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鳴
摘 要:美是永恒的,因為美是真實的。美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需求毋庸置疑,而美,就是一種召喚?!懊篮锿酢笔菓蚯硌葜忻赖囊环N召喚。
關鍵詞:模仿與演繹;形似與神似
《西游記》寫了一只猴,你卻不能說它僅僅只寫了一只猴的故事;同理,你演了猴戲也不能說你僅僅模仿了一只猴??春锶游飯@看豈不更好?模仿得再像也是模仿吧!所以,你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再升華;美在錦上添花,而非有錦無花,這就是表演之魅力!人們被演員的表演吸引一如被《西游記》的神來之筆所吸引;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出乎預料的奇幻結局讓讀者著迷。戲也一樣,所謂臺上是瘋子,臺下是傻子,只有演員把戲演得瘋魔才能把臺下的觀眾看傻。演者瘋魔是入戲,觀者看傻亦是入戲;結果臺上臺下都入戲忘我了。到了忘我的境界就是假作真來真亦假不了了。演技征服了觀眾,但演技不好是不能征服觀眾的。高超的演技來自于演員的再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離不開大膽無邊的想象。
吳承恩用其獨特不凡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西游記》,而京劇猴戲的誕生,開初也許就來源于某個劇作家腦中突發(fā)奇想的那么一閃念!然而展現美猴王之美卻不是一閃念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歷代前輩反復實踐演練才總結得來的經驗:人學猴,演人、演神……齊天大圣是猴,而猴卻不是齊天大圣。這話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換個說法,猴可以有很多,齊天大圣卻獨一無二。這就是模仿與“演”的區(qū)別!演繹比模仿有著更深層的難度,后者相對簡單,如臨摹臨帖;前者一定復雜,如登山探海。如果以高度來衡量其差距,也可說天壤之別。你會嗤之以鼻了:太夸張了!模仿與“演”不就是一步之遙嗎?模仿就是“演”吧!有什么區(qū)別?我承認模仿是“演”之母,然而模仿與演繹仍不能混為一談。它是一個外在和內在的問題,膚淺與深度的問題。
行內人常說的精氣神,精氣神沒有內在支撐就一定沒有精氣神,或不是令你眼前一亮的精氣神。“演”之所以源于模仿又高于模仿,那是“演”需要長久積淀的功力,而模仿也許只是短暫的靈光一閃。當然,靈光很重要,那很可能是天賦火花的一閃,但火花也要點燃,那就是付諸實踐,千錘百煉才能成鋼。你只有具備了精湛的演技才可能達到你想要的藝術高度,到了那個高度,你的表演才能真正做到傳神,你才是好演員。
說起好演員就不得不說起北猴始祖楊猴子楊月樓,他兒子楊小樓、李少春、李萬春等名家大師了。他們正是以獨特傳神的藝術表演征服了觀眾。他們也由模仿開始,但趟山開路,做出了彪炳于京劇史冊的巨大貢獻。他們的靈光一閃是長久的,藝術的感覺是靈敏的,他們謙虛如海綿,時刻吸收著藝術海洋里為我所用的一切營養(yǎng),并轉化為豐富養(yǎng)料。沒有哪個演員會因模仿別人自成一格的,你需要成為你自己,這是真理。還要提一提當今著名演員六小齡童。記憶中看過他父親南猴王60年代拍過的紹劇電影《三打白骨精》,那叫一個精彩!是優(yōu)秀的遺傳基因使然?此后二十年后,六小齡童演繹的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更是融會了南北猴派的精華,令美猴王以新的形象大放異彩。
這里提到了南猴王,就一定要提到我?guī)煾低醭旱膸煾掂嵎ㄏ橄壬恕`嵎ㄏ榈母赣H鄭長泰是上海鄭派的奠基人。史上京劇武生演猴戲的有三派:蓋叫天派、楊小樓派、鄭法祥派。鄭法祥的猴較之于蓋叫天的機靈,楊小樓的仙氣有幾分狠勁兒,但狠勁兒中透著熨帖的陰柔美,獨特而自成一格。鄭派對演猴有著高深不俗的研究,其總結出的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至今仍成為演猴者們推崇、研習的法寶。鄭派猴的風格奇妙,妙在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之間,有著難以觸摸又實實在在虛實交融的意境。
我?guī)煾低醭侯H得鄭法祥先生的真?zhèn)?。他的猴身段大氣唯美,既有北派猴如山的氣勢,又有南派猴靈秀輕巧的俊美,我雖自愧未能盡諳其道,卻也從中獲益匪淺。曾聽過電視上六小齡童說起他如何養(yǎng)了只猴去觀察并用心琢磨的細節(jié),恰巧我?guī)煾狄嘤写私洑v,每每給我講解其心得之奧妙,我也是深得教誨。許多年前,演《水簾洞》時自我感覺良好,可下來人家給我說勁兒使拙了,硬。我心里忐忑了:演得不像猴?我問人家。人家說:像,還真像猴,只是不像猴王,不美。我馬上不高興了,反駁人家,說真像猴就對了呀!不服氣,頂撞人家,還理直氣壯。但晚上回去躺在床上冷靜地想想,才不得不承認——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
我?guī)煾蹬u我了:“你演得不像猴王啊,沒有王氣,就更別說美了,就比如隨便牽來一只猴,你讓它為王行不行?”師傅還說:“論像,你不會比真猴像,但你要讓人相信你比真猴像,這就是表演!你去裝一只猴和演一只猴出來的效果是不同的,這就是人學猴,猴要當人來演的道理,否則你就是沒有生命的一只死猴!”的確,我模仿得再像還能像得過真猴?也沒有哪一只真猴能成得了悟空!但觀眾看你就是真猴,就是孫悟空,這就是演員再創(chuàng)造之功了。“演”離不開夸張,更離不開想象力。孫悟空就是吳承恩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角色!假如他沒有想象力,中國古典名著的行列里就沒有《西游記》,這世上就只有猴而沒有孫悟空;而我們演員如果不進行有想象力的角色再創(chuàng)造,我們就只會模仿裝模作樣,而裝模作樣缺乏生動的觀感,這就是人家感覺不美的原因。似乎有所悟了:讓猴成為悟空;悟空就有了人所具有的喜怒哀樂、忠誠義氣、疾惡如仇、降妖斗魔的個性,這就回到前面所說的人學猴、演人、演神的那個過程里了。在演《水簾洞》《鬧天宮》《十八羅漢斗悟空》的時候,我也算經歷過這些過程了。
說起《十八羅漢斗悟空》,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李少春大師了。看過他這出戲的前輩們說,他的猴演得非常有李氏范兒,尤其是他在臺上表演的那段詼諧頑皮又風趣十足的扇子舞。據說李少春這段舞是從日本傳統(tǒng)的扇子舞蹈中獲得靈感后創(chuàng)作的,可見大師的成功絕對是善于學習兼收并蓄得來的。李少春是京劇界最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位藝術家,著名的代表作有《野豬林》。此劇無論從音樂唱腔上,劇情結構上,還是演員出場的形式上都做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令人耳目一新。正是他將南派猴戲的細膩與北派猴戲的氣勢融合在了一起,才將一個活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悟空呈獻給了觀眾。悟空是人?是猴?是神?只有將三者合一才能演繹出一個人們喜愛并熱愛的孫悟空!美猴王之追求美由來已久??梢哉f在有北派猴王始祖楊月樓那時候就開始了,而南派的鄭派鄭法祥先生又將猴王美推向了當時那個時代的一個極致。
京劇最早源于昆曲,昆曲也孕育了猴戲,但自京劇扎根于民族心靈的時候起,猴戲就開始了它追求美的塑造旅程。那么,究竟是心靈的土壤需要美猴王,還是美猴王需要心靈土地的滋養(yǎng)呢?答案很多,但追求美卻是一致沒有異議的。
美是永恒的,因為美是真實的。美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需求毋庸置疑,而美,就是一種召喚。美猴王也是一種召喚,召喚著我們這些京劇繼承人的腳步,去踏上那堅定不移的,接力不斷追求美的征程!美哉呀悟空!然悟空的美究竟表現在哪里?在天宮,在龍宮,在人間仙境,在山川河流,在上天入地,在出神入化……美猴王美在神通廣大七十二變,一根金箍棒降妖斗魔,懲惡揚善,卻從不恃強凌弱;美在火眼金睛,看穿魑魅魍魎必除之而后快;美在崇尚自由,不畏天帝老兒,神兵壓境仍勇于擊碎藩籬打破清規(guī)戒律!美猴王的美還美在它極美的身段里:騰挪跳躍,一蹲一亮式兒,一個可愛的撓癢,一個輕巧的筋斗……美在表情:一顰一瞋目,一聲嬉笑,一個眼神……一切的一切!悟空的美既富于人性又充滿了神的魔力;它因人性而美,又因神性而傳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