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興珊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 作為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其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臨床上主要結合典型癥狀及相關檢查對冠心病做出診斷, 大量臨床實踐證實冠狀動脈造影是其診斷的金標準, 但其有創(chuàng)性和高費用使得其在基層醫(yī)院實施起來相對困難[1]。24 h動態(tài)心電圖是目前檢查心臟疾病的重要手段, 作為無創(chuàng)傷性方法, 為廣大心血管患者所青睞。心率變異性主要是指逐次心搏間期微小差異, 主要反映心臟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活性, 臨床研究指出其在判斷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指導性價值, 其和冠心病間的相關性也得到了部分報道[2]的證實, 但有關病情程度的判斷較少。本研究進步探討24 h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心率變異性在冠心病中的臨床診療價值, 現將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64例, 女44例, 年齡38~72歲, 平均年齡(51.8±6.8)歲, 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胸悶、心悸、頭暈等, 結合X線片、心電圖、超聲等相關輔助手段檢查確診, 根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采用Gensini評分標準對上述患者的病變程度進行評價, 輕度病變32例, 中度病變40例, 重度病變36例, 另擇取同期入院體檢的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 男68例, 女40例, 經過詳細檢查排除心腦血管疾病, 兩組的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體質質量指數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較性, 兩組均自愿接受本次檢查研究, 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冠心病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均使用同一臺國產24 h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系統(tǒng)進行監(jiān)測, 安排專業(yè)技術人員通過人機對話來分析動態(tài)心電圖, 排除早搏和偽差的影響, 根據結果計算出兩組的心率變異性指標包括時域指標和頻域指標。兩組在接受監(jiān)測前3 d內未服用影響自主神經功能的相關藥物。
1.3 心率變異性指標 時域指標:SDNN, 全部竇性心搏R-R間期標準差, 正常參考值(141±39)mm;SDANN, R-R間期平均值標準差, 正常參考值(130.9±28.3)ms;RMSSD, 相鄰R-R間期差值均方根, 正常參考值(39.0±15.0);PNN50, 相鄰N-N差>50 ms個數占總竇性心搏個數百分比, 正常參考值(16.7±12.3)%。
頻域指標 低頻功率 (LF) , 頻段 0.04~0.15 Hz;高頻功率(HF), 頻段 0.15~0.40 Hz;低頻功率/高頻功率值 (LF/HF)。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采用數據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采用t檢驗比較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應用χ2進行比較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心率變異性比較 冠心病組患者的心率變異性監(jiān)測指標中的時域指標和高頻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2.2 心率變異性同冠狀動脈病變間的相關性 隨著病變程度的增加, 冠心病組患者的各項時域指標和高頻功率隨之減小, 低頻功率及低頻功率/高頻功率值隨之增加, 上述差異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2。
表1 兩組的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心率變異性指標 對照組(n=108) 冠心病組(n=108)SDNN 138±33 98±28a SDANN 128±28 96±22a RMSSD 48±23 30±14a PNN50 12±8 8±6a LF 106±20 135±26 HF 1.12±0.16 0.87±0.12a LF/HF 2.0±0.9 3.2±0.8
表2 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同心率變異系的相關性( ±s)
表2 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同心率變異系的相關性( ±s)
注:相關性比較, P<0.05
心率變異性指標 輕度病變 中度病變 重度病變SDNN 118±24 98±12 78±14 SDANN 112±23 96±18 76±16 RMSSD 36±13 28±14 24±14 PNN50 9±6 7±6 6±4 LF 128±16 134±16 153±15 HF 1.02±0.08 0.87±0.09 0.68±0.08 LF/HF 1.8±0.7 2.4±1.6 11.8±1.8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最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對患者的健康造成的威脅不容小覷, 醫(yī)學界對其的重視程度很高,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該病分成無癥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絞痛、缺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5種類型[3]。大量臨床報道證實心率變異性在心血管疾病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該指標主要反映自主神經系統(tǒng)活性, 能夠對心臟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張力及平衡性做出定量評估。通過24 h動態(tài)心電圖可以對心率變異性的各項指標做出計算, 從而反應冠狀動脈病變的病情。研究發(fā)現冠心病患者的各項心率變異性指標同健康志愿者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 說明心率變異性和冠心病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大量報道指出該指標是心臟猝死的有效預測指標。本研究進步探討了心率變異性同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所得數據的分析發(fā)現心率變異性指標能夠較好的反應冠心病病變程度。SDNN主要反映心率變異性的總體情況, 該監(jiān)測值降低表明自主神經系統(tǒng)總張力降低, SDANN主要用于評價交感神經的敏感指標, 監(jiān)測值降低說明交感神經張力增高, RMSSD和PNN50主要用于反映迷走神經情況, 監(jiān)測值降低說明迷走神經降低;HF和LF是頻域指標, 前者主要反映迷走神經功能, 后者主要反應交感神經功能。結合上述, 監(jiān)測結果可以推斷冠心病患者發(fā)病過程中的交感神經功能增強, 而迷走神經功能減弱。研究聯合Gensini積分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和部位積分對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進行了評價, 該種病變程度的評價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然后比較了三種病變程度的心率變異性, 結果顯示隨著病變程度的增加, 心率變異性也發(fā)生相應變化, 時域指標和高頻功率同病變程度間呈現負相關聯, 低頻功率則呈負增長,說明結合心率變異系指標可以對冠心病病變程度做出初步的診斷。
綜上所述, 心率變異性是評價心臟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有效指標, 24 h動態(tài)心電圖能夠準確的計算心率變異性各項指標,該種方式簡便無創(chuàng), 通過心率變異性來推測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 從而為臨床治療冠心病提高參考。
[1]陳平安, 劉震, 李韶南.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與心率變異性的關系.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0, 6(12):2151-2152.
[2]饒世俊, 施陳剛, 蘇微微, 等.冠心病合并腦梗死患者心率變異性及心律失常的研究.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1, 27(7):1231-1233.
[3]姜曉霞, 孫婧婧, 于曄, 等.冠心病患者與動態(tài)心電圖心率變異性分析的關系.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3, 8(2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