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興湖筑堤,引水灌田,而且淡泊名利,為官清廉,沒有拿過一分不該拿的錢,所以卸任離開時感覺心里非常坦然。
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白居易整理行囊時發(fā)現(xiàn)兩塊小石片。原來是自己當年在杭州游覽天竺山時,覺得這兩塊石子好看,就撿回留作紀念。頓時,白居易發(fā)現(xiàn)自己做了一件“很不清白”的事,覺得對不起天竺山,對不起杭州。倘若每個游客都帶走這里的山石,哪還有天竺山的秀美?山石雖然不值錢,但取之卻玷污自己的名聲,和貪污千金有什么兩樣?
于是,白居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寫下了《三年為刺史》詩二首。其一:“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題詩十余首。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其二:“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葉。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p>
人們都把這兩首詩稱作白居易的“檢討詩”。第一首是檢討自己的工作,不講個人如何動員群眾,籌集資金,修筑白堤,造福百姓,而說“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只是寫了幾首詩,又沒有過人之處。第二是檢討自己的作風,平日里總說一塵不染,一錢不收,而實際上卻不自覺地拿了天竺山的石頭。
縱觀歷史,像白居易這樣寫過“檢討詩”或者“拒賄詩”的人還有不少。
漢武帝時,汲黯剛到淮陽任太守,當?shù)睾兰潅兙桶凑諔T例,準備帶厚禮登門拜望。汲黯聞之,馬上寫下拒禮詩一首,讓人貼到大門上:“太守府門朝南開,無理有錢莫進來;自知之明聽勸導,行賄則是小人才?!边@話說得好,送禮行賄者,都是“小人才”。
杜甫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府中當幕僚時,有個商人給他送來一條十分名貴的毛毯,名“織成錦”。杜甫一看,馬上賦詩一首,讓送禮人連同原物一并帶回。其詩曰:“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贈情。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碧煜聸]有免費的饋贈,退了,心里才會踏實。
清雍正年間,銅山縣知縣葉存仁期滿離任時,僚屬們乘著夜色,駕一葉小舟來給他送禮物。葉存仁隨即吟詩一首,表示堅決拒絕:“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薄安晃啡酥芳褐?,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做了虧心事,即便別人不知,自己也會一輩子不安。
上任是信任,卸任是考驗。白居易等人的“檢討詩”和“拒賄詩”,是古今官員的典型樣板。為政者,無論在任時還是離任時都可以借鑒。要不然,等到真的“出事”,則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