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鴻 劉冰清
(1.懷化學院湖南省民間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湖南·懷化418008;2.三峽大學,湖北·宜昌443002)
湘西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眾多婚戀習俗,諸如趕“邊邊場”、奔婚、開娘錢、洗“和氣臉”、喝“攆腳酒”、吃“排家飯”、雞卜、卵卜等等。深入解讀這些婚俗,不難發(fā)現(xiàn),湘西苗族婚戀習俗在婚教、維權、孝道、和諧、榮辱等方面,蘊育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體現(xiàn)傳統(tǒng)婚戀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觀思想與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內(nèi)在契合點,它是湘西苗族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繁榮的重要保障。
千百年來,湘西苗族以他們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婚戀文化。這些婚戀文化貫穿在苗族青年的擇偶、定親和娶親的整個婚戀過程當中,內(nèi)容十分豐富。因篇幅所限,本文僅做個簡要介紹。
趕“邊邊場”。苗族能歌善舞,崇尚自由。青年戀愛比較自由,常常三五人結伴去趕集或聚會。散場回家路上,則挑中意的對象,選擇墟場附近的樹蔭下、田坎、山道等場地,以歌表情。
婚戀教育?;閼俳逃侵父改富蛐珠L等對未婚苗家少男少女所進行的有關婚戀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的教導。它涉及學唱情歌、戀愛見習和婆媳相處之道等內(nèi)容。苗族認為,小伙不學唱,很難找對象,因此重視鼓勵和教育孩子學唱情歌。同時,在“邊邊場”觀摩情侶戀愛,成為少男少女成長中的“必修課”;此外,苗族婦女常以身作則,潛移默化,注重對女兒進行婆媳相處之道的教育。
奔婚。湘西苗族青年戀愛很自由,但結婚則未必自主,“奔婚”是姑娘反對婚姻干涉的一種方式。民族學家、苗學研究專家——石啟貴在其著作中,闡述了這一婚俗。“當男女雙方戀愛程度,各達沸點,愿意締結婚姻,如父母不贊同,加以強烈反對,礙難成功,遂不遵父母命。易采取‘奔婚主義’也”。[1]如果找到可依托的終生伴侶,但遭到父母的反對,苗族姑娘則會瞞著家人逃到男方,組成事實上的婚姻。
雞卜、卵卜。苗族姑娘戀愛到一定程度,接受提親與否,殷實人家做“雞卜”,窮人家則做“卵卜”來決定。做“雞卜”時,殺只公雞,煮熟后將兩只腿骨割下,剔凈肉,如腿骨中的間隙長短一致,說明預兆好,可提親。相反,男女雙方僅能做一般朋友。做“卵卜”時,先在雞蛋兩端畫上兩點,煮熟后用針戳通這兩個點,再把蛋殼剝掉,念一番咒語,接著用一根頭發(fā)絲將蛋劃開,查看兩邊蛋黃蛋白的分布。若均勻,表示兆頭好,同意媒人登門提親;否則,婉拒提親。
討紅庚。湘西苗族結婚講究八字命庚,必須根據(jù)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測算結婚之日。因此,婚前男方須備上毛筆、墨及一張小紅紙,交給媒人去女方家討要姑娘的生辰八字。女方父母將女兒的生辰八字寫在媒人帶來的紅紙上,由媒人帶回男方家,即“討紅庚”。
幫工。每到農(nóng)忙時節(jié),苗家小伙到女方家?guī)兔Ω赊r(nóng)活?!皫凸ぁ币饬x可不小,一方面,可搶到農(nóng)時;另一方面,老人可以了解準女婿是否可當家立業(yè),從而確定女兒婚期。
打節(jié)?!按蚬?jié)”指男方給女方“過禮”后,每到隆重節(jié)日,如重陽、過年等,男方要給岳父母送鴨子、豬腿、糖果、煙酒等禮物。
合婚。新娘到了新郎家,要舉行“婚慶儀式”。在引親娘的護送下來到火塘邊,待新娘坐下后,“合師”左手端一杯酒,右手拿一小塊熟豬肉,引新郎到新娘身邊,口唱“合婚歌”,為新人“合婚”。
洗“和氣臉”、唱“合事歌”。合婚結束,當新郎新娘喝過酒,吃過肉之后,新郎的妹妹端來一盆洗臉水,請哥嫂兩人洗“和氣臉”。洗了“和氣臉”后,“合師”為新娘新郎唱“合事歌”,希望夫妻和睦相處,永結同心。
喝“攆腳酒”。湘西苗族嫁女,娘家和舅家等親戚同來祝賀,他們不僅要在娘家喝喜酒,而且也要被邀請一同去新郎家做客,苗族把這一婚俗叫喝“攆腳酒”。
唱“農(nóng)事歌”。苗族娶親一般選在冬天,晚宴過后,主人在堂屋正中燒起一堆大火,俗稱“中堂火”,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唱歌,內(nèi)容豐富,其中“農(nóng)事歌”是必唱項目,內(nèi)容涉及“播種”、“打谷”、“紡紗織布”等諸多農(nóng)業(yè)知識。
吃“排家飯”。湘西苗族婚慶一般延續(xù)兩天兩夜,客人住兩宿,吃四餐飯。但是,這幾頓飯由新郎家、新郎叔伯等共同承擔。娶親當天晚餐及客人回家當天早餐在新郎家吃,苗族叫“正餐”,其余幾頓由新郎家、新郎叔伯等輪流請客人到他們家里吃飯。
婚夜“不婚”。苗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成婚”。新娘在新房里陪伴跟隨自己來做客的姑娘們敘舊,新郎則忙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直到婚慶結束,客人回家,夫妻倆才同宿。
舅霸姑婚、逃婚。苗族曾長期流行氏族血緣婚姻,舅權很大。至今還有“姑姑女、伸手取”的說法。[2]姑娘如果被迫嫁到舅家,她通常會尋找機會逃走,落腳點一般是同伴好友、親戚、甚至自由相戀但遭父母反對的男友家里。逃婚滿三年,舅家可以另娶,但姑家須支付“賠情錢”,以支援舅家娶新媳婦。
配親?;閼c結束當天上午,娘家要配與媒人及婆家,如公婆、新郎、新郎弟妹、新郎叔伯等見面禮,所配均是布匹、被子、鞋子等具體物品,根據(jù)輩分大小及親疏遠近確定配給的東西。一般媒人配布一匹,公婆配被子一床、枕巾一對,新郎叔伯二人,床罩各一條等。婆家禮官收禮后,代媒人和婆家說唱“謝禮歌”。
開娘錢。亦稱“配錢”,這是婆家給予娘家一定數(shù)量的錢,以此表達對娘家撫養(yǎng)女兒所付出的一種補償和感謝。娘家接過錢后,還要回敬一部分給婆家,象征日后兩親家禮尚往來,親如一家。
轉腳。即“回門”,指新娘首次回娘家,婚后三到四天,夫妻倆要帶上酒、肉、糖等禮物看望岳父母,小住一到三宿,幫老人干點農(nóng)活、拉拉家常。
湘西苗族傳統(tǒng)婚戀文化豐富,雖然當中不乏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如雞卜、卵卜、舅霸姑婚等,巫風神秘、誤導人們、阻礙社會進步。但是,湘西苗族傳統(tǒng)婚俗蘊涵更多的則是“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優(yōu)秀文化,其核心思想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及其核心價值觀有諸多共同的文化元素。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3]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它不是與生俱來的,須融入家庭與社會方能獲得。夫妻關系和婆媳關系如何,關乎家庭的和諧。歷史上,苗族長期遭受歷代統(tǒng)治者的驅趕與鎮(zhèn)壓,過著顛簸不定的生活。為此,湘西苗族十分渴望社會和平與家庭的穩(wěn)定。同時,苗漢長期對立,社會教育缺乏,導致苗族社會對外很封閉。為了使子女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湘西苗族父母未雨綢繆,注重對子女進行婚戀教育,認為這是苗族青年增強社會性,提升為人處世能力的重要途徑。
趕“邊邊場”、對唱情歌,這些活動給苗族青年提供了積極融入集體生活,增進了解,培養(yǎng)和提高交流溝通能力的大舞臺。而且苗族青年在“邊邊場”上自由戀愛,最后定下終身,通過這種方式所建立的感情,純潔真摯而又高尚。[4]同時,參與“戀愛見習”,觀摩情侶相處言行,找到打開未來情侶或伴侶心扉的鑰匙,為理順和打牢未來的戀人與夫妻關系奠定堅實基礎。婆媳相處之道的教育,倡導交流溝通、相互尊重、孝敬長輩,培養(yǎng)厚德載物的仁愛精神?;閼俳逃曀祝f明了湘西苗族充分認識到情感交流、人文關懷以及感情基礎在戀愛和婚姻存續(xù)期間的重要作用。湘西苗族的這種未雨綢繆,教育為本,重視婚戀教育的婚戀觀,以“對內(nèi)開放”彌補了“對外封閉”造成的民族人格缺陷,為子女將來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為苗鄉(xiāng)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了重要基石。在當今社會出現(xiàn)的重物質、輕感情的婚戀觀而導致諸多家庭及社會不穩(wěn)定的背景下,這一婚俗所展現(xiàn)的文化價值顯得尤為可貴。
湘西苗族向來十分看重婚姻的情感基礎。他們認為,“婚姻是人格精神的結合,沒有感情或感情破裂了婚姻是死亡了的婚姻,因而自古以來就奉行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原則?!盵5]苗族青年認為,“舅霸姑婚”、“雞卜”、“卵卜”這些陋習,干涉婚戀自由,剝奪了年輕人追求幸?;橐龅臋嗬?,其本質上是典型的家庭“冷暴力”。在歷史上,苗族是一個不懼壓迫、勇于反抗、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因此,面對家庭的這種“冷暴力”,苗族青年選擇“奔婚”和“逃婚”,他們就像苗族祖先反抗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那樣,爆發(fā)出異常強烈的反抗精神,堅決捍衛(wèi)婚姻自主權利?!氨蓟椤焙汀疤踊椤钡幕樗?,集中展現(xiàn)了湘西苗族愛憎分明、勇于抗爭、捍衛(wèi)權利,追求自由與幸福的高尚品德,這種崇高的品行及可貴的維權精神是推動湘西苗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正能量,也是現(xiàn)代公民所應具備的人文素養(yǎng)。
尊孝老人,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弟子規(guī)》曰:“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睆亩ㄓH到娶親,湘西苗族的諸多婚俗蘊涵了苗族青年尊老敬老、心懷感恩的崇高品質。筆者認為,這與苗族的不幸遭遇有很大關系。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湘西苗族險惡的居住環(huán)境、撫養(yǎng)孩子的艱辛,這種處境促使苗族從小樹立母愛無私與偉大的觀念,由此形成尊敬長輩、孝敬老人、知恩圖報的優(yōu)良品質。
湘西苗族婚俗的孝道文化,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層面,也注重精神層面。“打節(jié)”、“配親”、“配錢”和“回門”,苗族夫妻給長輩送財物,當然因受條件限制,所給東西數(shù)量很有限,但它體現(xiàn)了苗族青年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一種回報與感謝。同時,這種婚俗也體現(xiàn)苗族青年對老人的精神贍養(yǎng)。一般地,女兒初嫁,短期內(nèi)老人易形成精神真空,精神慰藉很重要,尤其是空巢老人?!皫凸ぁ薄ⅰ按蚬?jié)”、“回門”,苗家小伙一般都要在岳父母家小住幾宿,幫老人做點家務事,拉家常,加強長晚輩之間的溝通與了解,這本身就是給老人很大的精神慰藉。如今,我國已經(jīng)步入老齡化社會,“精神留守老人”群體日益擴大,問題日益突出。2013年7月,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新法規(guī)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jīng)??赐蛘邌柡蚶夏耆恕?。也就是說,“不??赐先藢龠`法”。將“?;丶铱纯础睂懭敕?,說明了在物質日益豐富的當今社會,相對于物質贍養(yǎng),老人更需要精神贍養(yǎng)。湘西苗族傳統(tǒng)婚俗所蘊涵的這種尊孝老人、知恩圖報,注重物質贍養(yǎng)與精神贍養(yǎng)的孝道文化,在新時期煥發(fā)出了其應有的價值魅力。
“合婚”、洗“和氣臉”、唱“合事歌”,湘西苗族的這些婚俗,帶有較濃厚的神秘色彩,然而在其神秘面紗里卻蘊涵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中“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價值觀,“和為貴”、“泛愛眾”的處世哲學是兩條重要的基本內(nèi)涵。[6]“合婚”類似西方教堂的婚禮儀式,“合師”相當于“牧師”,婚禮上,牧師念主婚詞,“合師”唱“合婚歌”,歌詞諸如“夫妻二人,和睦相處,永不分離”等等。洗“和氣臉”所用的水由多種草藥合煮而成,經(jīng)過“合煮”,不同藥性互相吸收、融合,從而增強事物的共性。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法則。洗“和氣臉”體現(xiàn)了湘西苗族遵循和運用這一基本法則的做法。苗族夫妻倡導“和合”文化,但并未否定相互之間的的分歧,堅持“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
簡言之,“合婚”之“合”,即為結合、融合之意;“和氣臉”之“和”,即為和睦、祥和的意思?!昂匣椤?、洗“和氣臉”、唱“合事歌”,這種莊重的“婚慶典禮”,倡導“和合”文化,蘊涵湘西苗族和而不同、相互包容、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的和諧理念。
曾國藩在其家書中說,“巨室之敗,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背浞终J識到傲慢、懶惰是毀家和敗家的大敵。湘西苗族唱“農(nóng)事歌”的婚俗也蘊涵曾國藩這一樸素的價值觀。結婚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它意味著“成家”,唯有“立業(yè)”方能家道興旺。在婚慶這一重要時刻,長輩組織唱“農(nóng)事歌”,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授“新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知識,教導和鼓勵他們?nèi)蘸笮燎趧趧?、勤儉持家、安居樂業(yè)。這種婚俗體現(xiàn)了湘西苗族所具有的“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榮辱觀思想。
喝“攆腳酒”,婚夜“不婚”,這些婚俗以現(xiàn)代婚慶來看,很難理喻。此外,吃“排家飯”,新郎叔伯要花不少費用,這不是強制性的攤派,而是一種擔當和責任。這些保留湘西苗族原始氏族公社的遺風,蘊涵“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光輝思想,突出體現(xiàn)了湘西苗族熱情好客、關愛親友、睦鄰友好、團結互助、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可貴品質。例外,唱“農(nóng)事歌”、喝“攆腳酒”、吃“排家飯”等,這些婚俗規(guī)模大,人員集中,是湘西苗族聚會的大舞臺。這對于加強苗族同胞之間的聯(lián)系,增進民族成員間的了解,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豐富的湘西苗族傳統(tǒng)婚戀文化,我們須辯證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國家大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新形勢下,必須積極挖掘湘西苗族傳統(tǒng)婚俗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保護和傳承湘西苗族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推動湘西苗族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苗族同胞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對于促進湘西旅游業(yè)健康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苗區(qū),全面建成苗鄉(xiāng)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81.
[2]石邦明,龍炳文.湘西苗族婚姻習俗(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1):3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
[4]潘光華.中國苗族風情[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0:331.
[5]潘世仁.苗族試婚制度初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17.
[6]范婷,丁鼎棣.和合文化的哲學考察與現(xiàn)代價值[J].求索,200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