源源不斷的感覺。因此,流不盡的水、點點滴滴的淚、連綿不絕的雨和酒作為始源域?qū)崿F(xiàn)了向目標域“愁”的映射,“愁”隨即有了水、雨、淚和酒的特征,我們對“愁”的認識和理解也就更加全面了。值得注意的是,例(4)中,愁是始源域,雨成了目標域,詞人是將雨比作愁,而不是愁如雨。藍純(2005)稱這種現(xiàn)象為“逆轉(zhuǎn)比喻”。
2.愁是食物
(9)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采桑子·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10)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相見歡》,李煜)
在詞人的筆下,“愁”變?yōu)橛凶逃形兜氖澄?,可以品嘗回味。不過,因為愁的基本義是“憂慮、愁苦”,所以,愁常常被隱喻為苦的食物。辛棄疾的詞句“閑愁最苦”正是這一概念隱喻的形象表達,抒發(fā)出了心中的苦悶情緒。
3.愁是絲
(11)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一叢花》,秦觀)
根據(jù)日常生活經(jīng)驗,人們借助于自身熟悉的事物隱喻性地表達難以名狀的愁緒。絲的形狀又細又長,縈絲是糾結(jié)在一起的絲縷。通過映射,目標域“愁”有了始源域絲的特征,讓愁變得像絲一樣可觸摸,使讀者更容易感受到詞人的愁情。
4.愁是可衡量的物體
屬于情感范疇的“愁”被隱喻為具體的事物時,它就有了物體的屬性,如重量、數(shù)量、長度等。
(12)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13)惹閑愁堆積。(《傾杯樂》,柳永)
(14)一片閑愁,想丹青難貌。(《尾犯·夜雨滴空階》,柳永)
(15)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點絳唇》,李清照)
(16)好天良夜,無端惹起,千愁萬緒。(《女冠子》,柳永)
(17)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
(18)馬上離愁三萬里。(《賀新郎》,辛棄疾)
(19)滿江紅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滿江紅》,辛棄疾)
例(12)和例(13)中的“愁”被隱喻為有重量的事物,可以用舟載,也可以像具體事物那樣堆積。在李清照筆下,看不見摸不著的愁緒變成了沉重的物體,似乎要壓沉小舟,壓垮詞人。例(14)、例(15)、例(16)中的愁有數(shù)量,人們可以像數(shù)有形的事物那樣數(shù)“愁”:一片愁、一千縷愁、一千個愁等。例(17)和例(18)的“愁”有長度,它可以是一段,也可以像三萬里一樣長。例(19)中的“愁”被比作易碎的物體,離愁能被敲碎。
5.愁是容器里的物質(zhì)
這一類概念隱喻從承載愁的容器出發(fā),側(cè)面說明“愁”的特點。例如,陸游的詞句“一杯愁緒,幾年離索”形象地表達出了愁的特點:愁被隱喻為杯中之物,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愁之滋味。
(20)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念奴嬌》,辛棄疾)
(21)拍手沙鷗,一身都是愁。(《菩薩蠻》,辛棄疾)
例(20)中的“閑愁千斛”極言愁之多。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千斛閑愁喻指詞人的愁緒之深。例(21)中人的身體就是承載愁的容器。
具體可以細分為:
1.愁是人
(22)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鷓鴣天》,辛棄疾)
(23)酒未醒、愁已先回。(《滿庭芳》,秦觀)
(24)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辛棄疾)
愁是難纏的壞人,一旦遇上就揮之不去,正如例(22)中的“愁”像人一樣緊追著詞人,使其解脫不得。愁也可以像人一樣走動,還可以相約在岸邊等候人們。
2.愁是動植物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動植物,它們?yōu)槿祟愄峁┗旧钏匦璧氖澄?、氧氣、能量等。動植物與人的關(guān)系相當密切。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對各種生物的特性和生態(tài)習性有了深刻的認知,進而將動植物的各種自然屬性跟人的外貌、品格、情操和情感進行對比,逐步形成動植物自然屬性與人類社會的種種關(guān)聯(lián),最終形成以動植物作為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概念隱喻。
(25)要識愁腸,但看丁香樹,漸結(jié)盡春梢。(《西施》,柳永)
(26)渚蘭香榭,汀樹紅愁。(《玉蝴蝶(重陽)》,柳永)
(27)修眉斂黛,遙山橫翠,相對結(jié)春愁。(《少年游》,柳永)
花紅柳綠的春天到處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景象,本來人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應該高興,可是獨自一人欣賞如此美景難免讓人更生愁緒。丁香開在暮春,自此以后各花陸續(xù)凋落,這意味著人生的美好年華也將一同凋落,難免引起詞人的多愁善感。
(28)假饒花落未消愁,煮酒杯盤催結(jié)子。(《木蘭花(杏花)》,柳永)
(29)飛花自有牽情處。不向枝邊墜。隨風飄蕩已堪愁。(《虞美人》,晏幾道)
(30)花好卻愁深?;o數(shù),愁無數(shù)。(《鶴沖天》,歐陽修)
以上例句呈現(xiàn)出的概念隱喻為:愁是花。落花的景象總是和春色凋零、年華流逝的感覺相聯(lián)系,花的美麗也常常用來反襯人的愁緒。因此,宋代詞人通常會借助花來表達內(nèi)心的愁情別緒。
(31)繚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里無尋處。(《蝶戀花》,歐陽修)
概念隱喻“愁是柳絮”在上例中體現(xiàn)出來。柳樹自身的形體特征是柔的,以柔為美是我國古人的一種主流審美心理,所以柳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是悲愁的象征。柳絮飄飛在暮春時節(jié),是惜春的情緒載體。亂飛的柳絮飄忽不定,正是詞人莫名惆悵和哀愁的心情寫照,柳絮與愁有著內(nèi)外同構(gòu)的關(guān)系。下面的例子中,無言的白鳥和夜晚的寒鴉成了憂愁的象征。
(32)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鷓鴣天》,辛棄疾)
(33)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鷓鴣天·代人賦》,辛棄疾)
自然界有許許多多意象,根據(jù)搜集到的語料,我們可以再具體分成以下概念隱喻:
1.愁是云
(34)遏天邊,亂云愁凝。(《晝夜樂》,柳永)
(35)卻是恨雨愁云,地遙天遠。(《鳳歸云》,柳永)
(36)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醉花陰》,李清照)
云布滿天空,說明天氣陰沉沉的,正如詞人陰郁的心情。薄霧、濃云、亂云這些自然現(xiàn)象所呈現(xiàn)出的陰沉天氣使人感到愁悶難挨。始源域云跟目標域愁有相似性:都是陰沉、愁悶的感覺。
2.愁是風雨
(37)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鷓鴣天》,辛棄疾)
(38)憶昔鳴[骨高]血污,風雨佛貍愁。(《水調(diào)歌頭》,辛棄疾)
(39)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水龍吟》,辛棄疾)
風雨可將花吹落,呈現(xiàn)出凄凄慘慘的景象,引發(fā)詞人的愁緒。國家在風雨之中飄搖,詞人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憂慮不堪,亦可引發(fā)詞人的憂愁。因此,始源域風雨常常用來喻指目標域詞人的多愁善感和憂國憂民之愁。
3.愁是煙
(40)新月與愁煙,滿江天。(《昭君怨》,蘇軾)
(41)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踏莎行》,晏殊)
(42)年年底事不歸去,怨月愁煙長為誰。(《鷓鴣天》,晏幾道)
煙總是給人模模糊糊、朦朦朧朧的感覺,彌漫在空中就像縈繞在詞人心頭的淡淡愁緒。因此,煙是宋詞中頻繁用來映射于愁的意象。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長期以來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胧沁@兩家共同主張的哲學思想?!疤烊撕弦弧笔且环N基本的信念,對它的解說莫衷一是,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將其發(fā)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其主要觀點是:天、人在形體性質(zhì)上皆相似。人類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guān)的一體。這表明人類的認知思維過程離不開對自然界具體事物的認識。所以宋詞運用了許多自然界的意象或事物來映射詞人的各種愁情。人們習慣于用身邊熟悉的事物隱喻性地表達自身的情感體驗。流水、落花、風雨、云煙等自然界的事物都可以作為愁緒的始源域,這些意象的特征映射到目標域詞人的愁緒上,產(chǎn)生眾多宋詞詠“愁”的隱喻。
根據(jù)中醫(yī)理論,人的情感變化常常引發(fā)身體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愁”可能引起肺、腸和心臟的疾病。受中醫(yī)理論的影響,宋詞中出現(xiàn)了很多運用身體器官,特別是“心”、“腸”等內(nèi)臟器官來表達愁緒的詞句。例如,晏幾道的“衾鳳冷,枕鴛孤,愁腸待酒舒”;柳永的“再三追往事,離魂亂,愁腸鎖”和“一回披玩一愁吟。腸成結(jié)、淚盈襟”。
“如果說隱喻是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投射,轉(zhuǎn)喻則是在相近或相關(guān)聯(lián)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突顯事物替代另一種事物。”(劉桃梅,2012:70)。以上列舉的詠“愁”詞句,詞人們不直接言愁,而是用“愁腸”這一突顯的身體反應表達愁緒,這實際上屬于轉(zhuǎn)喻的范疇。
宋詞中有眾多詠“愁”的隱喻,展現(xiàn)出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基于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理論進一步解讀了這些詠“愁”隱喻,將其分為三大類概念隱喻,體現(xiàn)出了人類隱喻思維的普遍性和系統(tǒng)性,這對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宋詞大有幫助。
注釋:
① 文中宋詞例句出自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網(wǎng)絡版)》。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高原.愛情詩歌中愛情隱喻的變遷[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1,(5):56-59.
[3]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劉桃梅.逆轉(zhuǎn)、擬人、新顯、認知——宋詞中詠“愁”的新奇隱喻[J].百色學院學報,2012,(3):69-72.
[5]劉宇紅.隱喻的多視角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6]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2):1-6.
[8]周國清.《隱喻學研究》和《認知隱喻學》對比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10,(5):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