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燕
摘 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能正確發(fā)揮教師的教學主體性和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的,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是這樣一個讀者,并且理應是一個對課文有更豐富的體驗和更細致的感受的讀者。語文教師的教學主體性在于語文教師有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獨立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讀文本和獨立地組織語文教學的權利。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師 教學主體性 教學活動
語文教師的教學主體性,是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獨立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讀文本和獨立地組織語文教學的權利。語文教師不能無視文本作者在自己的語境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權利,不能脫離開文本的具體內容對作者的寫作進行刻意的挑剔和不切實際的批判,但每一個讀者都有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感受和理解文本的權利,一個文本是無法脫離開讀者的接受而獨立存在的,它引導讀者積極想象,產(chǎn)生各種可能的聯(lián)想,從而和讀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發(fā)生直接的關系,起到感染人、影響人的思想和感情的作用。他怎樣具體地感受和體驗這個文本,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完全代替的。下面筆者談談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觀點。
一、必須尊重語文教師教學的主體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自己真實的感受和認識解讀文本,才能起到將這個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為活的語言肌體的作用。尊重語文教師教學的主體性,首先要尊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以自己真實的獨立的感受和體驗分析和講解文本的權利。現(xiàn)在,我們常常說要解放學生,但筆者認為,要解放學生,首先要解放教師。假如教師都沒有以自己獨立的、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分析和講解文本的自由,那么學生的自由又從哪里來?教師怎么會允許學生有真實地、獨立地感受和理解文本的自由?我們必須認識到,不論教學參考書對文本的講解多么準確和具體,不論專家和教授對文本的研究和分析多么細致和深入,教師都必須通過自己的感受理解這個無法逾越的中介才能具體地進入教學過程。離開這個中介,要求語文教師照本宣科地把結論傳達給學生,并讓學生準確無誤地死記住這些結論,都是對語文教師主體性的漠視和侵犯,也是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戕害和摧殘。在這時,文本的語言實際還是一些死的文字,還不是一個活的語言的肌體。這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有極重要的意義的。
學生要學習,要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一個文本,首要的條件就是要尊重文本作者的主體性,愿意切實地感受和理解作者通過文本所要表達的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其次就是要尊重任課教師的主體性,愿意感受和了解語文教師對這個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并以此為基礎深化自己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在這里,我們必須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絕對不是主要通過對文本及文本的作者、對教師及教師的講解的批判進行的,而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從而使學生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諸多不合理的現(xiàn)象和不健康的語言習慣具有批判意識和批判能力。為了這種批判意識的建立和批判能力的提高,對文本及文本作者、教師及教師的講解則要有感受和理解的強烈愿望。只要有了感受和建解的強烈愿望,學生就不會盲從書本、盲從教師,而是敢于提出問題,尋求更深入的感受和更切實的理解。
二、語文教師的教學主體性表現(xiàn)在組織教學的主動性和自由性。
當今社會,有許多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這對語文教師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無疑是有促進作用的,都必須通過教師本人的接受和理解,都不能代替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如上所述,教師對文本的感受和理解是在自己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莎士比亞,他們都尊重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主體性,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體驗,他們進入莎士比亞戲劇世界的途徑和方式是不相同的。我們不能企望一個中國的教師和一個英國的教師會以相同的形式進入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也不能企望他們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感受和理解會是完全相同的。這樣如何讓學生感受和理解教師對莎士比亞戲劇的感受和理解,其途徑也不會是完全相同的。與此同時,不同的語文教師有不同的特長,積累起的教學經(jīng)驗也是各不相同的,他們面對的是各不相同的學生,有各不相同的語言文化背景。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他們不能照搬任何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不論是社會還是學校的領導,都要尊重語文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自由性,不能用任何固定的教學模式和別人的教學經(jīng)驗將語文教師的手腳捆死。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要重視整體效果,不能只重外部的形式。
要讓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從而把自己的特長轉化為學生的特長,不能搞“一刀切”;條條大路通羅馬,課堂教學不能干篇一律,不能把任何一種固定的模式絕對化的。否則,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好像是在背一篇自己沒有背熟的文章,唯恐自己忘了什么,唯恐自己出了差錯,沒有一點自由的感覺,他的教學語言活潑不起來、生動不起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怎能得到發(fā)揮?這就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尊重語文教師的主體性,引導學生養(yǎng)成在教師統(tǒng)一的組織下積極主動學習的習慣,為教師提供組織課堂教學的更大的自由度,而不能為教師主體性的發(fā)揮設置更多的障礙,更不能鼓勵學生過多地干預教師的教學組織活動。我們既不能鼓勵教師壓學生,又不能鼓勵學生壓教師。
總之,教學活動,特別是語文教學活動,最真實的語言、最美的語言、最有感染力的語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從人的真實的感覺、感受和認識中流露出來的。教師有壓力,就講不好課;學生有壓力,就聽不好課。要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趣味性,首先要使教師感到教學的趣味性。在課堂上趣味感是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中產(chǎn)生的,任何一方趣味感的喪失,都會同時破壞雙方的趣味感。所以,尊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對于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性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