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喻椒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治療體會。方法:回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12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試驗組患者10例,行Ⅰ型手術;對照組患者2例,行Ⅱ型手術。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腹痛、發(fā)熱、黃疸等癥狀緩解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試驗組患者腹痛減輕時間、發(fā)熱改善時間及黃疸緩解時間分別為(3.72±1.24)d、(3.34±1.13)d、(3.06±0.82)d,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5.83±2.08)d、(5.17±1.72)d、(4.95±1.36)d],且其手術優(yōu)良率(90.0%)也明顯高于對照組(5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Ⅰ型膽總管囊性擴張手術,即囊腫切除加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對于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手術優(yōu)良率高,療效顯著,患者腹痛、發(fā)熱及黃疸緩解時間良好,有一定的臨床優(yōu)勢,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空腸Rouxen-Y吻合術
膽總管先天性囊狀擴張癥又稱為先天性膽管擴張癥、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可發(fā)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膽管遠端多見。臨床表現以三聯癥為主,即腹痛、腹部腫塊、黃疸,患者多有發(fā)熱。我院探究分析不同術式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治療體會,現將實驗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12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試驗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0.5~41歲之間,平均年齡24.1±3.7歲;對照組患者2例,男1例,女1例,年齡2~45歲之間,平均年齡23.7±3.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及并發(fā)癥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方法:試驗組患者行Ⅰ型手術治療,即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對照組患者行Ⅱ型手術治療,即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用藥與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手術療效。
觀察指標:患者腹痛、黃疸癥狀明顯緩解,體溫明顯降低,腹部腫塊明顯縮小或消失為優(yōu);患者腹痛、黃疸癥狀有一定緩解,體溫不增加,腹部腫塊體積在一定范圍內減小為良;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腹部腫塊體積無變化為差。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之和。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情況比較,見表1。
表1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癥狀緩解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見表2。
討論
膽總管囊性擴張癥又稱膽總管囊腫,是膽總管發(fā)育不良或其它病理原因所致的膽總管部分或全部的囊性擴大,多發(fā)生在嬰幼兒和10歲以下的兒童,且女性多見。膽總管本身發(fā)育不良,其原始膽總管上皮細胞增生的不協調,或膽管末端的部分梗阻,形成曲折、閉鎖或狹窄導致膽總管末端膽汁排泄障礙和胰液的返流,使膽總管內壓力增高,繼而使膽總管的薄弱處即可逐漸擴張而發(fā)生囊腫。
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的臨床表現可因病期不同和有無合并癥而異,其典型表現為腹痛、黃疸與腹部腫塊,癥狀劇烈者常伴有發(fā)熱、寒戰(zhàn)、惡心和嘔吐。由于患者黃疸屬梗阻性,呈間歇性發(fā)作,故常伴有急性膽管炎的癥狀,體積較大的囊腫還可對鄰近臟器如胃、十二指腸等的壓迫和推移,從而引起相應的癥狀。臨床是對于膽總管囊性擴張癥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囊腫外引流術、內引流術、囊腫切除加膽管重建術等,鑒于諸多并發(fā)癥,現臨床上主要采用兩種術式。其中,Ⅱ型即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操作簡單,但因十二指腸內容物可返流至囊腔內,易致膽道感染。Ⅰ型手術即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方法,手術切除囊腫后,可避免膽液在囊腔內潴留,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繼發(fā)感染和癌變的發(fā)生,手術效果較好,優(yōu)勢顯著,且對于或因囊腫巨大而合并感染、囊腫與周圍組織黏連密切,囊腫切除術有較大困難和危險的患者,較簡單的囊腫空腸Roux-y型吻合即可有效控制繼發(fā)感染。我院研究數據提示,行Ⅰ型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的試驗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腹痛、發(fā)熱、黃疸等癥狀緩解時間[(3.72±1.24)d、(3.34±1.13)d、(3.06±0.82)d]明顯優(yōu)于行Ⅱ型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5.83±2.08)d、(5.17±1.72)d、(4.95±1.36)d],且其手術后優(yōu)良率(90.0%)也較對照組明顯偏高(50.0%),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行Ⅰ型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較行Ⅱ型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效果顯著,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減短,腹部腫塊體積明顯減小,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安全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其使用。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治療體會。方法:回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12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試驗組患者10例,行Ⅰ型手術;對照組患者2例,行Ⅱ型手術。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腹痛、發(fā)熱、黃疸等癥狀緩解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試驗組患者腹痛減輕時間、發(fā)熱改善時間及黃疸緩解時間分別為(3.72±1.24)d、(3.34±1.13)d、(3.06±0.82)d,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5.83±2.08)d、(5.17±1.72)d、(4.95±1.36)d],且其手術優(yōu)良率(90.0%)也明顯高于對照組(5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Ⅰ型膽總管囊性擴張手術,即囊腫切除加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對于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手術優(yōu)良率高,療效顯著,患者腹痛、發(fā)熱及黃疸緩解時間良好,有一定的臨床優(yōu)勢,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空腸Rouxen-Y吻合術
膽總管先天性囊狀擴張癥又稱為先天性膽管擴張癥、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可發(fā)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膽管遠端多見。臨床表現以三聯癥為主,即腹痛、腹部腫塊、黃疸,患者多有發(fā)熱。我院探究分析不同術式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治療體會,現將實驗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12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試驗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0.5~41歲之間,平均年齡24.1±3.7歲;對照組患者2例,男1例,女1例,年齡2~45歲之間,平均年齡23.7±3.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及并發(fā)癥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方法:試驗組患者行Ⅰ型手術治療,即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對照組患者行Ⅱ型手術治療,即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用藥與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手術療效。
觀察指標:患者腹痛、黃疸癥狀明顯緩解,體溫明顯降低,腹部腫塊明顯縮小或消失為優(yōu);患者腹痛、黃疸癥狀有一定緩解,體溫不增加,腹部腫塊體積在一定范圍內減小為良;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腹部腫塊體積無變化為差。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之和。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情況比較,見表1。
表1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癥狀緩解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見表2。
討論
膽總管囊性擴張癥又稱膽總管囊腫,是膽總管發(fā)育不良或其它病理原因所致的膽總管部分或全部的囊性擴大,多發(fā)生在嬰幼兒和10歲以下的兒童,且女性多見。膽總管本身發(fā)育不良,其原始膽總管上皮細胞增生的不協調,或膽管末端的部分梗阻,形成曲折、閉鎖或狹窄導致膽總管末端膽汁排泄障礙和胰液的返流,使膽總管內壓力增高,繼而使膽總管的薄弱處即可逐漸擴張而發(fā)生囊腫。
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的臨床表現可因病期不同和有無合并癥而異,其典型表現為腹痛、黃疸與腹部腫塊,癥狀劇烈者常伴有發(fā)熱、寒戰(zhàn)、惡心和嘔吐。由于患者黃疸屬梗阻性,呈間歇性發(fā)作,故常伴有急性膽管炎的癥狀,體積較大的囊腫還可對鄰近臟器如胃、十二指腸等的壓迫和推移,從而引起相應的癥狀。臨床是對于膽總管囊性擴張癥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囊腫外引流術、內引流術、囊腫切除加膽管重建術等,鑒于諸多并發(fā)癥,現臨床上主要采用兩種術式。其中,Ⅱ型即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操作簡單,但因十二指腸內容物可返流至囊腔內,易致膽道感染。Ⅰ型手術即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方法,手術切除囊腫后,可避免膽液在囊腔內潴留,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繼發(fā)感染和癌變的發(fā)生,手術效果較好,優(yōu)勢顯著,且對于或因囊腫巨大而合并感染、囊腫與周圍組織黏連密切,囊腫切除術有較大困難和危險的患者,較簡單的囊腫空腸Roux-y型吻合即可有效控制繼發(fā)感染。我院研究數據提示,行Ⅰ型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的試驗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腹痛、發(fā)熱、黃疸等癥狀緩解時間[(3.72±1.24)d、(3.34±1.13)d、(3.06±0.82)d]明顯優(yōu)于行Ⅱ型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5.83±2.08)d、(5.17±1.72)d、(4.95±1.36)d],且其手術后優(yōu)良率(90.0%)也較對照組明顯偏高(50.0%),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行Ⅰ型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較行Ⅱ型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效果顯著,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減短,腹部腫塊體積明顯減小,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安全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其使用。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治療體會。方法:回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12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試驗組患者10例,行Ⅰ型手術;對照組患者2例,行Ⅱ型手術。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腹痛、發(fā)熱、黃疸等癥狀緩解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試驗組患者腹痛減輕時間、發(fā)熱改善時間及黃疸緩解時間分別為(3.72±1.24)d、(3.34±1.13)d、(3.06±0.82)d,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5.83±2.08)d、(5.17±1.72)d、(4.95±1.36)d],且其手術優(yōu)良率(90.0%)也明顯高于對照組(5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Ⅰ型膽總管囊性擴張手術,即囊腫切除加肝總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對于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手術優(yōu)良率高,療效顯著,患者腹痛、發(fā)熱及黃疸緩解時間良好,有一定的臨床優(yōu)勢,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空腸Rouxen-Y吻合術
膽總管先天性囊狀擴張癥又稱為先天性膽管擴張癥、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可發(fā)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膽管遠端多見。臨床表現以三聯癥為主,即腹痛、腹部腫塊、黃疸,患者多有發(fā)熱。我院探究分析不同術式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治療體會,現將實驗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12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試驗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0.5~41歲之間,平均年齡24.1±3.7歲;對照組患者2例,男1例,女1例,年齡2~45歲之間,平均年齡23.7±3.3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及并發(fā)癥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方法:試驗組患者行Ⅰ型手術治療,即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對照組患者行Ⅱ型手術治療,即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用藥與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及手術療效。
觀察指標:患者腹痛、黃疸癥狀明顯緩解,體溫明顯降低,腹部腫塊明顯縮小或消失為優(yōu);患者腹痛、黃疸癥狀有一定緩解,體溫不增加,腹部腫塊體積在一定范圍內減小為良;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腹部腫塊體積無變化為差。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之和。
統(tǒng)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情況比較,見表1。
表1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癥狀緩解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見表2。
討論
膽總管囊性擴張癥又稱膽總管囊腫,是膽總管發(fā)育不良或其它病理原因所致的膽總管部分或全部的囊性擴大,多發(fā)生在嬰幼兒和10歲以下的兒童,且女性多見。膽總管本身發(fā)育不良,其原始膽總管上皮細胞增生的不協調,或膽管末端的部分梗阻,形成曲折、閉鎖或狹窄導致膽總管末端膽汁排泄障礙和胰液的返流,使膽總管內壓力增高,繼而使膽總管的薄弱處即可逐漸擴張而發(fā)生囊腫。
膽總管囊性擴張癥的臨床表現可因病期不同和有無合并癥而異,其典型表現為腹痛、黃疸與腹部腫塊,癥狀劇烈者常伴有發(fā)熱、寒戰(zhàn)、惡心和嘔吐。由于患者黃疸屬梗阻性,呈間歇性發(fā)作,故常伴有急性膽管炎的癥狀,體積較大的囊腫還可對鄰近臟器如胃、十二指腸等的壓迫和推移,從而引起相應的癥狀。臨床是對于膽總管囊性擴張癥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囊腫外引流術、內引流術、囊腫切除加膽管重建術等,鑒于諸多并發(fā)癥,現臨床上主要采用兩種術式。其中,Ⅱ型即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操作簡單,但因十二指腸內容物可返流至囊腔內,易致膽道感染。Ⅰ型手術即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方法,手術切除囊腫后,可避免膽液在囊腔內潴留,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繼發(fā)感染和癌變的發(fā)生,手術效果較好,優(yōu)勢顯著,且對于或因囊腫巨大而合并感染、囊腫與周圍組織黏連密切,囊腫切除術有較大困難和危險的患者,較簡單的囊腫空腸Roux-y型吻合即可有效控制繼發(fā)感染。我院研究數據提示,行Ⅰ型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的試驗組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患者腹痛、發(fā)熱、黃疸等癥狀緩解時間[(3.72±1.24)d、(3.34±1.13)d、(3.06±0.82)d]明顯優(yōu)于行Ⅱ型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5.83±2.08)d、(5.17±1.72)d、(4.95±1.36)d],且其手術后優(yōu)良率(90.0%)也較對照組明顯偏高(50.0%),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行Ⅰ型囊腫切除、肝總管空腸Roux-y型吻合術較行Ⅱ型囊腫十二指腸吻合術治療膽總管囊性擴張癥效果顯著,患者腹痛、黃疸、發(fā)熱等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減短,腹部腫塊體積明顯減小,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安全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