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志,呂 偉
(1.韶州師范附屬小學;2.韶關學院 韶州師范分院,廣東 韶關 512009)
美國探究式教學研究最早始于第一次科技教育改革浪潮,即 2 0世紀 6 0年代。[1]先后涌現(xiàn)了施瓦布(J.J.Sehwab)、赫倫(Herron)、施施(Sezsea)、巴克(Buck)等教育界精英。他們從不同角度對探究學習水平進行了研究,使探究學習日臻成熟并推動了美國乃至世界教育革新的進程。1995年,美國教育部出臺了《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將探究式教學列為科學教育的核心方法。2001年,中國推出《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梢?,以探究為主要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全球范圍內(nèi)已日漸達成共識。正如施瓦布所言:“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教學目標能否實現(xiàn)除了正確的理念,科學的方法,還受制于情境、條件、時間、指導、學生自身素養(yǎng)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只有當各種充要條件均滿足,教學效能才有可能達到最大化,這就是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應該是能較好地培養(yǎng)并差異性提升學生的探究水平。根據(jù)施瓦布對探究程度的水平劃分,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最簡單的水平:只給學生展示問題和方法;半開放的水平:只給出學生問題;開放的水平:問題、方法、答案全部留給學生。[2]1971年,赫倫在施瓦布在的探究水平分類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零級水平,即完全給出問題、方法和答案。其它1、2、3級與施瓦布的三種水平對應。顯而易見,第3級水平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因為學生在無需指導的情境下,自主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工作。如果通過探究學習能夠使得學生接近這一水平,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毋庸置疑。問題是,教育理想真的如此容易接近嗎?我們實現(xiàn)教育理想的條件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嗎?近大半個世紀以來始終領導世界教育革命的美國的科學課程探究學習有效性表現(xiàn)如何?從美國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有效性評估結果著手進行解讀,可以為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修訂、實施提供有益的借鑒。
美國既是教育新理念的倡導者又是教育改革的踐行者,其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及強大的社會保障能力,使之始終能擁有優(yōu)越的辦學條件。在反映綜合辦學條件的眾多指標中,班級建設水平非常具有代表性,從美國幾十年來班級建設情況的演變,便可看出美國教育發(fā)展的軌跡。
近半個世紀來,美國在班級建設方面一個最主要的舉措便是“小班化”建設。所謂小班化建設就是降低平均班額數(shù),提高平均師生比,并為此付出巨額投入。美國的小班化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部分州開始嘗試“縮小班級規(guī)?!边\動。[3]1999年,美國聯(lián)邦政府正式啟動中小學“縮小班級規(guī)模計劃”,將小班化鋪向全國。經(jīng)過聯(lián)邦與各州的不懈努力,全美平均班額縮小到20人左右,低年齡段更小,如印第安納等部分州將幼兒園至三年級的班額定在15-18人。與此相對應的師生比則不斷上升,如在1994年,美國平均師生比已達到1:18。在具體的一些教學活動中,師生比數(shù)字甚至更高,如在技能型、探究型課堂上,配備一名教師和一名助教是常態(tài),這樣,師生比數(shù)字還會倍增。聯(lián)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為此也增加了巨額投入,如僅在199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就新增雇傭老師1.8萬名,一次新增投資10億美元。[3]這些舉措無疑極大提升了美國的整體班級建設水平。
1971年,赫倫利用其四水平探究體系對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科學課程進行評測,評測結果顯示,大部分實驗室活動基本由教師或教材控制,基本未超過水平1。20世紀80年代,富爾曼、蘭科特等人再次考察實驗室教學,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大部分實驗室教學活動水平為0或1,無水平3。2005年,帕克亦利用赫倫的四水平體系對高中地球科學某單元實驗活動進行測試,結論是實驗活動均為水平1。2007年,米切爾對高中生物課實驗室活動樣本進行評測,發(fā)現(xiàn)90%為水平1,依然沒有水平3。[1]顯然,科學課程與標準的不一致性高度顯現(xiàn)。
我國由于“窮國辦大教育”的特殊國情,教育經(jīng)費投入不足的情況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解決。在小學階段班額數(shù)偏大,師生比偏低的現(xiàn)象也始終存在。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統(tǒng)計年鑒》,我國小學階段班額數(shù)最高為84,平均班額數(shù)為50,師生比則為1:22;同期美國的相應數(shù)值則分別為*(空缺)、24、1:17.2。2001 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意見的通知》,要求小學班額45為上限,師生比1:23為下限。2009年開始,績效工資制度開始推行,同時國家開始著手強力清理“代課教師”。這兩項制度的推行使得小學教師編制空前緊張,各地班額及師生比數(shù)據(jù)進一步惡化,2012年6月23日《中國教育報》披露,“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了巨型學校和巨型班級”,班額數(shù)超過100的屢見不鮮。由此可見,我國班級建設水準較之美國不僅差距明顯,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趨勢。
有學者認為,探究式教學主要是解決學生創(chuàng)新力培養(yǎng)的問題。[4]如果這個立論成立,探究式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顯然極高,因為單從智育角度看,它直接指向了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教學實踐上對于教育理論工作者、學科教學論專家以及一線老師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zhàn)。[5]從美國的相關研究來看,也確實支持了“嚴峻挑戰(zhàn)”的預判,因為以美國出色的辦學條件,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教學的結果依然不理想。那么,我國總體辦學水平和綜合條件都遠遜于美國,在推進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鑒于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全面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條件并不具備,再加上我國開展探究式教學起步較遲,總體經(jīng)驗積累欠缺,因此可以預知,探究式教學在短期內(nèi)既難以成為我國教學模式的主流,也不太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至少不可能超越美國)。對此,教育各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凡是動輒大談探究式教學的先進成果或成功經(jīng)驗的,不是浮夸,便是臆想。教改不是作秀,更不能當作政績,因此,整頓我國小學教育蜂擁而上的“探究式”空談風氣十分必要,對于探究式教學,國內(nèi)教育界首先應該達成以下兩點共識:
(1)探究式教學成本高,周期長,見效慢。經(jīng)濟學有風險與收益的對應關系,教育從投資角度來看也是如此。在小學階段開展探究式教學,激發(fā)孩子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只是在孩子的心靈中種下科學的種子,我們不能期望其在短期內(nèi)即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在付出高昂代價后收益失敗也不無可能。
(2)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評估困難。困難有二:其一,過程性原則是探究式教學的一種基本原則,重程序,輕結果,是其精義所在。[4]對程序進行評價,結果評價是不適用的,只能采取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難以量化;其二,對探究式教學進行有效且科學的評價,需要專業(yè)化的評估體系。這是絕大多數(shù)教師所不具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中國龐大的小學教育來說,這顯然是個難題。
盡管我國目前有效開展探究式教學有諸多困難,但在現(xiàn)有條件下挖掘潛力,創(chuàng)造條件仍可有所作為。具體而言,在不對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過高要求的前提下努力開展探究式教學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總體而言都是有益的。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經(jīng)過幾十年的改革,已經(jīng)初步確立了一些體現(xiàn)現(xiàn)代標準的核心價值理念,如從突出邏輯順序到突出心理順序,不斷突破學科本位、知識中心,到加強與兒童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課程內(nèi)容從知識中心向學生本位轉變的教育理念。[6]這個成果來之不易。當下開展小學科學課程的探究式學習關鍵要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教師隊伍。在專職師資隊伍暫不能實現(xiàn)的情況下,最起碼要保有相對穩(wěn)定的兼職科學教師隊伍。
(2)保持最低限度的周授課時數(shù)。因受到小升初擇校因素的沖擊,小學科學地位目前被嚴重邊緣化,正常課時無法保障。從國外探究式教學經(jīng)驗來看,小學周課時數(shù)不應低于2節(jié)連堂課。[7]
(3)在普遍大班額且無法分班的現(xiàn)狀下可采取教師加助教制,以加強科學探究的有效引導。
(4)在條件許可下應逐步建立并推進科學教師的業(yè)務學習和專業(yè)培訓制度。
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簡稱《標準》)的制訂和實施已經(jīng)成為國家教育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重大自不待言。然而其落實亦需要國家層面的強力推進?!稑藴省分幸讶幻鞔_了以下幾點重大共識:
(1)課程地位。小學科學課程被明確定義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
(2)課程建設?!敖逃姓块T和校長應把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放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首位,加強各類職前、在職教師培訓”。
(3)經(jīng)費保障?!皩W校要配置能滿足學生分組實驗科學專用教室及教學儀器設備?!薄敖逃鞴懿块T和學校應給予經(jīng)費上的支持”。
(4)小班化建設。要求“每位教師教學的人數(shù)在不超過30人為宜”。
以上幾點幾乎均為小學科學課程能否有效開展的決定性條件,條件滿足則可,不滿足則不可,然而至今為止,由于種種原因,以上幾點在全國范圍內(nèi)至今尚未得到真正落實。如何想方設法逐步落實《標準》,是今后一段時間有關部門要共同努力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眾多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學是人類迄今為止在教育革命中取得的最接近人類教育理想,最激動人心的一項創(chuàng)新成果。如果說得人才者得天下,那么,得教育者則得未來。探究式教學已經(jīng)給我們展現(xiàn)了如此美滿的前景,但距離美滿前景的實現(xiàn),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如此,中國更如此。
[1]黃鶴,馬云鵬.美國理科教學中探究水平研究的特點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2,(4).
[2]高文君,田小現(xiàn).國內(nèi)外探究水平研究綜述[J].教學新論,2011,(2).
[3]施永達.美國小班化教育改革及其給我們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
[4]唐智松.探究式教學的基本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2001,(5).
[5]楊承印,馬艷芝.我國“探究教學”研究十年[J].教育學報,2007,3(2).
[6]潘洪建.小學科學課程標準60年[J].課程研究,2012,(11).
[7]童海云.美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