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愛國
【摘要】靜脈輸液是臨床護理中最常見的一項操作,它是臨床護理方便快捷的給藥方法,不僅直接反應了護士個人輸液技術水平的高低,也間接反映了一個科室,乃至整個醫(yī)院的護理水平高低,所以每一位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除按正規(guī)操作程序外,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還應該認真觀察、學習、探討靜脈輸液的拔針技巧問題,以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也是實行人性化護理的一個重要內容。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以下三點關于拔針的經(jīng)驗技巧,與大家共同探討科學合適的拔針方法。
【關鍵詞】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
談到靜脈輸液拔針,大家都會認為這是很簡單的事。護士會拔針,實習生會拔針,甚至于很多病人和家屬也會拔針。通過多年的臨床護理經(jīng)驗,筆者認為拔針其實也是很講究技巧的。我們常常會在為患者進行靜脈穿刺選擇血管的時候看到有很多連續(xù)輸液的患者手背上穿刺部皮膚呈現(xiàn)青紫色,這種情況往往是由于拔針時按壓方法不當引起的[1]。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會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也會為我們護士在再次給患者靜脈穿刺帶來難度。
患者輸液完畢,我們?yōu)榛颊甙吾槙r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拔針時先揭下輸液敷帖,我們一般是留下有脫脂棉的一條敷帖按壓拔針部位,應該是揭開這條敷帖后迅速拔出針頭,在針頭拔出皮膚的那一刻進行按壓,不可先按壓住再拔針,如果邊按壓邊拔針會導致患者很強的疼痛感。按壓時手指應沿血管走向方向平行豎按,或者是幾個指頭并攏同時按在穿刺部位整段血管上。這是因為我們在靜脈穿刺的時候一般皮膚上的針眼和血管上的針眼并不在同一部位,如果只是單純的按壓住皮膚上的針眼只能避免皮膚上針眼出血,但血管上的針眼還有可能出血,容易導致患者穿刺部位皮下出血,引起局部皮膚青紫腫脹。②按壓的時候力度不宜過重。這一點作為護士都能掌握得比較好。但在臨床上,一般護士工作比較忙,很多的患者都會認為拔針按壓這樣的事情很簡單,多數(shù)都會要求自己或者家屬按壓,而患者和家屬按壓針眼的時候往往因為害怕出血會按壓比較重,也容易導致皮下出血。這時我們護士都應指導患者和家屬按壓力度適當,以按住不出血就可。③多按一會。對于凝血機制好的,我們一般應該按壓針眼2~3分鐘,對于凝血機制較差患者則需按壓10分鐘以上。靜脈穿刺時針頭對血管壁造成損傷,按壓時間過短針眼會繼續(xù)出血。當針眼完全凝血后,也應指導患者不要急于用力活動穿刺部位肢體,以免引起血管處針眼出血,出現(xiàn)皮下血腫。
以上是筆者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一點體會和經(jīng)驗,與各位護理姐妹們探討和分享。患者的事無小事,雖然拔針在臨床護理中只是一個很小的護理操作,但我們都應重視細節(jié),在細節(jié)中見體貼,在細節(jié)中見真情,在細節(jié)中見責任心。只有在工作流程上處處時時事事以患者為中心,方便患者,做透身邊的小事,從細微處入手,完善每一個細節(jié),才能做到真正的優(yōu)質服務,讓患者達到最好的治療和護理效果[2]。
綜上所述,靜脈穿刺后的拔針方法在整個醫(yī)療過程中是個小問題,但如果忽略它,也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傳統(tǒng)的拔針方法是去除膠布或輸液貼,調緊調節(jié)器,用輸液貼或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點上方,快速拔出針頭,按壓至不出血為止,最大不足是針梗處會有少許回血[3]。我們體會是:拔針技巧去除膠布,同時觀察吸收墊針眼的位置,優(yōu)點可減少針梗劃傷血管內壁,減輕病人疼痛,防止液體外滲于病人手臂、床上、地板等處;防止血液回流,減輕病人痛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蘇吉芳.靜脈穿刺拔針方法的改進[S].護理學雜志,2002,17(19):718.
[2]曾龍英.兩種靜脈輸液拔針按壓方法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04,18(1):155-156.
[3]邱春華,裘冬芬,張小英.2種輸液拔針后按壓方法的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8):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