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要: 文章采用胡月琴等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SCA),對吉林省兩所地方高師院校的420名學生進行測驗,結果表明:高師生心理彈性水平處于中等偏上,但發(fā)展不均衡;男生在目標專注維度表現優(yōu)于女生,其他心理彈性維度無差異;大一學生的積極認知和人際協助得分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文史類學生的積極認知和人際協助得分顯著高于理工科學生,可見高師生心理彈性仍需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與提升,關注不同亞群體的心理彈性并因材施教。
關鍵詞: 地方高師院校 心理彈性 心理韌性 心理健康
心理彈性研究起源于20世紀中葉的備受關注的“壓力體驗和逆境經歷對兒童的消極影響的系列研究”。心理彈性是指“個體能夠承受高水平的破壞性變化,同時表現出盡可能少的不良行為的能力;個體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并且靈活地適應外界多變環(huán)境的能力”[1]。國內外已有研究都表明心理彈性和個體情緒、認知、社會支持及心理健康具有密切聯系。如Fredrikson等人研究發(fā)現“高心理彈性個體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更能夠對發(fā)生的事件進行積極認知,會更快地從不幸的經歷中恢復過來”[2]。心理彈性能有效緩沖負性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李鵬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心理彈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三者關系密切,心理彈性的狀況決定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就是保持大學生心理彈性的高水平狀態(tài)”[3]。
地方高師院校學生是未來人民教師的重要來源,也是基礎教育師資的重要儲備力量,其心理彈性狀況、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影響其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而且影響他們的應對方式、教育工作態(tài)度,進而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鑒于此,切實掌握高師生心理彈性的基本狀況與特征,深入分析其原因,提高高師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關注高師生心理彈性的培養(yǎng)與提升,增強高師生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對于促進高師生心理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對象與工具
1.1研究對象
研究采取分層比例抽樣法,在吉林省兩所地方高師院校抽取被試500名,回收有效問卷420份,有效回收率為84.0%。被試具體分布見表1。
1.2研究工具
采用胡月琴、甘怡群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RSCA)[4]進行調查。該量表共有27道題目,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與人際協助。問卷采用5級計分法,以測驗分數代表心理韌性的水平,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韌性水平越高,心理彈性越強。
該問卷在本研究中的整體內部一致性系數(Alpha系數)為0.837,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73~0.81之間,符合進行群體比較水平的測量要求。
1.3數據的統計處理
所得調查數據錄入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運用的統計方法有:描述統計、平均數差異檢驗、方差分析等。
2.研究結果
2.1高師生心理彈性的整體狀況
為掌握高師生心理彈性的基本情況和一般特征,采用描述統計進行總體把握,結果見表2。
因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采用5級計分,為了便于直觀比較和分析,采用3為理論均值。由表2可以看出:高師生心理彈性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理論值,但彼此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說明高師生心理彈性整體水平雖然較高,但還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情緒控制和人際協助等方面的彈性水平還不夠,需要在實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以培養(yǎng)和提升。
2.2高師生心理彈性的差異性分析
為進一步考察性別、年級、專業(yè)等因素對高師生心理彈性的影響,以心理彈性各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差異比較。
2.2.1心理彈性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不同性別學生在心理彈性水平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男女生只在目標專注維度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的分顯著高于女生,這說明男生在困境中堅持目標、制訂計劃、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心理素質要優(yōu)于女生。在其他維度,男女生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2.2.2心理彈性的年級差異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級學生在心理彈性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不同年級學生在積極認知、人際協助兩維度存在顯著差異,經多重比較(LSD)確認:均為大一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在心理彈性的其他維度不存在顯著年紀差異。
2.2.3心理彈性的專業(yè)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不同專業(yè)學生在心理彈性水平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不同專業(yè)學生在積極認知和人際協助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均為文史科學生高于理工科學生,而在其他心理彈性維度不存在顯著專業(yè)差異。
3.分析與討論
3.1高師生心理彈性整體狀況及分析
研究發(fā)現高師生整體具有中等偏上的心理彈性水平,但存在發(fā)展不平衡現象,目標關注和積極認知得分較高,而情緒控制、人際協助等得分相對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新時期的大學生所持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點所決定的,而且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教養(yǎng)態(tài)度的變化及社會風氣、輿論的影響都讓現在的青年大學生更注重個性化,強調個體感受,在對待事情上往往更積極和樂觀,主觀上也更自信,這些都是積極的變化。但同時,他們也表現出一些局限和不足。如情緒控制、調節(jié)能力差,自我中心、人際關系不和諧等現象也是當前大學生經常面臨的心理困擾。這就要求地方高師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切實把握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采用恰當的形式和科學方法幫助學生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以有效應對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中的不利影響,進而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
3.2高師生心理彈性的差異比較與分析
3.2.1在本研究中,雖然男女生只在目標專注這一維度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控制、家庭支持等維度存在的差異是值得關注的現象。分析男女生在心理彈性上的差異表現,可能是因為:雖然現代的男生、女生的性別角色和個性特征都與傳統男、女生有了很大不同,但幾千年來積淀的傳統性別角色仍然會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存在于父母、教師、社會甚至是大學生個體自身的期待中。男生在面對困境、解決難題時更容易激發(fā)和喚醒其無意識中的“英雄情結”,而對于大多數女生來講,面對困境而自己又無能為力時,尋求來自于家庭、朋友的幫助更順其自然,而且女生善于獲取和利用外部支持。另外,因為教育觀念、教養(yǎng)方式的變化,父母、老師都傾向于培養(yǎng)女生的獨立性和敢為性,現在女生在自信、自立等方面并不弱于男生,甚至略勝一籌,所以在積極認知維度,男女生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3.2.2在心理彈性的年級差異上,大一學生在積極認知和人際協助等維度均顯著低于大二、大三學生。這是因為:相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低年級的學生環(huán)境適應、人際交往及學業(yè)適應等方面更容易遭遇挫折或壓力,產生不良的心理體驗,容易引發(fā)大一學生在認知和歸因方面產生偏差和消極取向。再有,大一學生剛從開始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能夠,其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還需要一定時間,和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關系還不夠熟悉和牢固,因而在人際協助維度的得分相對較低是可以理解的。而對于大二、大三的學生來講,通過近兩三年的適應和磨合,他們已經較好地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并建立相對穩(wěn)定和諧的人際關系,再加上認知能力的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他們在積極認知和人際協助等方面要比大一學生更有優(yōu)勢。但是,就學生的整體心理彈性水平來言,他們的心理彈性仍需進一步提升。
3.2.3至于心理彈性在專業(yè)方面的差異,筆者更傾向于從專業(yè)特點和學生的人格特征、行為傾向性等角度考察。文史類學生由于其專業(yè)特點和學習需要,通常要閱讀和接觸更多人文社科類,甚至是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也更容易及時關注自己的心理體驗和情感體驗,人際交往的范圍相對較廣,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多,而且文史類學生在認識問題時往往更靈活、多變,因而在積極認知和人際協助等維度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而理科生因為其專業(yè)特點更多是嚴肅、謹慎、準確、嚴密,學習中更強調理性、邏輯性等,所以理科生的思維特點和規(guī)范性、傳統性的行為方式,甚至是有點刻板的認知、行事風格可能都會導致在認識事物和人際交往時帶有這一特點。
參考文獻:
[1]Werner E.E.Journeys from childhood to midlife:risk,resilience,and recovery[J].Pediatrics,2004,114(2):492.
[2]Fredrickson BL.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Scientist,2003,91(4):330-339.
[3]李鵬.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彈性和心理健康的關系[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5:27.
[4]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與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