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軍霞
(安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歷史記憶,是一個民族或群體過去經(jīng)歷的集中體現(xiàn),是族群記憶的存儲庫,它往往以歷史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并傳承。每一則歷史記憶都是所屬族群共有的回憶,為群體成員一同分享,而且被該族群社會所依賴,因而成為凝聚族群成員的情感紐帶和精神家園,是他們獲得認同和證明其族裔價值的基本要素。后人往往通過回憶、講述甚至重構等來強化并延續(xù)本族的歷史記憶,并以此來追溯群體的共同起源及其歷史演變。一個族群無論它是依靠其血緣或者是虛擬的血緣關系凝聚而成,還是歷經(jīng)移民、分裂、融合而形成的,它族群邊界的維持及其變化、尤其是族群的認同和變遷,都須依靠其歷史記憶和失憶來重組這個族群共同的過去。[1]然而流散民族或群體的歷史記憶則處于被掩蓋、被改寫甚至被選擇性失憶的狀態(tài),流散黑人可謂典型代表。
享有“當代文化研究之父”美譽的英國學者斯圖亞特·霍爾認為:當今黑人在環(huán)大西洋一帶世界各國的流散狀態(tài),源于西方列強與黑人在歷史上的三次相遇:一是開始于16世紀的西歐販奴者和當時的西非諸王國之間的奴隸貿易,這也是長達三個世紀的販奴史源頭。其二是歐洲列強對非洲的殖民化以及他們之間的利益爭奪,他們掠奪的對象主要包括殖民地、貿易市場和對工業(yè)原材料的控制。第三次則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第三世界的人們向西歐和北美的移民浪潮。[2]這三次遭遇不僅造成黑人的流散,更導致了美國的奴隸制和后奴隸制社會、以及西方各國有關“他者”、種族差異、文化殖民等各種觀念的形成。也正因如此,流散黑人的歷史記憶處于被主流社會及其歷史觀所忽視和湮沒的狀態(tài),由此導致黑人群體統(tǒng)一的認同感與民族歸屬感的缺失,這一點在流散到美國的黑人或非裔美國人身上得到集中體現(xiàn)。
當代美國族裔研究專家王玉括就認為,由于美國黑人被放置于歷史進程之外,其族人游離在社會的邊緣,他們的歷史就難逃被主流社會書寫和被忽略的厄運。[3]失去或被改寫歷史的一個種族或群體,那就如同失憶的一個人,注定會產(chǎn)生身份的迷失與錯亂。作為流散民族的黑人,他們在美國的“他者”地位和邊緣化狀態(tài),決定了他們的歷史被改寫、記憶被抹殺的命運,如何重現(xiàn)族群曾經(jīng)的過去,書寫自己的歷史,這對于黑人群體樹立自己的民族自尊和歷史自豪感、詮釋并合理化族群當前的存在狀態(tài),獲得集體認同感和身份歸屬感十分重要。
作為美國當代非裔作家的領軍人物,托尼·莫里森非常關注本族群體的歷史記憶,她的小說多著眼于美國的歷史大事件,關注的焦點則是歷史大背景下的底層黑人,如在奴隸制、重建、大蕭條、戰(zhàn)爭、大遷移等歷史事件中黑人的生存境遇。她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以1941年的大蕭條和二戰(zhàn)為背景,其姊妹篇《秀拉》則以具體的年份作為小說每個章節(jié)的標題,涵蓋了幾個與美國密切相關的戰(zhàn)爭史實,如美國內戰(zhàn)、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越戰(zhàn),堪稱一部戰(zhàn)爭小說或反戰(zhàn)小說。美國文論家瑞內認為,“莫里森的小說都可被稱作歷史小說,如同文件一樣,它們可見證歷史,她塑造的人物也都或主動或被動的背負著歷史的重負?!盵4]莫里森意在告訴讀者:無論過去是多么的痛苦與失敗,都應該被本族群體成員所銘記。她的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為了真實再現(xiàn)流散美國黑人的歷史經(jīng)歷,顛覆美國主流文化賦予黑人的模式化形象,重獲民族認同。這一點在她的代表作《寵兒》中得到最佳詮釋:“有些事情可能被你遺忘了,但是有些你將終生難忘……因為那些地方、發(fā)生的地方仍在。假如一座房子燒毀了、不見了,可它曾經(jīng)存在的地方——它往昔的畫面仍在,這不僅會在我的記憶里留存,而且會永存于這個世界的記憶庫中?!盵5]
古老的非洲大陸,有著悠久的口頭傳承祖先歷史的傳統(tǒng),人們經(jīng)常相聚圍坐,聆聽歌者講述自己家族的由來和祖輩們的經(jīng)歷。而被販賣至美國為奴的黑人唯一的自由就是他們的歌唱,白人禁錮了他們的身體卻無法壓抑他們的歌聲,踏上美國的那一刻,他們的音樂就開始在整個美洲大陸傳播。因此黑人音樂在歷史記憶的保留和傳承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族裔散居理論研究學者保羅·吉洛伊這樣評價黑人流散音樂:來自環(huán)大西洋世界的黑人音樂不僅彰顯了非洲特質及其與他文化的差異性,也為流散黑人群體適應新環(huán)境提供了內在動力。[2]黑人音樂植根于非洲母文化,大量采用非洲的音樂傳統(tǒng)和流行元素,是流散黑人與其心靈家園——非洲的聯(lián)系紐帶,是其先輩們的過去、非洲記憶的載體。在文化殖民的大環(huán)境下,黑人音樂成為失語的非洲文化和非裔族群在美經(jīng)歷的主要代言者,是本族文化與歷史記憶的有力證據(jù)。正是黑人音樂將流散黑人的非洲記憶保留并傳承,借助音樂,流散黑人才能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
在莫里森的小說中,布魯斯、爵士樂、“呼喚-應答”模式等非洲音樂交替出現(xiàn)。著名黑人作家拉爾夫·艾利森這樣形容布魯斯,“它推動人們把過去的點滴記憶和苦難經(jīng)歷,在一個人的痛苦意識中鮮活地留存。它并非掩蓋傷痛的安慰劑,而是有意要去觸碰痛苦的尖銳鋸齒,從而超越并平復傷痛,它是一首悲喜交柔的抒情詩。”[6]《最藍的眼睛》里,麥克蒂爾太太面對生活的貧窮、白人的歧視,用她的歌聲給一貧如洗的家庭帶來了生機,而且避免了種族主義為孩子們帶來的精神貧困。小克勞迪婭從母親的歌聲中讀出這樣的含義:母親多彩的歌聲似乎有著神奇的療效,它使悲慘的往事不再令人心碎,痛苦似乎也被抹去。孩子們感覺悲痛變得可以忍耐,而且還夾雜著些許甜蜜的味道。黑人借助自己的音樂,大聲唱出那些曾經(jīng)的磨難,不僅減輕了痛苦,更是告訴下一代:痛苦的經(jīng)歷也是一種財富,值得銘刻在記憶中。
《爵士樂》堪稱一部說唱式樂曲,其創(chuàng)作背景是上世紀20年代爵士樂盛行之時,又恰值黑人北上遷徙的高峰時段。爵士樂保留了大量的非洲特色,采用非洲式的音響處理,兼具布魯斯、拉格泰姆等各種音樂特征,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非洲的鼓聲和明快的節(jié)奏召喚著流散的黑人群體,也給走在遷徙途中的黑人帶來力量。莫里森用爵士樂命名自己的小說,旨在使用音樂的符碼述說本族的過去。所以黑人音樂擔負著歷史的呈現(xiàn)者的角色,它記載著黑人的記憶,喚醒了他們的反抗意識,也幫助他們建立了主體理念。而隨著音樂的傳播,黑人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罢J同不是一個事物而是一個過程,它是一種體驗的過程”。黑人音樂正是抓住了這個過程,如同開啟認同之門的一把鑰匙,音樂為人們解讀了自我和他者的內涵,也詮釋了群體中的主體意識。[2]
對于本族傳統(tǒng)的記憶、過去的生活、先祖的經(jīng)歷是流散在美國的整個黑人群體的集體追憶。失去歷史的記憶,群體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荒蕪,本族文化傳承的鏈條也會斷裂,這甚至會波及至下一代,導致現(xiàn)代青年黑人的無根、無源的漂泊心理。而對于下一代的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傳承和民族的認同很大一部分要依賴女性、母親的言傳身教。美國文論家亨特認為,母親是“本族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堅守者,也是一個族群的口頭歷史學家和下一代的領航員?!盵7]她們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導師,莫里森筆下的巫術女人,又被稱為大母親、大地母親就承擔了這一重任。
莫里森塑造了這樣的一個女性群體,她們信奉本族的神話圖騰、傳統(tǒng)儀式、醫(yī)術等,固守非洲的原生態(tài)文化,如同歷史的活化石。這就使得她們的世界顯得神秘和魔幻,在白人眼里,她們成了異端,被稱為怪誕的“他者”,對此莫里森是這樣解釋的:“我很清楚,我的作品涉及的是一個不被西方認同的現(xiàn)實,這必然會引起西方的猜疑,之所以被猜疑不是因為它的不真實或缺乏族裔價值,而是我所涉獵的信息總是在傳說、巫術和情感中出現(xiàn)?!盵8]當黑人的歷史、文化的本真和白人的普世審美觀、是非標準發(fā)生沖突時,在現(xiàn)實社會中得到的評價就會是超常、怪異的代名詞,原本自然的一切也就成了超自然。
《寵兒》中賽絲的婆婆貝比·薩格斯固守的則是傳統(tǒng)的非洲信仰,她借助“林中布道”這種樸素的宗教儀式,教育她的黑人同胞要自信自愛,“愛我們的肉體,要深深地愛它。盡管他們不愛你們的肉體,他們鄙視它……可你們得愛它。”[5]莫里森用薩格斯的講演來喚醒本族黑人,拋棄自我仇視,找回失去的自尊和自我認同。
非洲作為黑人群體尋根夢中的祖地和想象中的終極家園,卻是在美流散黑人永遠也回不去的地方,因為非洲只是流散在美國的黑人在人種層面上的根。幾個世紀在美國社會的經(jīng)歷,尤其是多年被奴役的歷史,“已使美國黑人成為一個與非洲黑人除了膚色以外并無多少共同點的新民族?!盵7]這一點莫里森非常清楚,她深知在美國這個多元文化、多群族裔并存的國家,流散在美國的現(xiàn)代黑人要想生存、獲得話語權,只能尋求民族認同,而且要把曾被祖輩排斥的異國他鄉(xiāng)——美國,當作自己真正的家園。而這單靠反抗與暴力是于事無補的,因為在一個多元社會里,一個族群的立足之本是同時擁有本族文化的相對獨立以及與其他民族的和諧并存。因此她的作品倡導融合而非單純的對抗與固步自封,既要保持本族歷史與文化的獨特性,又覓求與主流社會的和諧共處,以求得本民族的世界認同:即精神上的非洲回歸和現(xiàn)實中的世界參與。
莫里森研究專家?guī)毂绕蹩嗽寡裕骸昂谌瞬粌H要尊重他們的精神遺產(chǎn),也要調整自己去適應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這才能使生活更如意!”[9]在莫里森的作品中,美國南方是美國黑人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也是他們群體歷史記憶的承載地,在這里他們有了強烈的家園意識,也能夠與白人的文化、價值觀友好相處,如在《最藍的眼睛》里,南方喬治亞黑人社區(qū)的人們既是基督教徒,又堅守本族的傳統(tǒng)醫(yī)術和儀式。當黑人老嫗吉米生病時,他們不僅邀請了白人牧師來禱告,也無比敬畏的請來黑人治病術士開藥方。在吉米的葬禮上,女人們?yōu)樗p制白色的婚紗期望她能見到上帝,同時又嚴格按照黑人葬儀為她舉行各項儀式;在《所羅門之歌》里,莫里森借吉他這個人物形象,批評了偏激黑人的以暴制暴。吉他心中始終充滿對白人的仇恨,他否認與白人對話的可能,針對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暴力事件,他主張以牙還牙,以謀殺對謀殺。而這種仇恨的情緒在《樂園》里得到了明確的抨擊,該小說的場景是上世紀70年代一個叫魯比的小城鎮(zhèn),莫里森不再關注遷居北方的黑人被拒絕、被排斥所遭遇的心靈戕害,轉而是對黑人自我封閉的擔憂,對黑人種族主義抬頭的警醒。小說在開篇即講述了一個血腥事件,一向以受害者身份出現(xiàn)的黑人這次成了暴力的制造者,九個黑人男子槍殺了附近女修道院里的五名無辜白人女子?!昂谄つw至上”的黑人種族主義氣氛與號稱“樂園”的魯比鎮(zhèn)本應具有的包容、豁達形成悖論。這種排外的黑人種族主義其實是對白人種族主義的低級效仿,也是莫里森一向反對的以膚色衡量人觀念的體現(xiàn),這不僅對黑人的民族認同有害無益,還會在非黑人社區(qū)引起新的疑慮和反感,無助于改變黑人的社會地位。如同杜波伊斯所闡述的美國黑人面臨的“雙重意識”:黑人要尋求的不是把美國非洲化,這是因為美國主流文化擁有對世界和非洲極其有益的元素;而他也不能因此漂白自己,擯棄其黑人特質,因為他的黑人血液流淌著傳遞給世界的信息,所以黑人應該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他是一個黑人,同時也是一個美國人。
現(xiàn)在,黑人音樂如布魯斯、爵士樂已經(jīng)獲得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它的普世意義表明,當今世界呈和諧中的多元主義發(fā)展趨勢,其主流理念就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保持多元共生、互相尊重、和諧共處的態(tài)勢。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不同文化的相遇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碰撞和摩擦,但也會在碰撞中相互吸取對方的精髓,只有保持這樣的文化模式,一個民族才能應對他文化的沖擊。完全的同化和排斥都是不可取的,因為民族、文化沒有優(yōu)劣之分,人們更關注的是一個文化的發(fā)展?jié)摿Α⑦m應力和其所屬群體的民族精神。所以認同不是單一的、排他的,而是建立在承認并尊重差異、實現(xiàn)不同文化對話的基礎上的。[10]對于流散的黑人,非洲是他們永遠的精神家園,他們從歷史記憶、非洲故事中汲取力量,從而構建了他們健康向上的文化身份。這樣的美國黑人才能擁抱世界,并被認可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員。
王湘云認為,黑人族裔需要過去的記憶來定位他們的現(xiàn)在,沒有歷史就意味著他們未來的缺失;只有直面歷史的個人記憶及集體記憶,黑人才能真正擁有其主體性。[11]莫里森借其小說告訴讀者:流散黑人群體共同的歷史記憶不僅記載了黑人在美國的苦難經(jīng)歷,也彰顯了他們對這個新興國家的文明進步所做出的貢獻,這給予了年輕一代心理的榮耀和生存的力量。祖輩們所經(jīng)歷的愛恨情仇是他們構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生活目標的精神支撐,也是現(xiàn)代黑人群體獲得主流社會認同和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家園理念的關鍵。
[1]江杰英.論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2]江玉琴.論《金魚》中黑人音樂對流散黑人的認同性意義[J].外國文學研究,2012,(3).
[3]王玉括.在新歷史主義視角下重構《寵兒》[J].外國文學研究,2007,(1).
[4]Rigney,Barbara Hill.The Voices of Toni Morrison[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5]Morrison,Tony.Beloved[M].New York:Knopf,1987.
[6]Ellison,Ralph.Shadow and Act.New York:Random House,1964:90
[7]Hunter,Jef frey W.Toni Morrison.Vol 194,Detroit:Thomson Gale,2005.
[8]Evans,Mari,ed.Black Women Writers:1950-1980,A Critical evaluation[M].New York:Doubleday,1984.
[9]Kubitschek,Missy Dehn.Toni Morrison:A Critical Companion[M].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8.
[10]甘開鵬等.歷史記憶、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J].貴州民族研究,2012,(5).
[11]王湘云.為了忘卻的記憶[J].外國文學評論,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