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鈴薯無公害生產技術規(guī)程

        2014-08-11 19:42:36何星周陳釗銘
        熱帶農業(yè)工程 2014年2期
        關鍵詞:無公害技術規(guī)程馬鈴薯

        何星周 陳釗銘

        摘 要 介紹了茂名市開展馬鈴薯品種引進試驗和栽培技術管理的探索,根據(jù)馬鈴薯無公害生產全過程相關的國家和行業(yè)標準,制定了馬鈴薯無公害生產技術規(guī)程。

        關鍵詞 馬鈴薯;無公害;技術規(guī)程

        中圖分類號 S532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the introduction of potato varieties in Maom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o explore and test management, production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creating a record 52 500 kg/hm2 yield,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pollution-free potato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s related to the whole process, to develop into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lso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o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potato ; pollution-free ; technical regulations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洋芋、土豆,屬茄科茄屬。馬鈴薯性喜冷涼,不耐高溫。溫度、光照強度和日照長度的相互作用對馬鈴薯影響很大。高溫、長日照對馬鈴薯地上部分生長發(fā)育有利,而低溫、短日照和強光照則有利塊莖的形成和膨大。以晝夜平均溫度在17 ℃-21 ℃對生長最為有利,塊莖形成的最適溫度為20 ℃,其增長最適溫度為15 ℃-18 ℃,20 ℃時增長速度減緩,25 ℃生長趨于停止,30 ℃則完全停止生長。

        茂名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夏長冬短。據(jù)茂名市氣象臺1972-2006年觀測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年平均溫度23.4 ℃,月平均溫度最高為7月(28.6 ℃),最低1月(16.2 ℃);基本無霜;年平均日照1 818.3 h,日照率47 %;年降雨量1 769.5 mm。茂名市馬鈴薯生產區(qū)域為“早稻-晚稻-秋(冬)馬鈴薯”耕作制,晚稻中熟品種最早于10月下旬收獲,其平均溫度為24.0 ℃,11月上、中旬平均溫度為23.1 ℃-21.5 ℃,11月下旬平均溫度已降到19.9 ℃以下,至3月中旬才回升到20.6 ℃以上,3月下旬為21.3 ℃。根據(jù)馬鈴薯生長對溫度的要求特性分析,適于幼苗生長和塊莖形成的時間嚴重不足(分別為10 d和20 d),莖葉基礎較差和結薯數(shù)不足是制約塊莖產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茂名地區(qū)馬鈴薯生產應力爭早播和選用早熟品種。

        隨著馬鈴薯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茂名市馬鈴薯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而其病蟲害日益加重,而提高馬鈴薯塊莖單產水平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筆者開展品種引進試驗和栽培管理技術探索,總結出一套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并根據(jù)馬鈴薯無公害生產全過程的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制定了馬鈴薯無公害生產技術規(guī)程。

        1 產地環(huán)境選擇

        產地環(huán)境條件應符合NY 5010(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huán)境條件)的規(guī)定。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壤結構疏松、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或壤土;因馬鈴薯連作障礙明顯,要求前作為水稻或其他非茄科作物。

        2 生產技術

        2.1 播種前準備

        2.1.1 品種與種薯

        選用早熟、抗病、優(yōu)質、豐產、抗逆性強、適應當?shù)卦耘鄺l件和商品性好的鮮食品種。

        據(jù)茂名市多年實踐,應選用“粵引85-38”(別名:費烏瑞它、荷蘭15、津引8號、魯引1號)和“中薯3號”,不能引種中熟、中晚熟和晚熟品種。并選用脫毒種薯,種薯質量應符合GB 18133(馬鈴薯脫毒種薯)的要求,單薯重150 g以上,老熟(切開目測水分少),薯形正常(長橢圓形),無龜裂、無病斑、無芽眼增多和芽眉凸起現(xiàn)象,切開塊莖切面無褐色網狀壞死。

        2.1.2 種薯貯存

        種薯運回后,先清潔貯存場地,地面撒施一層新鮮石灰粉,再敷上經消毒的軟質包裝材料(如化纖袋、防曬網等),輕卸輕放。貯存期間要避免陽光直射、雨淋。

        2.1.3 種薯切塊和消毒

        種薯貯存7-10 d,頂部(芽眼密集一端)芽眼萌動即可切塊。為使播后出苗整齊,應將頂部與臍部分開切塊和播種,即將種薯從中部橫切為2段,頂部一段先切塊和播種,待臍部一段芽眼萌動再來1次切塊、播種。切塊過程中淘汰病、爛薯和纖弱芽薯。切塊大小以30-50 g為宜。每個切塊帶1-2個芽眼。切刀每使用10 min后或在切到疑似病薯時,用5 %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l-2 min或擦洗消毒。切塊后立即用68 %精甲·錳鋅(金雷)可濕性粉劑600倍+72 %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3 000倍浸泡15 min后撈起攤晾,使薯塊表面水分揮發(fā)掉、傷口愈合即可播種。經切塊和消毒的種薯若因降雨等特殊情況影響未能及時播種,切勿堆積過厚,以防腐爛。

        2.1.4 整地

        墑情適當時深耕整地,要求耕作深度25-30 cm,土塊細碎,然后以120 cm包溝作畦,起成畦面寬75-80 cm、畦高30-35 cm、溝寬40 cm的種植畦。

        2.1.5 施基肥

        按照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要求,氮肥總用量的70 %以上和大部分磷、鉀肥料作基肥施用。農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提倡多施農家肥。根據(jù)土壤肥力,確定相應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中等肥力田,起好畦后在畦中央開溝,然后每667 m2施入腐熟干豬糞200 kg、花生麩(新鮮打粉)50 kg、16 %過磷酸鈣25 kg、三元高鉀復合肥(如N 16-P2O5 5-K2O 24)50 kg作“包心肥”,施肥后覆土平整畦面。

        2.2 播種

        2.2.1 時間

        晚稻選用早熟品種,力爭于10中旬-下旬播種馬鈴薯,此期間播種越早產量越高。

        2.2.2 深度

        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淺播,播種深度約5 cm;較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種深度約10 cm。

        2.2.3 密度

        “粵引85-38”等早熟品種每667 m2種植4 500-5 500株,播種規(guī)格為株距20-25 cm,每畦種2行。

        2.2.4 方法

        茂名市秋冬季仍有降雨,為保證出苗率,應采用人工開穴,種薯豎直擺放,即一人先用鋤頭開穴,一人跟隨播種,播種人一手拿薯塊使其豎直,一手覆土。播種完畢用干稻草將畦面覆蓋嚴密,清通畦溝、田邊溝。

        2.3 田間管理

        2.3.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一般進行2次:出苗70 %時拔除畦面雜草,鋤去畦邊及畦溝雜草;封行前結合培土進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除草宜淺不宜深,尤其是第2次中耕除草,越淺越好,深鋤必然傷根、傷薯、罹病和減產。

        2.3.2 追肥

        施肥原則:視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寧少毋多。

        追肥方法:根際淋施和葉面噴施。

        (1)出苗70 %時,每667 m2用尿素5 kg、17-17-17復合肥10 kg、水3.3 t配成濃度為0.45 %的稀釋液肥,每株淋施稀釋液肥0.5 kg。

        (2)第1次施肥后10-15 d,每667 m2用16-5-24復合肥15 kg、水3.3 t配成濃度為0.45 %的稀釋液肥,每株淋施稀釋液肥0.5 kg。

        (3)第2次施肥后10-15 d施第3次肥,方法同第2次。

        注意事項:①肥料要完全溶解后淋施。稀釋液肥配制方法:施肥前3 d按化肥50 kg水30 kg比例裝入大桶,每天攪拌數(shù)次,使化肥完全溶解為濃縮液,施肥時舀1茶杯(0.125 kg)濃縮液兌1糞桶水(17.5 kg)即成0.45 %的稀釋液肥;②遇天旱要先灌水,待畦溝水干后淋施液肥;③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薯塊,第2次施肥時應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1糞桶稀釋液肥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7.5 mL)共淋。④最后2次施藥時(時間見3.6.2)各加入濃度為0.3 %磷酸二氫鉀作葉面肥。

        2.3.3 培土

        第1次追肥(時間見2.3.2)后立即高培土,用鋤松、打碎的畦溝土把稻草覆蓋嚴密;封壟前再培土1次,防止薯塊露出土面產生綠色斑塊(俗稱“青頭”)。注意:操作過程勿傷及馬鈴薯莖葉及薯塊。

        2.3.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和排水的原則:遇旱灌水,遇雨排水;嚴格控制灌水量,以免罹病和爛薯。天氣正常情況下,播種后10 d灌第1次水,高培土工作完成后及時灌第2次水,灌水量為畦高的1/2;結薯后保持畦溝和表土濕潤,結成小薯、腳葉開始發(fā)黃時灌1次關鍵水,過10-15 d再灌水1次,灌水量為畦高的1/3;收獲前15 d停止灌水。

        3 病蟲害防治

        3.1 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3.2 主要病蟲害

        主要病害為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腫病、黑脛病、環(huán)腐病和瘡痂病等。主要蟲害為地老虎、蚜蟲、薊馬、粉虱、金針蟲和蠐螬等。

        3.3 農業(yè)防治

        針對主要病蟲控制對象,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優(yōu)良品種,使用不帶病毒、病菌、蟲卵的健康種薯;合理布局和輪作,生產地實行周年2茬水稻1茬馬鈴薯輪作,不連作茄科作物;通過測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起壟種植,加強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潔田園等田間管理,降低病蟲源數(shù)量,促進馬鈴薯植株健康生長,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建立病蟲害預警系統(tǒng),以防為主,及時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并清除、遠離深埋,盡量減少農藥的施用。

        3.4 生物防治

        釋放天敵,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蟲等。保護天敵,創(chuàng)造有利于天敵生存的環(huán)境,選擇對天敵殺傷力低的農藥:如用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鱗翅目幼蟲;用0.3 %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潛葉蠅、薊馬;用0.38 %苦參堿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蟲以及金針蟲、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用72 %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脛病、軟腐病等多種細菌病害。

        3.5 物理防治

        采用殺蟲燈以及黃板(柱)、性誘劑誘殺害蟲。

        3.6 藥劑防治

        重在預防,防治結合;農藥施用嚴格執(zhí)行GB 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的規(guī)定,禁止施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使用農藥名單見表1),嚴格執(zhí)行施藥安全間隔期,輪換使用適用藥劑提高防治效果。

        3.6.1 土壤處理

        種植前每667 m2施用茶粕粉75 kg、50 %福美雙·50 %惡霉靈(地菌蟲黑客)可濕性粉劑2 kg后耕整地,預防地下害蟲和病害。

        3.6.2 生長期施藥

        ①出苗70 %時,用20 %吡蟲啉乳油4 500倍+1.8 %阿維菌素乳油4 000倍噴霧。

        ②在第1施藥后10 d,用80 %代森錳鋅(大生)可濕性粉劑250倍+25 %噻蟲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劑2 5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噴霧。

        ③在第2施藥后10 d,用20 %吡蟲啉乳油4 500倍+53 %精甲·錳鋅4 500倍噴霧。

        ④在第3施藥后10 d,用72 %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25 %噻蟲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劑2 5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噴霧。

        ⑤在第4施藥后10 d,用25 %吡蚜酮懸浮劑2 000倍+25 %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噴霧。

        ⑥在第5施藥后10 d,用1.8 %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4 0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25 %嘧菌酯浮劑1 500倍噴霧。

        ⑦在第6施藥后10 d,用68.75 %氟吡菌胺·霜霉(銀發(fā)利)懸浮劑600倍+33.5 %喹啉銅懸浮劑750倍+4.5 %高效氯氰菊酯(綠福)1 500倍噴霧。

        4 采收

        根據(jù)生長情況與市場需求,選擇土壤水分含量較少、晴天早晚時段及時采收。薯塊挖出后,除去其表面的泥土,然后分級(分級標準見表2)包裝,一級品和二級品薯塊用珍珠棉網套逐個套裝,并及時裝運,避免暴曬、雨淋、霜凍和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而變綠。產品質量應符合NY 5221(無公害食品 薯芋類蔬菜)的要求。

        5 生產檔案

        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對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采收各環(huán)節(jié)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產品收獲日期和銷售去向等進行詳細記錄。

        2.2 播種

        2.2.1 時間

        晚稻選用早熟品種,力爭于10中旬-下旬播種馬鈴薯,此期間播種越早產量越高。

        2.2.2 深度

        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淺播,播種深度約5 cm;較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種深度約10 cm。

        2.2.3 密度

        “粵引85-38”等早熟品種每667 m2種植4 500-5 500株,播種規(guī)格為株距20-25 cm,每畦種2行。

        2.2.4 方法

        茂名市秋冬季仍有降雨,為保證出苗率,應采用人工開穴,種薯豎直擺放,即一人先用鋤頭開穴,一人跟隨播種,播種人一手拿薯塊使其豎直,一手覆土。播種完畢用干稻草將畦面覆蓋嚴密,清通畦溝、田邊溝。

        2.3 田間管理

        2.3.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一般進行2次:出苗70 %時拔除畦面雜草,鋤去畦邊及畦溝雜草;封行前結合培土進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除草宜淺不宜深,尤其是第2次中耕除草,越淺越好,深鋤必然傷根、傷薯、罹病和減產。

        2.3.2 追肥

        施肥原則:視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寧少毋多。

        追肥方法:根際淋施和葉面噴施。

        (1)出苗70 %時,每667 m2用尿素5 kg、17-17-17復合肥10 kg、水3.3 t配成濃度為0.45 %的稀釋液肥,每株淋施稀釋液肥0.5 kg。

        (2)第1次施肥后10-15 d,每667 m2用16-5-24復合肥15 kg、水3.3 t配成濃度為0.45 %的稀釋液肥,每株淋施稀釋液肥0.5 kg。

        (3)第2次施肥后10-15 d施第3次肥,方法同第2次。

        注意事項:①肥料要完全溶解后淋施。稀釋液肥配制方法:施肥前3 d按化肥50 kg水30 kg比例裝入大桶,每天攪拌數(shù)次,使化肥完全溶解為濃縮液,施肥時舀1茶杯(0.125 kg)濃縮液兌1糞桶水(17.5 kg)即成0.45 %的稀釋液肥;②遇天旱要先灌水,待畦溝水干后淋施液肥;③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薯塊,第2次施肥時應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1糞桶稀釋液肥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7.5 mL)共淋。④最后2次施藥時(時間見3.6.2)各加入濃度為0.3 %磷酸二氫鉀作葉面肥。

        2.3.3 培土

        第1次追肥(時間見2.3.2)后立即高培土,用鋤松、打碎的畦溝土把稻草覆蓋嚴密;封壟前再培土1次,防止薯塊露出土面產生綠色斑塊(俗稱“青頭”)。注意:操作過程勿傷及馬鈴薯莖葉及薯塊。

        2.3.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和排水的原則:遇旱灌水,遇雨排水;嚴格控制灌水量,以免罹病和爛薯。天氣正常情況下,播種后10 d灌第1次水,高培土工作完成后及時灌第2次水,灌水量為畦高的1/2;結薯后保持畦溝和表土濕潤,結成小薯、腳葉開始發(fā)黃時灌1次關鍵水,過10-15 d再灌水1次,灌水量為畦高的1/3;收獲前15 d停止灌水。

        3 病蟲害防治

        3.1 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3.2 主要病蟲害

        主要病害為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腫病、黑脛病、環(huán)腐病和瘡痂病等。主要蟲害為地老虎、蚜蟲、薊馬、粉虱、金針蟲和蠐螬等。

        3.3 農業(yè)防治

        針對主要病蟲控制對象,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優(yōu)良品種,使用不帶病毒、病菌、蟲卵的健康種薯;合理布局和輪作,生產地實行周年2茬水稻1茬馬鈴薯輪作,不連作茄科作物;通過測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起壟種植,加強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潔田園等田間管理,降低病蟲源數(shù)量,促進馬鈴薯植株健康生長,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建立病蟲害預警系統(tǒng),以防為主,及時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并清除、遠離深埋,盡量減少農藥的施用。

        3.4 生物防治

        釋放天敵,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蟲等。保護天敵,創(chuàng)造有利于天敵生存的環(huán)境,選擇對天敵殺傷力低的農藥:如用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鱗翅目幼蟲;用0.3 %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潛葉蠅、薊馬;用0.38 %苦參堿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蟲以及金針蟲、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用72 %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脛病、軟腐病等多種細菌病害。

        3.5 物理防治

        采用殺蟲燈以及黃板(柱)、性誘劑誘殺害蟲。

        3.6 藥劑防治

        重在預防,防治結合;農藥施用嚴格執(zhí)行GB 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的規(guī)定,禁止施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使用農藥名單見表1),嚴格執(zhí)行施藥安全間隔期,輪換使用適用藥劑提高防治效果。

        3.6.1 土壤處理

        種植前每667 m2施用茶粕粉75 kg、50 %福美雙·50 %惡霉靈(地菌蟲黑客)可濕性粉劑2 kg后耕整地,預防地下害蟲和病害。

        3.6.2 生長期施藥

        ①出苗70 %時,用20 %吡蟲啉乳油4 500倍+1.8 %阿維菌素乳油4 000倍噴霧。

        ②在第1施藥后10 d,用80 %代森錳鋅(大生)可濕性粉劑250倍+25 %噻蟲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劑2 5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噴霧。

        ③在第2施藥后10 d,用20 %吡蟲啉乳油4 500倍+53 %精甲·錳鋅4 500倍噴霧。

        ④在第3施藥后10 d,用72 %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25 %噻蟲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劑2 5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噴霧。

        ⑤在第4施藥后10 d,用25 %吡蚜酮懸浮劑2 000倍+25 %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噴霧。

        ⑥在第5施藥后10 d,用1.8 %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4 0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25 %嘧菌酯浮劑1 500倍噴霧。

        ⑦在第6施藥后10 d,用68.75 %氟吡菌胺·霜霉(銀發(fā)利)懸浮劑600倍+33.5 %喹啉銅懸浮劑750倍+4.5 %高效氯氰菊酯(綠福)1 500倍噴霧。

        4 采收

        根據(jù)生長情況與市場需求,選擇土壤水分含量較少、晴天早晚時段及時采收。薯塊挖出后,除去其表面的泥土,然后分級(分級標準見表2)包裝,一級品和二級品薯塊用珍珠棉網套逐個套裝,并及時裝運,避免暴曬、雨淋、霜凍和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而變綠。產品質量應符合NY 5221(無公害食品 薯芋類蔬菜)的要求。

        5 生產檔案

        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對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采收各環(huán)節(jié)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產品收獲日期和銷售去向等進行詳細記錄。

        2.2 播種

        2.2.1 時間

        晚稻選用早熟品種,力爭于10中旬-下旬播種馬鈴薯,此期間播種越早產量越高。

        2.2.2 深度

        含水量高的土壤宜淺播,播種深度約5 cm;較干燥的土壤宜深播,播種深度約10 cm。

        2.2.3 密度

        “粵引85-38”等早熟品種每667 m2種植4 500-5 500株,播種規(guī)格為株距20-25 cm,每畦種2行。

        2.2.4 方法

        茂名市秋冬季仍有降雨,為保證出苗率,應采用人工開穴,種薯豎直擺放,即一人先用鋤頭開穴,一人跟隨播種,播種人一手拿薯塊使其豎直,一手覆土。播種完畢用干稻草將畦面覆蓋嚴密,清通畦溝、田邊溝。

        2.3 田間管理

        2.3.1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一般進行2次:出苗70 %時拔除畦面雜草,鋤去畦邊及畦溝雜草;封行前結合培土進行最后1次中耕除草。注意:中耕除草宜淺不宜深,尤其是第2次中耕除草,越淺越好,深鋤必然傷根、傷薯、罹病和減產。

        2.3.2 追肥

        施肥原則:視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寧少毋多。

        追肥方法:根際淋施和葉面噴施。

        (1)出苗70 %時,每667 m2用尿素5 kg、17-17-17復合肥10 kg、水3.3 t配成濃度為0.45 %的稀釋液肥,每株淋施稀釋液肥0.5 kg。

        (2)第1次施肥后10-15 d,每667 m2用16-5-24復合肥15 kg、水3.3 t配成濃度為0.45 %的稀釋液肥,每株淋施稀釋液肥0.5 kg。

        (3)第2次施肥后10-15 d施第3次肥,方法同第2次。

        注意事項:①肥料要完全溶解后淋施。稀釋液肥配制方法:施肥前3 d按化肥50 kg水30 kg比例裝入大桶,每天攪拌數(shù)次,使化肥完全溶解為濃縮液,施肥時舀1茶杯(0.125 kg)濃縮液兌1糞桶水(17.5 kg)即成0.45 %的稀釋液肥;②遇天旱要先灌水,待畦溝水干后淋施液肥;③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薯塊,第2次施肥時應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 000倍(1糞桶稀釋液肥加入50 %辛硫磷乳油17.5 mL)共淋。④最后2次施藥時(時間見3.6.2)各加入濃度為0.3 %磷酸二氫鉀作葉面肥。

        2.3.3 培土

        第1次追肥(時間見2.3.2)后立即高培土,用鋤松、打碎的畦溝土把稻草覆蓋嚴密;封壟前再培土1次,防止薯塊露出土面產生綠色斑塊(俗稱“青頭”)。注意:操作過程勿傷及馬鈴薯莖葉及薯塊。

        2.3.4 灌溉和排水

        灌溉和排水的原則:遇旱灌水,遇雨排水;嚴格控制灌水量,以免罹病和爛薯。天氣正常情況下,播種后10 d灌第1次水,高培土工作完成后及時灌第2次水,灌水量為畦高的1/2;結薯后保持畦溝和表土濕潤,結成小薯、腳葉開始發(fā)黃時灌1次關鍵水,過10-15 d再灌水1次,灌水量為畦高的1/3;收獲前15 d停止灌水。

        3 病蟲害防治

        3.1 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3.2 主要病蟲害

        主要病害為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癌腫病、黑脛病、環(huán)腐病和瘡痂病等。主要蟲害為地老虎、蚜蟲、薊馬、粉虱、金針蟲和蠐螬等。

        3.3 農業(yè)防治

        針對主要病蟲控制對象,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優(yōu)良品種,使用不帶病毒、病菌、蟲卵的健康種薯;合理布局和輪作,生產地實行周年2茬水稻1茬馬鈴薯輪作,不連作茄科作物;通過測土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量施用化肥,合理密植,起壟種植,加強中耕除草、高培土、清潔田園等田間管理,降低病蟲源數(shù)量,促進馬鈴薯植株健康生長,抑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建立病蟲害預警系統(tǒng),以防為主,及時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并清除、遠離深埋,盡量減少農藥的施用。

        3.4 生物防治

        釋放天敵,如捕食螨、寄生蜂、七星瓢蟲等。保護天敵,創(chuàng)造有利于天敵生存的環(huán)境,選擇對天敵殺傷力低的農藥:如用16 000 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鱗翅目幼蟲;用0.3 %印楝乳油800倍液防治潛葉蠅、薊馬;用0.38 %苦參堿乳油300-500倍液防治蚜蟲以及金針蟲、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用72 %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或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防治青枯病、黑脛病、軟腐病等多種細菌病害。

        3.5 物理防治

        采用殺蟲燈以及黃板(柱)、性誘劑誘殺害蟲。

        3.6 藥劑防治

        重在預防,防治結合;農藥施用嚴格執(zhí)行GB 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的規(guī)定,禁止施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使用農藥名單見表1),嚴格執(zhí)行施藥安全間隔期,輪換使用適用藥劑提高防治效果。

        3.6.1 土壤處理

        種植前每667 m2施用茶粕粉75 kg、50 %福美雙·50 %惡霉靈(地菌蟲黑客)可濕性粉劑2 kg后耕整地,預防地下害蟲和病害。

        3.6.2 生長期施藥

        ①出苗70 %時,用20 %吡蟲啉乳油4 500倍+1.8 %阿維菌素乳油4 000倍噴霧。

        ②在第1施藥后10 d,用80 %代森錳鋅(大生)可濕性粉劑250倍+25 %噻蟲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劑2 5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噴霧。

        ③在第2施藥后10 d,用20 %吡蟲啉乳油4 500倍+53 %精甲·錳鋅4 500倍噴霧。

        ④在第3施藥后10 d,用72 %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25 %噻蟲嗪(阿克泰)可分散粒劑2 5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噴霧。

        ⑤在第4施藥后10 d,用25 %吡蚜酮懸浮劑2 000倍+25 %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噴霧。

        ⑥在第5施藥后10 d,用1.8 %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4 000倍+72 %農用鏈霉素3 000倍+25 %嘧菌酯浮劑1 500倍噴霧。

        ⑦在第6施藥后10 d,用68.75 %氟吡菌胺·霜霉(銀發(fā)利)懸浮劑600倍+33.5 %喹啉銅懸浮劑750倍+4.5 %高效氯氰菊酯(綠福)1 500倍噴霧。

        4 采收

        根據(jù)生長情況與市場需求,選擇土壤水分含量較少、晴天早晚時段及時采收。薯塊挖出后,除去其表面的泥土,然后分級(分級標準見表2)包裝,一級品和二級品薯塊用珍珠棉網套逐個套裝,并及時裝運,避免暴曬、雨淋、霜凍和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而變綠。產品質量應符合NY 5221(無公害食品 薯芋類蔬菜)的要求。

        5 生產檔案

        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對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和采收各環(huán)節(jié)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產品收獲日期和銷售去向等進行詳細記錄。

        猜你喜歡
        無公害技術規(guī)程馬鈴薯
        湖北出臺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技術規(guī)程
        馬鈴薯有功勞
        園林施工中技術管理及技術規(guī)程的探討
        惠水縣老紅稻米無公害栽培技術
        無公害馬鈴薯栽培技術研究
        玉米病蟲害的無公害防治技術研究
        無公害日光溫室紫甘藍高產栽培技術
        定邊馬鈴薯
        陜西畫報(2016年1期)2016-12-01 05:35:30
        胖胖的馬鈴薯
        簡述金銀花栽培技術規(guī)程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小视频| 免费操逼视频| 日日摸夜夜添无码无码av| 欧美久久中文字幕| 东京热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男性一插就想射是因为啥| 婷婷色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五月开心六月开心婷婷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69视频| 国产女合集小岁9三部| chinese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黄三级三级三级三级一区二区| 日韩美女av一区二区|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欧美老妇多毛xxxxx极瑞视频|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国产884a精品亚洲| 人妻乱交手机在线播放| 福利视频偷拍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av乱码国产精品| 日韩女优av一区二区| 夫妻免费无码v看片| 欧美69久成人做爰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A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av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永久免费中文字幕| 日本男人精品一区二区| 蜜臀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动态图| 亚洲国产av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a级黄片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