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羅志偉,董建平,顧偉紅,李瑞丹
(玉溪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云南 玉溪 653100)
我科于2011年6月~2016年12月共治療腦室內血腫8例,采用開顱手術,腦室鏡輔助,顯微鏡下清除血腫的方法治療腦室內血腫,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齡40~60歲。6例為一側側腦室血腫,2例為雙側側腦室內血腫,術前GCS7-10分。8例患者均為高血壓腦出血。
2.影像學檢查 8例病人術前全部行頭部CT檢查。6例為一側側腦室血腫,2例為雙側側腦室內血腫。CT檢查發(fā)現(xiàn)腦室內血腫均為一側丘腦出血破入腦室,不伴有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伴有同側丘腦及基底節(jié)區(qū)少量血腫形成,血腫量多,形成腦室鑄型。
3.手術方法 8例患者均于腦出血后24h內手術治療。全麻插管,腦室鏡輔助下行同側額角穿刺,穿刺入腦室,釋放血性腦脊液,腦室鏡下用生理鹽水沖洗腦室內積血,探查見腦室內血腫。經穿刺遂道置入14號腦室引流管5cm,檢查置入管通暢,切口旁另戳孔引出,固定,接引流袋。調整體位,患者取出血對側側臥位,出血側頂枕部“馬蹄形”形皮切口。骨窗約6cm×6cm大小,避開矢狀竇及橫竇,骨窗緣懸吊硬腦膜,瓣形剪開硬腦膜。切開枕葉皮層長約4cm,深約4~5cm,到達同側側腦室枕角,自動牽開器牽開腦組織,見血性腦脊液流出,吸出腦脊液,顯微鏡下見腦室內黑色膠凍樣凝血塊,吸引器清除血腫,腦室鏡下向前部探查,可以見腦室體部見出血部位,引流管,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至液體變清。術后行去骨瓣減壓術。術后復查頭部CT,腦室引流管術后48h內拔出。
結 果 8例病例術后恢復良好,神志清楚,無肢體偏癱,術后生活自理。6例病人6月后行顱骨修補術。術后隨訪無腦積水,無腦梗塞。
討 論 原發(fā)性高血壓腦室出血較為罕見,臨床上多數(shù)為(大于80%) 繼發(fā)性出血,出血部位依次為基底節(jié),丘腦,小腦及橋腦[1]。上述部位出血,破入腦室內,形成腦室內血腫。腦室內血腫量取決于出血量,出血少,形成血腫少,不形成鑄型,一般能自行吸收,患者神志清楚,不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出血量多者,形成同側腦室,甚至雙側腦室,三、四腦室鑄型,占位明顯,影響腦脊液循環(huán),造成腦積水,形成顱內高壓。患者意識不清,躁動,甚至因腦疝形成患者死亡。
腦室內血腫診斷簡單,行頭部CT檢查能明確腦室內出血情況,血腫量的多少,血腫為一側或者雙側,是否合并有腦積水,基底節(jié)區(qū)血腫及腦水腫情況。因重力作用,血腫一般聚集于枕角較多。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一般不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若同時伴有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出血原因可能為顱內血管畸形、動脈瘤出血,需要行CTA檢查,或者腦血管造影檢查。本組8病例患者均有高血壓病史多年,不伴有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
開顱手術治療腦室血腫,手術方法不復雜,因血腫多位于枕角,選擇枕部入路,枕葉無大血管,術中出血少,術后對言語、肢體功能無影響。行額角腦室外引流后,腦壓下降明顯,利于手術操作。腦室內血腫形成后質地韌,腦室壁較光滑,血腫與腦室壁粘連不緊密,術中用吸引器能容易清除血腫,術后腦室壁出血可能性小。若血腫與腦室內脈絡叢粘連緊密,不能強行牽拉,最好分塊清除血腫。出現(xiàn)脈絡叢活動性出血,或者基底節(jié)內側出血時,用腦室鏡探查,明確出血部位后用雙極電凝止血。血腫清除后,經額角腦室引流管用生理鹽水輕輕沖洗腦室內殘留積血。枕部不放置引流管,減張縫合硬腦膜,行去骨瓣減壓,消除術后腦水腫致顱內壓增高因素。
目前高血壓腦出血致腦室血腫治療方法有:一側或雙側腦室額角穿刺外引流術,腰椎穿刺術,釋放血性腦脊液。上述2種方法對腦室出血不伴腦室鑄型患者有一定效果,對于一側或者雙側腦室鑄型患者,效果差。腦室外引流術,外置引流管時間一般為術后1~2周內拔出腦內引流管,留置時間長,容易出現(xiàn)腦室感染[2]。行開顱手術清除腦室內血腫,清除血腫后,同時行額角穿刺,留置腦室引流管,去骨瓣減壓術,顱內高壓明顯緩解,患者恢復時間段,術后因血性腦脊液引起腦積水等并發(fā)癥少。48h內拔出腦室引流管,出現(xiàn)腦室感染風險小,住院時間短,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純腦室外引流術。
開顱手術治療腦室出血,術前病例選擇重要。我們治療8例患者,腦室內血腫量較多,但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量不多,患者年齡未超過65歲,術前患者意識障礙不深。對于腦室出血量大,高齡患者,腦疝形成病人,外科手術治療效果不佳。
[1]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出版社,2005:773.
[2]周良輔.現(xiàn)代神經外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