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單女
(廈門市鐘宅民族小學)
要讓學生的作文美麗起來,就要讓學生的習作豐滿起來,老師的指導方式、學生的習作方式更要豐滿起來,這樣才能慢慢積淀,細水長流,激活學生的眼睛,激活學生的思維,激活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習作也日漸豐滿。
自由日記的不限制帶給學生比較寬松的空間,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喜歡,有利于學生的樂于表達,有利于觸發(fā)聯(lián)想,由瞬間的頓悟而產(chǎn)生奇思妙想。布置自由日記不做硬性規(guī)定,對學生日記的內(nèi)容以及字數(shù)都不能加限制,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慢慢地打開學生的話匣子。特別是每天簡單批閱,找精彩之處分享,盡可能表揚和交流,對于學生的愛寫愛動筆會起到促進作用。
比如我布置時就是這樣要求學生,把自己樂于記錄的事快樂的記錄下來,然后和我們大家來分享,課前準備時間就是日記的欣賞時間,學生的熱情就是在這樣的欣賞和分享中慢慢被激發(fā)的,以至于后來就形成你追我趕的境界,這是我們追求的目的。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寫日記,合作欣賞,合作點評,一人一天一則日記,對于學生來說是很新鮮的事,也減輕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小組長負責讓日記輪流下去,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促進學生的習作欲望。對于學生來說,在小組內(nèi)就是一個小集體,是很親密的團體,學生可以無所不說,無所不談,這樣的集體氛圍可以促進學生愿意交流、愿意欣賞。
葉圣陶先生所說:“果能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文章所影響,不必有一摹仿,而思緒與技巧才能漸有提高。”從閱讀的認識過程分析,閱讀和寫作是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閱讀應(yīng)作為寫作的基礎(chǔ),要在讀中學寫,又要在寫中促讀。
讀寫結(jié)合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仿寫、擴寫、改寫、補白、續(xù)寫、讀后感……形式靈活多樣,因文而異,篇幅可長可短,內(nèi)容豐富多彩。
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加以內(nèi)化運用,使學生從自己的寫作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其寫作的興趣。
走進課文的情景,就是帶著學生去充分體驗。如教學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課,學生走入生活實際去體驗日子的匆匆時,“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就會不由自主的仿寫“看電視時,時間就從眼前飄過;運動時,時間又從汗水中揮過……”這樣的仿寫體驗,加深了課文的感悟,更是對于時間匆匆的思考,又積累了語言。
有的課文畫面寫的栩栩如生,令人不禁想一起也去寫活這樣的畫面。如教學《頂碗少年》時,頂碗少年的表演多精彩,即有正面描寫,又有側(cè)面描寫,所以學生學習時著重對這些描寫進行引導,是怎樣寫具體的,然后把這種畫面的描寫移步到“看啊,她的表演多精彩……”仿寫另一個畫面,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寫的技巧上?!白x進去”到“寫出來”的實踐過程,更重要的是,學生把握了仿寫的真正內(nèi)涵,避免了因“仿”而“套”的毛病,這就是學生仿寫成功之所在。
有的課文很適合學生的仿寫,特點鮮明,如教學《手指》時,課文易懂,學習時就發(fā)放手,以問題導讀,小組合作,了解手指的特點,引出道理后,就討論這樣的文章特點,寫作特點,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接下來半節(jié)課就讓學生仿寫一種事物,借物喻人,讓學生有例可仿。
如果我們用心尋找,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課文中,還有很多課文,可以抓住文章的“省略”處、“空白”處,請學生展開想象之翼,進行仿說實踐。如教學《凡卡》時,到了課文結(jié)尾,凡卡做了個美夢后,補充課文內(nèi)容,往下發(fā)生了什么事。有的學生就寫了夢碎了,有的就寫夢醒了,有的就寫夢實現(xiàn)了,看學生的個人體驗。
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練筆,給學生一個平臺,伴隨學生的情感參與,自主體驗,彰顯個性。如教《湯姆索亞歷險記》,就讓學生把自己當成湯姆,來交流冒險體驗,學生的交流體驗就會顯得興致盎然,也表現(xiàn)出閱讀的獨特性。所以,閱讀和寫作就要觸動學生的靈感,讓學生敢于想象,樂于想象,善于想象。
但無論是哪種讀寫訓練,是讀的延伸,是閱讀成果的表達,是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觀點、思想情感的表達,是閱讀材料中的典型表達技巧的學習借鑒。讀書只有達到善讀的地步,寫作才有意義。
習作指導的寫作情境創(chuàng)設(shè),是教師從寫作教學的實際出發(f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shè)的具體的場合、景象或境地,讓學生置身在其中,以通過觀察、思考、想象而獲得情感體驗,繼而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梢詣?chuàng)設(shè)文章主旨情境、題材情境、細節(jié)情境、情感情境、方法情境,借助多種教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shè),如老師充滿感情的語言、語文本身的教材、多媒體等。比如“介紹家鄉(xiāng)的景物”,可以將家鄉(xiāng)景物的圖像以幻燈片或多媒體的形式展現(xiàn),一片柿子林、一座茶園、一棵大榕樹等,勾起學生對家鄉(xiāng)景物畫面感的回憶。寫人記事的作文,可創(chuàng)設(shè)一個風和日麗的景象,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美好的畫面情境中會有什么故事發(fā)生呢?創(chuàng)設(shè)恰當?shù)牧曌髑榫?,有利于學生打開思路,有利于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自信,有利于學生的習作。
打開學生的思路,或課堂具體追問指導,或范文引路,或者是給予“詞語超市”“句子超市”等拐杖,讓孩子在下筆習作時,也不會感到困難。讓孩子下筆習作時,老師絕不是沒有事情做,而應(yīng)是加強巡視指導,特別是那些寫作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在他們旁邊看看,面對面的指導,這是最好的時機。學生剛剛好打開下筆時,遇到困難時的雪中送炭,會讓他慢慢提高,還會喜歡上習作。
主題化作文教學重視學生的真實體驗,表達真實感受。包括閱讀體驗、言語體驗、活動體驗等。在一個主題的指引下,完成一系列的體驗活動,體驗活動延續(xù)幾節(jié)課甚至幾周,在體驗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作文。因此,實現(xiàn)了一個主題,產(chǎn)生多篇作文的目標。
根據(jù)單元教材作文的重點,提煉出某一種主題?;驀@這個主題進行多篇的習作訓練,或通過參與多種主題探究活動,主動傾訴情感的習作過程。
校園活動后,讓學生即興寫下的感悟,真情真切。很多學生作文的流暢和真實是平時作文看不見的。
如以“感恩”“珍惜”為主題的活動后,學生的作文洋洋灑灑,有的甚至達幾千字。
學生之所以怕修改作文,其中尤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從何處下手,給學生一篇作文要其修改學生卻無從下手。因此,在學生修改前,教師需要給他們提供必要的寫作知識,如重點是否突出、中心是否明確等。這樣,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既有感性地品讀又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從中領(lǐng)悟并掌握一些寫作規(guī)律。
然后老師進行示范,選一篇作文,示范修改,再來是師生一起改,然后是學生模擬改,慢慢就能培養(yǎng)修改的能力和習慣了。
(1)師生一同修改
事先打印出兩篇較具代表性的文章發(fā)給學生。其中的一篇用于師生共同修改,在一同修改中讓學生明確本次作文的特點及具體的修改要求,老師手把手地交給修改的知識和方法、程序,在修改中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拿出另外一篇,讓學生小組討論、修改,要求每個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有不同見解的相互討論解決,難度較大的請教師協(xié)助解決。最后交流修改的情況,在交流中鞏固和提高。
(2)學生自己修改
學生完成文章的寫作之后,在有上面的基礎(chǔ)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自己的作文檢查修改,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自己的作文,憑借語感,發(fā)現(xiàn)需要修改的地方,邊讀邊改,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徑。
(3)學生互相修改
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是幾人小組互改。我要求所有的同學要竭盡全力,精心推敲,虛心求教,細心修改,根據(jù)原來的學習到的修改方法和知識,邊讀邊欣賞同學的習作邊修改。這樣,對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在互相修改中,學習,提高。
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guān)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quán)應(yīng)屬于作文的本人。”課標也說過,第三學段的學生要有修改作文的能力。所以,我嘗試著讓學生評改,把作文的評改權(quán)交還學生。在學生評改作文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積極發(fā)揮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直接參與評改,并從中體會“文章不厭百回改”“精自改中來”的真味。
每次習作當堂完成后,我先收上來,然后再以小組為單位,由他們組內(nèi)互改,或者組際互改。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換人批,看不同的學生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有積極性。另外,老師的示范引領(lǐng)也很重要的,老師要教給學生評價別人作文的要求和尊重。批改時要有眉批、有評語、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給對方。對方也可就批改意見發(fā)表不同的看法,兩人可以一起探討。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guān)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前關(guān)注“師改”的批語,同時增強了同學們發(fā)現(xiàn)錯誤的能力,還使同學之間研究學習的風氣更濃了。而教師再對部分學生的習作及批改分別進行點評,學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習作評語,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評價老師給予的評語,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
對于學生的習作評價方式,我還采用加分制,習作和點評分別加分,只要是態(tài)度有進步,就可以加分,也為小組加分,捆綁評價。
習作的等價評價,給予學生信心,老師的筆下評價要有所留情,能夠就高評價,讓學生在鼓勵中成長,在鼓勵中樹立信心。
[1]徐慧穎.四年級閱讀教學中加強“讀寫結(jié)合”訓練途徑的探索.2011.
[2]指導小學生修改作文方法探究.
[3]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