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曼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陜西 西安 710014)
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教學應把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放在重要的位置。音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作為一名小學低段音樂教師,要盡可能的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學生愿意參與的音樂活動,讓學生在情感、認識和行為的投入中,感受音樂的“原生態(tài)”。
(一)設計形式多樣化
小學生年齡段孩子的突出特點是好奇心強,對新鮮的東西有強烈的探究欲望。課堂活動的組織一定要利用好這一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只有這樣才不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例如,將活動地點由室內轉移至室外;為學生隨機的分組,以集體或個人聽、說、做、學得形式考察課堂教學的效果;從師生考試學生變?yōu)閷W生向教師發(fā)難等等。
(二)活動設計科學化
課堂小活動開展的目的是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中掌握音樂知識。但如果僅為活動而活動,而忽略了活動的有效性,音樂課就變成了異?!盁釤狒[鬧”的課堂游戲,原本的教學計劃就很難得以實現(xiàn)。為使教師設計科學有效進行,要注意以下三點:明確活動目的;活動設計符合教學內容;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受教育水平。
(三)設計目的明確化
活動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做到活動為教學服務,教學因活動而高效,二者相輔相成。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可采用簡單的師生互動的節(jié)奏小活動提起學生的精神,讓他們迅速地進入音樂學習狀態(tài)。
通過以上的原則,對小學低段音樂課堂活動進行設計,具有較好的操作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賞析能力。具體來說,這種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在實施的過程中,就能營造和諧優(yōu)美的音樂氛圍,引全體學生的參與,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置“照鏡子”的歌唱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事實上,每個音樂教師都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歌唱教學中,集體唱歌唱的挺好,但單獨演唱的學生會出現(xiàn)跑調、忘詞的現(xiàn)象。而唱歌教學中活動的設置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鼓勵他們富有表情地演唱。為此,教師可通過設置“照鏡子”的課堂活動:教完歌曲學會后,讓們學生自由組合,彼此為鏡,運用不同的表情(微笑、緊張、不情愿、害羞)演唱,交流彼此看到對方表情時的感受。這樣學生再次唱歌時,就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表情和唱法,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演唱習慣。
(二)音樂欣賞“動起來”,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如果是欣賞教學,教師可再設計一個“動起來聽音樂”的課堂活動:教師在第一遍演唱時結合歌曲特點,在音樂的特定部分加入一些動作,讓學生觀察學習。
(三)樂理教學形象化,方便學生的理解
樂理部分往往內容枯燥、抽象,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耗時耗力但不出成效,樂理部分也是學生最不感興趣的一部分,純理論知識的講授會讓學生反感,但樂理知識又是新課標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四)引入互相點評機制,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
課堂小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參謀和顧問以及引路人的角色,適時對學生進行引領和啟發(fā),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注意全體同學的動向,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表現(xiàn)和個性。另一方面,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構建靈活的評價機制:每個學生都有權利按照自己方式學習音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性格差異,發(fā)掘每個學生的長處,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培養(yǎng)。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育是一種生命的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精神道德水平,促進身心全而發(fā)展的教育。”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小學低段音樂教學必須重視課堂教學,既鞏固他們的音樂知識,又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從而培養(yǎng)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
[1]沈建軍.音樂與智力[M]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7.
[2]金松林.淺談音樂教育與大腦的聯(lián)系[J]藝術教育,2009.
[3]羅文琴.音樂課堂活動設計與組織[J]岱宗學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