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剛剛落馬的廣東省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曾被看做前途遠大的新星,不料在一瞬間就因為違紀違法被組織調查。
回望萬慶良的人生軌跡,我們或許能從中得到些什么啟示。
少年時的萬慶良,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他參加高考,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因為填報志愿失誤,他沒有進入想上的大學而上了嘉應師專,但他沒有因此沉淪,而是以出眾的才華在畢業(yè)生時留校任教。
如果萬慶良繼續(xù)自己的教學生涯,或許今天的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或者是一個著作等身的學者。遺憾的是,萬慶良留校一年后,選擇走出校門,轉投官場,使自己本該走得更遠的人生,終結在了官場上。
萬慶良為什么要轉投官場?從有關報道看,萬慶良的同班同學中,在畢業(yè)時有6位進入了市委市政府,3位進入了部隊。萬慶良的成績、文筆、口才都很好,完全可以爭取到上述名額,但他選擇了留校。因為在當時的萬慶良看來,作為一個中文系學子,只有教書育人才是“學為所用”。可漸漸地,因為萬慶良老家的人隔三岔五地上門找萬慶良幫忙,而萬慶良這時則往往要求助于那些分配到政府部門的同學。這讓萬慶良很無奈。萬慶良曾說,自己只會寫寫東西,“沒有活動能力”,“書生意氣,沒什么用”。
從目前現(xiàn)有的材料來看,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誘發(fā)萬慶良轉投官場的原因。
剛剛從政的萬慶良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自己從政的導師劉鳳儀。時任梅州市委書記的劉鳳儀非常欣賞萬慶良的才華,隨著劉鳳儀從梅州市委書記升任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廣東省委副書記、省政協(xié)主席,萬慶良從梅縣地委講師團教員起步,先任梅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后任縣委書記,再到團廣東省委書記、揭陽市委書記……萬慶良步步高升,46歲便登上省部級高官之位。其晉升速度之快,一度被視為廣東政壇的明日之星。
不幸的是,就在萬慶良從政路上順風順水的時候,他的導師劉鳳儀去世了。據知情人士講,這時的萬慶良突然變成了政治孤兒,失去了政治路上的明燈。如果劉鳳儀在世,受其清正官風影響,萬慶良可能不會走歪路,“這個時候的萬慶良,最需要同盟和靠山,也最容易被人攻破”.。
萬慶良的改變是不是因為這一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人生一個又一個命運節(jié)點上的選擇,決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從目前現(xiàn)有的報道來看,萬慶良的轉變就始自他從政導師劉鳳儀的去世之時。
縱觀歷史,不論是成功人士還是失敗的人生,所有的改變無不出自重要節(jié)點的選擇上。
著名詩人賀敬之,在離別延安十年后回到延安時,忍不住激動寫了一首《回延安》的詩:“……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這充滿感情的詩句,不論什么時候讀起來都令人激動萬分。多少年后,在接受采訪時,賀敬之說,延安是我的母親。
事實上,對賀敬之創(chuàng)作活動產生巨大影響的是1942年毛澤東同志發(fā)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賀敬之認為,《講話》是在總結了“五四”以來,包括根據地以及蘇區(qū)乃至國統(tǒng)區(qū)等地的革命和進步文藝的實踐經驗上提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藝綱領,是宏觀的社會主義文藝學?!吨v話》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形式,滿足了賀敬之的思想理論的需要。正是在《講話》的影響下,賀敬之積極地投身到下農村、進部隊的鍛煉中去,如饑似渴地吸吮著民間文藝的甘露,尤其對陜北一帶民間秧歌、民間小戲和民間歌舞等的了解和學習,為他以后詩歌和戲劇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寫作語言打下了深厚基礎。讓他一生堅持“詩學和政治學”統(tǒng)一的標準,成為了時代的歌者。
曾三次給毛主席上書的原清華大學黨委第一副書記、后任甘肅省人大主任的劉冰,則因在延安時毛主席給其的一個題詞“向斗爭中學習”,而讓他一直堅守“求真務實”的原則,幾起幾落而終身不悔。
是的,人生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節(jié)點需要我們選擇,而在人生的節(jié)點上如何選擇,則決定了人的命運。
因此,做好人生節(jié)點的每一次選擇,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思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