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松
摘要:元末動亂促使人口頻繁向高麗流動。一方面是高麗政府積極招引,另一方面是民眾主動遷移,大量人口遷移,使明初遼東等地戶口大減,土地荒蕪。這種局面引起明朝的恐慌,遂不斷移書相質(zhì),與高麗展開了持久的人口博弈。除一些流民自發(fā)返回故里外,更多流徙人口的命運則是明與高麗政權(quán)之間相互博弈的結(jié)果,在明政府的強勢干預下,大量流民重新返回。但也有很多人定居高麗,為朝鮮半島的經(jīng)濟開發(fā)、文化發(fā)展等做出了相應(yīng)的貢獻。
關(guān)鍵詞:元明之際;高麗;移民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6-0137-04
元末戰(zhàn)亂,各地民眾紛紛逃避而被迫流徙各地,甚至前往周邊國家或地區(qū)。如鄱陽(江西鄱陽)人程氏,“跨海理商舶”,“遂作流求客”。明朝統(tǒng)一,程氏勸其王歸明。朱元璋特勅賜程氏冠幘。①除流求外,其他鄰近國家和地區(qū)也有元朝人前往避亂。如安南,至正十年(1350)正月,元人丁龐德因國內(nèi)戰(zhàn)亂,“挈家駕海船來奔”。②至正二十年六月,安南北部邊將黃碩等人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國之余,收得三百余人。”③另外,還有一些逃往日本的,即日本史料所謂的“渡來人”,也開始驟然增長。④不過,從文獻記載來看,高麗可謂元末流寓人口最為集中的國家。關(guān)于高麗時期前往朝鮮半島的中國移民,學界已有較多關(guān)注。⑤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礎(chǔ)上,以元末明初為具體考察時段,進一步探討這一時期中國流民向高麗境內(nèi)的流動狀況及其后續(xù)動向。
一、元末遼陽行省的政局
元末明初流入朝鮮半島的人口當中,遼陽行省最多。這與地緣因素密切相關(guān),而直接原因則是元末紅巾軍起義對當?shù)氐臎_擊?!哆|東志》載:“元季兵寇殘破,居民散亡,遼陽州郡鞠為榛莾,生靈之所存者如在焚溺。至正十一年,妖賊淮安陳柘自登州渡海,陷金州,樞密同僉老婼以兵擊走之,復渡海還山東。十九年,賊將關(guān)先生、破頭潘、董太歲、沙劉兒引兵自開平、全寧,陷大寧懿州路并海、蓋、復、金四州及遼陽路,所過殺掠,逃竄殆盡。二十年,陷上京會寧府?!雹拗琳荒辏板\州盜賊蜂起,勢甚猖獗,朝議委黑廝討平之。黑廝率掾史李文郊鳩集義旅,遂執(zhí)賊帥岳家等并其黨二百人,賊遂潰”。⑦
面對亂局,一些民眾便選擇遼東作為避難之所。如保定人楊鵬南,“耕田讀書,凡二十年不離鄉(xiāng)里。自兵起,始絜妻子避亂遼東?!雹?/p>
不到十年,紅巾軍再次進入遼陽行省,至正十八年十二月“關(guān)先生、破頭潘等陷上都”⑨,次年正月,紅巾軍攻陷遼陽行省,先后以毛居敬、潘誠等人為行省平章。⑩遼陽行省除受戰(zhàn)亂的沖擊外,南部濱海地區(qū)還屢遭倭寇騷擾。如至正十八年,“倭人攻金、復州,殺紅軍據(jù)其州者”。二十三年“八月丁酉朔,倭人寇蓬州”,為守將劉暹擊敗。“自十八年以來,倭人連寇瀕??たh,至是海隅遂安?!痹?zhàn)亂的破壞和倭寇對濱海等地的連年騷擾,對地方經(jīng)濟、治安狀況帶來嚴重破壞,人民的正常生產(chǎn)生活秩序被打亂。在這種背景下,從元末開始,又掀起了一輪新的移民高麗的浪潮。
二、元明之際人口向高麗的遷徙
無論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殺伐,還是小規(guī)模的軍事沖突,往往伴隨著人口的自然流動與人為爭奪。元末明初向高麗境內(nèi)的人口流動浪潮,均與此相關(guān),具體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遼東兵亂,百姓相繼流亡高麗,如《高麗史》記載,恭愍王八年(至正十九年)十一月“甲辰,遼沈流民二千三百余戶來投,分處西北郡縣,官給資糧。先是,本國人亦有渡鴨綠江居者,以兵亂皆自還?!敝琳荒甓拢ы跬躅呍谝环萁虝兄赋?,“近因兵荒,民不聊生。又遼沈流民歸化者眾,并令攸司優(yōu)加賑恤?!?/p>
其二,除人口自然流動外,還伴隨有雙方政權(quán)對人口的爭奪。恭愍王在位期間,高麗與元(北元)在邊境時有沖突,不少人口因此進入高麗。如至正二十四年,高麗“屢襲遼沈,掠居民以邀官賞”。軍隊的襲擾,致使一些遼沈居民被掠至高麗。不過,這些小規(guī)模的、零散的軍事行動,所掠人口當不至太多。
元朝退據(jù)漠北后,高麗與北元在邊境仍時有沖突,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口流動。洪武三年(1370),高麗在與北元的兀剌山城之戰(zhàn)中大勝,并虜獲不少將領(lǐng)與大批民眾。當年正月,李成桂率師渡過鴨綠江,李原景(即吾魯帖木兒)率三百余戶投降?!案甙参开q據(jù)城不降”,遭到高麗軍隊包圍。次日,城降。于是,“諸山城望風皆降,得戶凡萬余。以所獲牛二千余頭、馬數(shù)百余匹,悉還其主,北人大悅,歸之如市。于是,東至皇城、北至東寧府、西至海、南至鴨綠江,為之一空?;食牵排婊实鄢且?。太祖以元樞密副使拜住及東寧府李原景、李伯顏、李長壽、李天佑、玄多士、金阿魯丁等三百余戶來獻。”
可見,動蕩不安的地方局勢與政權(quán)之間的持續(xù)沖突,推動了人口向高麗等地的流動。而高麗政權(quán)對元朝百姓的極力爭取與高麗將帥的邀功心理,更加劇了這場人口流動的規(guī)模。
三、明初與高麗的流民交涉
在中國古代,人口是經(jīng)濟實力的重要表現(xiàn)。元末明初遼東等地人口大量涌向高麗,勢必引起明朝關(guān)注。洪武九年與洪武十二年,明政府還曾與高麗展開人口交涉。通過中央與遼東地方政府的多次努力,終于得以刷還大量人口。
洪武九年(辛禑二年)三月,高麗“遣判事金龍如定遼衛(wèi)通好”,六月,金龍自“定遼衛(wèi)”赍高家奴書還。高家奴在信中便要求高麗歸還以前避亂民眾:“更有遼陽先前避兵之民,端冀列位相國早為發(fā)付前來,不惟民之思,即實報國家善政之一端也。果允所禱,先將己未起男婦備細手本將來與總兵官大人看,況東寧等處來歸之民遼陽如市,去使詳知?!薄凹何础彼茷椤凹汉ァ保ㄖ琳拍辏┲`。
洪武十二年(辛禑五年),明朝地方政府則直接派遣鎮(zhèn)撫任誠前往高麗“索被虜人及逃軍”?!昂槲淙晔辉?,高麗軍所虜遼陽官民男婦千余人及各衛(wèi)軍人逃往彼處者,悉發(fā)解送!”時遼東人傳言,高麗遣兵助北元,故托以遣誠來覘虛實。遼東都指揮司稱,洪武三年十一月,高麗軍虜遼陽官民千余人,并有“各衛(wèi)軍人逃往”高麗。但高麗懷疑遼東遣人前來的真實目的并非刷還人口,而是借此打探“高麗遣兵助北元”的傳言是否屬實,此事似不了了之。
兩次索還人口似乎都無果而終,這與兩國關(guān)系親疏相關(guān)。明朝剛剛建立,便積極遣使開展對高麗的外交。但雙方友好關(guān)系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明朝建立之初,高麗君臣一時還難以完全擺脫元朝的影響。洪武七年九月,高麗恭愍王被弒,親元的辛禑王即位,明朝對辛禑不予冊封,在朝貢問題上也變得苛刻,更使兩國關(guān)系蒙上了陰影。
洪武十二年三月,朱元璋提出修復雙方關(guān)系,條件之一是“將所拘遼東之民,無問數(shù)萬,悉送回還”。同月,“遼東移咨,督令發(fā)還同知李兀魯思帖木兒等三十三人,又令刷還黃城等處移來人民。”為使明朝“賜先臣之謚,降世爵之命,收歲貢之詔”,十月,高麗王太后、忠肅王王燾妃上表朱元璋,同意“遼東流移民戶,見行出榜招集”。在當時環(huán)境下,高麗積極提出“贈謚”、“襲位”等請求,希望得到明朝支持。為此,其在明朝提出的歸還遼東流移人口的問題上自然無法回避。但與之前一樣,似乎仍無實質(zhì)性成效。
情況發(fā)生轉(zhuǎn)機是在洪武十八年前后。當年七月,高麗“遣門下評理尹虎、密直副使趙胖上表獻馬,請襲爵,并請其故王王顓封謚,從其請”,兩國冰凍已久的政治關(guān)系終于有所緩和。在此前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明朝重新與高麗展開人口交涉,重點在至正十九年前往高麗避兵人戶,并且均取得一定效果。據(jù)《高麗史》載,就在洪武十八年六月,“遼東遣桑麟來推還元季流民李朶里不歹等四十七人?!彪m然此次四十七人并未完全推還,但可以看作兩國關(guān)系回暖的前奏。
而洪武十九年的人口交涉,則取得了更為明顯的效果。當年,朱元璋遣高家奴等人前往高麗市馬。次年回國時,索回元末遼東流民三百余口。對此,《明太祖實錄》載,“初,己亥之歲,遼陽、沈陽兵起,民因避亂,轉(zhuǎn)徙高麗,久未得還。及高家奴、徐質(zhì)等往市馬,而故元降將咬住等以為言,上乃令高家奴等就索之。至是,高麗因送所市馬,遂以遼沈流民奈(李)朶里不歹等戶四十五、口三百五十八來歸?!泵鞒瘜iT派人索要“己亥之歲”流寓人口,可見此次人口遷徙規(guī)模之大。
此事在朝鮮文獻中也有反映,唯所述更詳。洪武二十年(辛禑十三年),高麗遣知密直事偰長壽如京師獻陳情表,表文指出:
洪武十八年六月間,有遼東都指揮使司據(jù)草河千戶焦得原告,移文取發(fā)李朶里不歹等四十七名,將金原貴、銀得顯等連家小發(fā)回去訖。洪武十九年十二月日,準左軍都督府咨:“據(jù)前沈陽路達魯花赤咬住等告,己亥年間,本路軍民四萬余戶前去高麗避兵,除金原貴等家小取回外,有李朶里不歹等未曾復業(yè),奏奉圣旨節(jié)該,教指揮僉事高家奴、徐質(zhì)取去。欽此!”切詳,前元當己亥、辛丑之歲,賊兵入遼東、沈陽之間,俘掠一空,分離四散,或有一二之來寓,安能四萬之得多?見有李朶里不歹等前來寄居,除將本人等連家小三百五十八名欽依發(fā)遣外,惟土人之還歸,實舊業(yè)之是復。臣會驗到圣朝戶律內(nèi)一款節(jié)該:“凡民戶逃往鄰境州縣躲避差役者,其在洪武七年十月以前流移他郡,曾經(jīng)附籍當差者,勿論。欽此?!庇謺胶槲涫四昃旁率諝J奉詔書為臣襲爵事節(jié)該:“一視同仁,不分化外。欽此。”幸夤緣得沾聲教,雖流徙亦在范圍,況彼所陳,過于其實。伏望明垂日月,度擴乾坤,察迫切之情,降寬大之澤,遂令遠俗,得安其生。
從中可以看到,此次索還人戶實與洪武十八年的人口交涉有著直接關(guān)聯(lián)。洪武十八年,遼東都指揮使司曾“移文取發(fā)李朶里不歹等四十七名”,但此次四十七人并未完全刷還,僅得“金原貴、銀得顯等連家小”。次年,因前元沈陽路達魯花赤咬住等人稱,“己亥年間,本路軍民四萬余戶前去高麗避兵,除金原貴等家小取回外,有李朶里不歹等未曾復業(yè)”,明朝再次派人前往推刷,此次方將李朶里不歹等人“連家小三百五十八名”發(fā)還明朝。
實際上,明朝不僅索要遼東等地原住居民,甚至曾居當?shù)氐母啕惲髅褚膊荒苄颐?。李穡《遼東衛(wèi)使者還歸》組詩云:“掛榜通衢錄姓名,流離瑣尾可傷情。遼東未必無羊祜,桑塢煙沈麥壟青。”“豪杰由來重爵名,小人懷土亦常情。真如欲雨方耕者,所愿還乖刈欲晴?!毖蜢?,西晉政治家。《晉書》本傳記載,晉武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任期間,羊祜將襄陽“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余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寓居高麗的遼東等處流民在當?shù)毓俑闹С窒拢a(chǎn)生活逐漸豐足。而當他們剛剛在高麗立足,卻又面臨明朝的索還,其遭遇自然令人感傷。而更令人同情的是,遼東衛(wèi)遣人于高麗“掛榜”登錄流民姓名,當中大概亦有不少因遼東動亂返鄉(xiāng)的高麗人,他們本已在高麗安居,卻不得不重返遼東。
四、明初流民的其他動向
明朝初年,中央及遼東地方政府通過外交方式索還了大量流移人口,但絕非全部。那么,未被索還的人口,其命運如何?通過文獻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這批人口當中,一部分通過非官方形式,自發(fā)返回故里等地;此外,還有很多民眾從此定居高麗,融入當?shù)厣睢?/p>
其一,自發(fā)返還。一些因元季動蕩前往高麗之人,卻時刻不忘故國家園。于是,大亂底定,便陸續(xù)返回故里。洪武九年(辛禑二年)六月,高麗判事金龍自定遼衛(wèi)攜高家奴書信還國。高家奴信中所說“東寧等處來歸之民遼陽如市”,說明此前自發(fā)返回遼陽者為數(shù)不少。在這些人口當中,留下名姓者則有偰斯等人。元末紅巾軍進犯遼東,偰斯(字公文)一度避地高麗,“士大夫與之游者敬愛之”。明初,曾代表明朝出使高麗。另如鄞人張景仁,“避元末之亂,泛海至高麗。洪武初,始返鄉(xiāng)里”。
《明太祖實錄》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則非常鮮活的事例。洪武十五年四月,“故元臣名祖自定遼來歸,上問遼東風俗”,名祖講述:“往年石城有高希鳳者,本光州固始縣人,戊戌秋,在遼東老鴉寨為亂兵所掠,力抗不伏,亂兵斷其右腕而死,其妻劉氏被虜,行十余里,罵不絕口,亦為所殺。希鳳仲弟藥師奴亦死于亂,妻李氏攜其子文殊、孤侄僧保往高麗避難,至中途,度不能兩全,以其子差長棄之,獨攜侄以行。及圣朝混一區(qū)宇,居民復業(yè),李氏訪得其子,同歸守夫墓。希鳳季弟伯顏不花為納哈出所殺,其妻郭氏,高麗人,居渾灘自縊死于馬櫪。希鳳從子高塔失丁亦為父仇誣陷而死,其妻金氏與姑邢氏縊死于魚塢所居之室。一門五婦皆盡節(jié)義?!泵嫠允恰霸谶|陽城東四十里”,老鴉寨在老鴉山,山“去遼陽城三百余里”,至正十八年秋,高希鳳等人在老鴉寨遭亂兵威脅。希鳳仲弟藥師奴死于戰(zhàn)亂,妻李氏攜侄僧保前往高麗避難,及明朝“混一區(qū)宇,居民復業(yè),李氏訪得其子同歸守夫墓”。這正是當時眾多前往高麗躲避戰(zhàn)亂民眾的一個鮮明個案。
其二,定居高麗。相比而言,因各種因素返回遼東及故鄉(xiāng)等地者畢竟有限,相當一部分人口則定居高麗,在此繁衍生息,成為永久性的居民。以明朝針對至正十九年流寓人口與高麗的交涉為例。《高麗史》記載,故元沈陽路達魯花赤咬住等人稱,“己亥年間,本路軍民四萬余戶前去高麗避兵”。僅沈陽路一地便達四萬余戶,或有夸大之處。同書另一處記載則稱,至正十九年十一月“甲辰,遼沈流民二千三百余戶來投”,“先是,本國人亦有渡鴨綠江居者,以兵亂皆自還?!睋?jù)此,該年遼沈流民總數(shù)當為數(shù)千戶。其中的大部,高麗認為原來均為其本國人戶。洪武二十年,高麗遣使前往明朝陳情,表文指出,“見有李朶里不歹等前來寄居,除將本人等連家小三百五十八名欽依發(fā)遣外,惟土人之還歸,實舊業(yè)之是復?!奔词钦f,除李朶里不歹等人外,其余均為“土人”,他們因元季動亂而返歸故國,不當刷還。這次陳情似乎起了作用,最終,就在當年,高麗“以遼沈流民奈(李)朶里不歹等戶四十五、口三百五十八來歸”。但是,即便將因其他因素返回人口考慮在內(nèi),與數(shù)千戶流民相比,返還遼東等地人口的規(guī)模并不甚大。
元末戰(zhàn)亂使得高麗成為一些失意士人的理想之地。流寓高麗的儒學士大夫重拾學術(shù)理想,研習詩文學術(shù),延攬生徒,傳授學業(yè),元人林杰便是一個典型。江南士人林杰(字椽)于元末移居高麗,與高麗士人李穡曾有往來。據(jù)李穡詩歌,林杰在高麗便從事授徒事業(yè),詩云:“囂囂莊岳辟鳣堂,善誘青衿納義方。策世只應(yīng)深得體,鑄人能使斐成章。敏公經(jīng)學無余蘊,和靖詩名獨擅場。知有君家潛德在,他年誰為發(fā)幽光?”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文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意義。
相比而言,定居高麗的儒學士大夫為數(shù)不多,儒學教育活動在這些移民當中并非主流。李穡《賣粉者》詩中云:“紙裹分開雪一堆,傍門云自定遼來?!庇涊d了一位在高麗穿街走巷“賣粉”之人??梢钥隙ǎ喽ň赢?shù)氐娜丝趧t像這位“賣粉”之人一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其他產(chǎn)業(yè)。
注釋
①錢仲益:《錦樹集》七《送程長史》,錢公善編《三華集》卷一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程氏名程復,《明太宗實錄》卷一一五“永樂九年四月癸巳”條、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一八“中國夷官互居”條等均載其事,可與此互相補正。②③陳荊和編?!洞笤绞酚浫珪ㄉ希芬蝗侗炯o》卷七《陳紀》,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刊行委員會,1984年,第424、431頁。④榎本涉:《東アジア海域と日中交流》第三部《元明交替と人的交流》,吉川弘文館,2007年。⑤學界對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中國移民研究成果較多,其中與元代移民直接相關(guān)的主要有牟元珪《高麗時期的中國“投化人”》;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韓國研究論叢》第三輯;樸玉杰《高麗時代的歸化人研究》,成均館大學校博士論文(漢城,1987年);樸玉杰《關(guān)于高麗時代歸化漢人研究》,《首善論集》第7輯。⑥⑦畢恭:嘉靖《遼東志》卷八《雜志·三遼長編·元·文宗》、卷五《官師志·元·黑廝》、卷一《地理志·古跡》,天津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⑧李繼本:《一山文集》卷八《代與左司郎中王獻道書》,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鈔本。⑨《元史》卷一三九《紐的該傳》、卷四六《順帝紀九》,中華書局,1976年。⑩邱樹森:《元末紅巾軍的政權(quán)建設(shè)》,《元史論叢》第一輯,中華書局,1982年?!陡啕愂贰?,卷三九《恭愍王世家二》、卷一二六《奸臣傳二·李仁任》、卷一三三《辛禑傳一》、卷一三四《辛禑傳二》、卷一三四《辛禑傳二》、卷一三四《辛禑傳二》、卷一三五《辛禑傳三》、卷一三六《辛禑傳四》,齊魯書社,1997年。《朝鮮太祖實錄》卷一《總序》?!睹魈鎸嶄洝肪硪黄咚模昂槲涫四昶咴鹿锖ァ睏l、卷一八一,“洪武二十年三月癸酉”條、卷一四四,“洪武十五年四月丙午”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83年。李穡:《牧隱詩稿》,卷一四《遼東衛(wèi)使者還歸》、卷五《雪后寄林椽(名杰,江南人)》、卷五《次林椽所贈詩韻三首》(其二)、卷一四《賣粉者》、《牧隱文稿》卷九《送偰符寶使還詩序》,《韓國文集叢刊》本?!稌x書》卷三四《羊祜傳》,中華書局,1974年。黃宗羲:《南雷文約》卷一《兵部左侍郎蒼水張公墓志銘(丁巳)》,《叢書集成三編》第53冊,第341頁。
責任編輯:王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