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
張釋之是漢文帝時的司法官,先事文帝,后事景帝,以公正不阿聞名。而他許多見解,在今天仍給人啟迪,發(fā)人省醒。
司馬遷《史記》記載:一次,張釋之隨同漢文帝來到上林苑虎圈。漢文帝詢問陪同的上林尉,登記在冊的禽獸情況,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東張西望,都答不上來。這時,管老虎圈的嗇夫就出來回答,答得極周全,他還想借此顯示自己百問不倒的樣子。文帝稱贊說:“做官吏難倒不應該像這樣嗎?校尉不稱職!”于是就讓張釋之任命那嗇夫做上林令。
張釋之問文帝: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文帝說:他們都是長者。張釋之就說,周勃和張相如都是長者,可他們都不善辭令言談,沒有嗇夫那樣口齒伶俐。張釋之勸告文帝,任用官吏不能光看能說會道,而應從大處著眼,看其為人,否則就會“天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就不再任命嗇夫做上林令。
嗇夫雖沒做成上林令,但“嗇夫式”的口舌之風,卻綿延不絕,在今天已是一種社會時尚。學術領域,泡沫泛濫;領導場上,空話連篇。辭語之盛,蔚為大觀。2013年8月10日—9月13日,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和“民智市場”聯合作過一項關于“官場形式主義狀況”的調查,在列出的“公眾最反感的10種形式主義”中,“領導講話假、大、空”居榜首。
根據得票率排序,“領導講話假、大、空”得票率66.6%,為第一;其次是“為迎接上級視察弄虛作假”,得票率65.6%;第三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得票率63.5%。其他依次是“華而不實的規(guī)章制度”(54.4%)、“走馬觀花的下訪調研”(54.3%)、“抓工作只重表面、不重實效”(53.7%)、“上有政策,下有對策”(52.6%)、“總結匯報報喜不報憂”(51.0%)、“內容空洞的文山會?!保?9.9%)、“鋪張浪費的節(jié)慶晚會”(40.7%)。
這十項“公眾最反感的形式主義”,都與口舌之風相關。在1978年,鄧小平就曾指出:“追求表面文章,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說大話、說空話、說假話的惡習必須杜絕。”今天我們說得夠多,做得很少:會議滿天飛,新詞滿天飛,數字滿天飛,報告滿天飛,花里胡哨東西滿天飛?!俺Uf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這“五多”是人們對當下公共話語泡沫的概括。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但不知從何時起,下基層調研完全走了樣,上面提前“踩點”,下面提前“排練”。開座談會了解情況時,一些能說會道的來背“標準答案”;查看實際情況,多是“繁花似錦”的示范點……這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表現。
戰(zhàn)國時期,韓非在《五蠹》中認為:一個社會如果“悅其辯而不求其當”,是很危險的。在上面的故事中,張釋之告誡文帝,人們在官場上攀比誰有口舌之才,是非常危險的。
當年嗇夫雖逞口舌之能,但畢竟沒說假話,只是顯擺而已,今天說漂亮話蒙騙領導、糊弄百姓的事兒很多。在文帝那里,嗇夫沒被提拔,但今天“做得好不如說得好”,易得提拔是事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基層干部正是深諳此道,才在口舌之風的形式主義上大下功夫。
“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這種公害,亟當力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