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3-7721(2014)02-0030-07
摘要:明代皇家道士朱權有關道教音樂的論述,顯示出其對道教音樂理論的探索和思考。論文以史籍道經中朱權的音樂撰著為線索,通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之《天樂儀仗章》和《太和正音譜》音樂史料的考察分析,以說明歷史上道門人士對道教音樂理論的貢獻。認為明代皇家道士朱權的音樂造詣,是道教神仙思想長期浸潤所致。
關鍵詞:朱權;皇家道士;道教音樂;《太和正音譜》
中圖分類號:J616.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2.003
在中國道教史上,道門人士歷來重視音樂以弘道,歷代道士不乏好音律、精通音律之人,留下了有關討論道教音樂的著述。明代皇家道士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之《天樂儀仗章》,是論述明代道教音樂的專篇,記錄了道教齋醮科儀中三清之樂的格式,是道教音樂史研究中值得重視的資料。而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則是在元曲之風盛行的時代背景下,討論當時流行的北曲唱論的音樂著述。本文以明代皇家道士朱權的音樂撰著為個案,從一側面分析道門人士對道教音樂的貢獻。
一、朱權的生平及其著述
朱權(1378-144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少負氣好奇,自號臞仙、大明奇士,別號丹丘先生、涵虛子、玄洲道人。朱權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寵信,早年被封為寧王,治所在大寧(今屬遼寧寧城一帶),手握重兵防守塞外。燕王朱棣謀反起兵時,騙奪了朱權的兵權,并挾持他同行南下。朱權為燕王朱棣起草檄文,約定成事之后中分天下。朱棣即位后改封朱權于江西南昌,一直對他猜忌、監(jiān)視,朱權乃韜晦于所筑“精廬”之中。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病故,謚獻王,故世稱“寧獻王”。《明史》卷一百十七《寧王權傳》載:
已而人告權巫蠱誹謗事,密探無驗,得已。自是日韜晦,構精廬一區(qū),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瓩嗳张c文學士相往還,托志翀舉,自號臞仙。嘗奉敕輯《通鑒博論》二卷,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范》七十四章,《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其它注纂數(shù)十種。[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2冊第3592—3593頁。
朱權好古博學,旁通釋老,著述甚富,兼善書法,自經子九流、星歷醫(yī)卜、黃冶諸術皆通。撰著有《太和正音譜》、《琴阮啟蒙》、《唐樂笛字譜》(又稱《唐五調笛字譜》,今存工尺曲譜有《宮調曲》一首、《商調曲》半首。)、《神奇秘譜》、《爛柯經》、《瓊林雅韻》、《神隱》、《通鑒博論》、《史斷》、《寧國儀范》、《漢唐秘史》、《臞仙神隱書》、《臞仙文譜》等數(shù)十種。還有稱為“臞仙神隱香”、“臞仙異香”的香譜配方?!睹魇贰肪砭攀恕端囄闹救?,著錄寧獻王權《庚辛玉冊》八卷,《造化鉗錘》一卷,屬于道家類書目。朱權是學識淵博的皇室道士,于道教科儀音樂、醫(yī)藥養(yǎng)生都有研究?!稓J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一《肘后神經大全》介紹說:
舊本題涵虛子臞仙撰。臞仙者,明寧獻王權號也。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其平生頗講神仙方技之書,所著《肘后神樞》二卷、《運化元樞》一卷,見《明史·藝文志》,又高儒《百川書志》亦云:《臞仙肘后神樞》二卷,九章七十七條。今是編所載,皆推算諸星煞吉兇,以為趨避。上卷為值日圖,中卷為值時傍圖,下卷為值日時斷例。卷帙篇章與明史志及高儒書志俱不相合,圖說亦皆疎陋,疑已為后人增益,非原本矣。[清]永瑢、紀昀等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冊第411頁。
《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卷一百八十二《經籍考》,亦載涵虛子臞仙撰《肘后神經大全》三卷,稱“臞仙為寧王權自號。權所著《肘后神樞》二卷、《運化元樞》一卷,見《明史·藝文志》,是編卷帙與史志不合,疑為后人増益,非原本也?!薄段臏Y閣四庫全書》第630冊第436頁。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十五《琴譜取正》說:
琴師之善者,傳琴傳譜。而書譜之法,在琴師亦有訛者,一畫之失,指法即左,以訛傳訛,久不可正,琴調遂失真矣。故琴非譜不傳,譜非真反失其傳也。近世以寧藩《神奇秘譜》為最然。須得初刻大本,臞仙命工挍訂,點畫不訛,是為善譜?!谂J仙所刻《太古遺音》一書,最為精到,奈坊中僅存翻本,使人恨不多見。臞仙留心音律,無不窮奇,索隱若詞曲之《太和正音譜》按律正腔,知音孰能過之。宜乎琴譜之精。莫之與并也?!段臏Y閣四庫全書》第871冊第768頁。
明楊掄《太古遺音》是著名的古琴譜,留心音律的朱權之刻本,被視為《太古遺音》之善本。
朱權平生頗講神仙方技之書,撰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收錄入明代編纂的《正統(tǒng)道藏》?!短旎手恋捞逵駜浴ば颉?,著錄為“皇明第二甲子正統(tǒng)之九年正月之九日也,南極遐齡老人臞仙書”?!对馈菲洖椤澳蠘O遐齡老人臞仙撰”。該經開篇以“臞仙曰”立論。明朱謀垔《續(xù)書史會要》詳載朱權所撰道書有:“《龍虎經》、《丹髓救命索代天言》、《辯猶龍傳》、《太清玉冊》、《太清天箓》、《太上寶錄》、《唐圣祖?zhèn)鳌?、《原道辯偽錄》、《運化玄樞》、《古本化胡書》、《神光經》、《庚辛玉冊》、《三教本末》?!薄短逵駜浴?,即《天皇至道太清玉冊》。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五《天樂儀仗章》,是論述道教音樂的專篇。朱權稱道教的天樂起源于黃帝。相傳黃帝會群靈于昆侖之西山,始作笙、竽、簫、笛、鐘、磬、鼓,又取伏羲所制琴瑟,合奏而成天樂,于是群神皆集,百獸率舞,鳳凰來儀。道教神仙降臨常有鳳凰伴隨,道教以龜、龍、麟、鳳為四靈,認為皆應星辰異氣,合五行之秀,因此視龜、龍、麟、鳳為祥禽瑞獸。 朱權稱此天樂為黃帝祀三清之樂,此三清之樂以樂器齊備著稱,朱權具體列舉道教三清之樂的樂器有:
震天集靈之鼓碧霄震空之鏞
萬金錚鏦之鐘群玉琳瑯之磬
瑤池靈明之鼓達悃通真之磬
玉霄紫金之鐘玉清天球之磬
太昊咸和之琴瑯霄遏云之管
湘靈空清之瑟太虛仙音之籟
瑤臺夜月之阮青花瑤天之笙
嘯風凌云之笛靈鼉嘯風之鼙
瓊臺碧玉之板葉和眾音之塤
五音翕和之祝檄龍命鴉之柝
玄州洞靈之簫震空丹霄之璈
保合太和之篪八音九成之敔《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聯(lián)合出版,第36冊第406頁。
從這些樂器的名稱可見在道教音樂史上,朱權賦予三清之樂各樂器以“道”的意涵。此三清之樂以樂器齊備、陣容強大著稱,而一般齋醮壇場升壇朝真謁帝,所用音樂僅鐘鼓、笙簫、云璈、仙籟而已,其行道誦經止用常日之仙樂。如果說此黃帝祀三清之樂尚有仙話色彩,那么明代茅山道教的仙樂儀仗,則毫無疑問是信史。明代茅山為國齋醮,登壇演習的仙樂儀仗有:
唱念二十一名:知磬四名,正儀一名,表白四名,清道一名,宣讀一名,詞懺二名,引揖二名,手鼎二名,知鐘一名,知鼓一名,侍職二名。
內壇奏樂一十五名:云鑼一名,笙四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
外壇奏樂一十五名:云鑼二名,笙三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清]笪蟾光撰:《茅山志》卷三《道秩考》,《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版,第19冊第750頁。
如此規(guī)模的仙樂演奏陣容,顯示明代茅山道教音樂的興盛。元代文士褚環(huán)中《宗壇秋夕》詩二首,詠誦茅山仙樂儀仗,有“璚璈聲里天燈近,知是三真謁帝回”;“清吟未徹金鐘奏,催上朝元午夜香”之句。[元]劉大彬撰:《茅山志》卷三十一,《道藏》第5冊第695頁。
朱權不僅取臞仙、涵虛子等道家字號、別號,在明代皇室中亦是與道士交往密切者,這從《斗南老人集序》可見一斑。涵虛子臞仙《斗南老人集序》說:
是詩者,斗南虛白胡先生之詩也。其序也,涵虛子臞仙之所作也?!蟮孟壬姼?,方知先生詩也。其道士,仙也。先生之詩,鬼神亦嘗取矣,稱為斗南一人,豈非神仙中人耶?!蚴且远纺蠟槠涮?,時人皆稱之為詩仙,信不誣矣。故命壽諸梓以傳無窮焉。涵虛子臞仙書?!段臏Y閣四庫全書》第1233冊第355頁。
明胡奎撰《斗南老人詩集》四卷,相傳胡奎曾在鄱陽望湖亭,見道士斗南老人誦石刻東坡詩,因以斗南老人自號。胡奎字虛白,海寧人。官寧王府教授。四庫館臣評價《斗南老人詩集》甚高,稱被世人目為“神品”。
二、朱權《太和正音譜》的音樂理論
朱權《太和正音譜》二卷,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北曲格律譜,撰寫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全書共分《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式》、《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樂府》等八章。內容可分為戲曲理論和史料、北雜劇的曲譜兩個部分?!短驼糇V》論述戲曲的體制、流派、制曲方法、雜劇題材分類、古劇角色源流和對元明戲曲作家的評價等。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論制曲方法說:
大概作樂府切忌有傷于音律,乃作者之大病也。且如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女真人音聲歌之,雖字有舛訛,不傷于音律者,不為害也。大抵先要明腔,后要識譜。審其音而作之,庶不有忝于先輩焉。
且如詞中有字多難唱處,橫放杰出者,皆是才人拴縛不住的豪氣。然此若非老于文學者,則為劣調矣?!独m(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47冊第489頁。
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音律宮調》,將五音的宮、商、角、徵、羽,與五行的土、金、木、水、火,五色的黃、白、青、赤、黑,五禮的信、義、仁、禮、智相配合,其音樂理論具有道教易學的色彩。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論戲曲的流派說:“良家之子,有通于音律者,又生當太平之盛,樂雍熙之治,欲返古感今,以飾太平。所扮者,隋謂之“康衢戲”,唐謂之“梨園樂”,宋謂之“華林戲”,元謂之“升平樂””?!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90頁。
《太和正音譜》在戲曲聲樂理論方面﹐有關于歌唱方法、宮調性質的論述、歌曲源流以及歷代歌唱家的史料。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列舉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其中重點記錄了親自所見善歌者三人的不同聲音特點:
咸陽人盧綱“其音屬宮而襍商,如神虎之嘯風,雄而且壯,為當時之杰。又若腰鼓百面,以破蒼蠅蟋蟀之鳴,萬無一敵?!薄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99頁。
涂陽人李良辰“其音屬角,如蒼龍之吟秋水。予初入關時,寓遵化,聞于軍中。其時三軍喧轟,萬騎雜遝,歌聲一遏,壯士莫不傾耳,人皆默然,如六軍銜枚而夜遁,可為善歌者也”?!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99頁。
金陵人蔣康之“其音屬宮,如玉磬之擊明堂,溫潤可愛。癸未春,渡南康,夜泊彭蠡之南。其夜將半,江風吞波,山月銜岫,四無人語,水聲淙淙,康之扣舷而歌“江水澄澄江月明”之詞,湖上之民,莫不擁衾而聽,推窗出戶,是聽者襍合于岸,少焉滿江如有長嘆之聲。自此聲譽愈遠矣?!薄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99頁。
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列舉明代社會各種喜好歌唱者的類型說:“有愛唱的,有學唱的,有能唱的,有會唱的。有高不揭,低不咽?!薄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503—504頁。 《太和正音譜》卷上還論述歌唱者的演唱風格特點:“凡人聲音不等,各有所長:有川噪,有堂聲,背合簫管。有唱得雄壯的,失之村沙;唱得蘊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輕巧的,失之閑賤;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實;唱得用意的,失之穿鑿;唱得打掐的,失之本調。”《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504頁。
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論述歌唱方法說:“凡唱最要穩(wěn)當,不可做作。如咂唇、搖頭、彈指、頓足之態(tài),高低、輕重、添減太過之音,皆是市井狂悖之徒,輕薄淫蕩之聲,聞者能亂人之耳目,切忌不可。優(yōu)伶以之唱,若游云之飛太空,上下無礙,悠悠揚揚,出其自然,使人聽之,可以頓釋煩悶,和悅性情,通暢血氣,此皆天生正音,是以能合人之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蕭然六月寒。”《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500頁。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詞林須知》,還論及儒釋道三教音樂演唱的宗教特點:
道家所唱者,飛馭天表,游覽太虛,俯視八纮,志在沖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間,慨古感今,有樂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
儒家所唱者,性理衡門,樂道隱居,以曠其志,泉石之興。
僧家所唱者,自梁方有喪門之歌,初謂之誦偈,“急急修來急急修”之語是也。不過乞食抄化之語,以天堂地獄之說,愚化世俗故也。至宋末亦唱樂府之曲,笛內皆用之,元初贊佛亦用之,大忌鄭、衛(wèi)之淫聲,續(xù)雅樂之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又云:“取將歌里唱,勝向笛中吹?!薄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502頁。
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詞林須知》,是燕南芝庵先生《唱論》的改寫,但有所增補和發(fā)揮。
三、朱權《太和正音譜》的道情理論
《太和正音譜》卷上說:“凡唱曲之門戶,有小唱、寸唱、慢唱、壇唱、步虛、道情、撒煉、帶煩、瓢叫。北音為曲,南音為歌?!薄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503頁。 道教的道情是元明社會流行的民間演唱方式,與元代的詞曲亦有密切關系。朱權撰寫《太和正音譜》、《務頭集韻》、《瓊林雅韻》,對詞曲理論頗有研究,對元代的雜劇亦有涉獵。《古今英賢樂府格式》對元明散曲家一百八十七有簡要評述。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二《說部藝苑巵言附錄一》載:
涵虛子記元詞一百八十七人。馬東籬如朝陽鳴鳳,張小山如瑤天笙鶴,白仁甫如鵬搏九霄,李壽卿如洞天春曉,喬夢符如神鰲鼓浪,費唐臣如三峽波濤,宮大用如西風鵰鶚,王實甫如花間美人,張鳴善如彩鳳刷羽,關漢卿如瓊筵醉客,鄭德輝如九天珠玉,白無咎如太華孤峰,已上十二人為首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1冊第452頁。
明陶宗儀《說郛》卷八十四下《詞品》,即題為“涵虛子”所撰寫。涵虛子朱權對戲曲與雜劇,有自成一家之言的論說?!队ㄇV》卷首《諸家論說》載:
涵虛子論曲曰:戲曲至隋始盛。在隋謂之康衢戲,唐謂之梨園樂,宋謂之華林戲,元謂之升平樂。雜劇有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林泉邱壑,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義廉節(jié),六曰叱奸罵讒,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鏺刀趕棒,九曰風花雪月,十曰悲歡離合,十一曰煙花粉黛,十二曰神頭鬼面?!段臏Y閣四庫全書》第1496冊第404頁。
清金埴《不下帶編》卷四亦沿襲涵虛子其說:
其元人雜劇則有十二科名目,曰神仙道化,曰林泉丘壑,曰披袍秉笏,曰忠臣烈士,曰孝義廉節(jié),曰叱姦罵讒,曰逐臣孤子,曰撥刀趕棒,曰風花雪月,曰悲歡離合,曰煙花粉黛,曰神頭鬼面。今優(yōu)人登場爨演所謂古戲今戲者,多法元人院本,不能出其范圍于十二科之外。若夫爨演逼肖處,能令觀者色動神飛,乍驚乍喜,甚至有簾幙中人淚漬巾袖者,蓋彼渾忘其當場之假,而直認為現(xiàn)在之真已。埴當謂洪昉思曰:“古今善惡之報,筆之于書以訓人,反不若演之于劇以感人為較易也。然則梨園一曲,原不徒為娛耳悅目而設,有志斯民者,誠欲移風易俗,則必自刪正,傳奇始矣?!保矍澹萁疔骸恫幌聨Ь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75頁。
《太和正音譜》“國朝三十三本”,著錄“丹丘先生”朱權創(chuàng)作的雜劇,計有《瑤天笙鶴》、《白日飛升》、《獨步大羅》、《辯三教》、《九合諸侯》、《私奔相如》、《豫章三害》、《肅清瀚?!?、《勘妬婦》、《煙花判》、《楊娭復落娼》、《客窗夜話》十二種,今存《獨步大羅》(全稱《沖漠子獨步大羅天》)、《私奔相如》二種?!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97頁。 前四種是道教題材的雜劇。朱權撰《太和正音譜》,是中國曲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對后世曲論影響較大。《太和正音譜》卷首題錄“丹丘先生涵虛子編”。此書上卷有涵虛子《詞品》,《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二百詞曲類存目《詞品》釋文說:
舊本題元涵虛子撰,不詳名氏,評論有元一代北曲,人各擬以品目,略如敖陶孫之《詩評》,臧懋循《元人百種曲》,嘗列之卷首。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殆即從百種曲中抄出,借其名以備數(shù)者也?!段臏Y閣四庫全書》第5冊第346頁。
有關《詞品》之論述,自宋代以來撰作者多有,楊慎《詞品》即為著名者。但《太和正音譜》的《詞品》為朱權所作?!短驼糇V》卷上,朱權宣稱“予今新定樂府體一十五家”,《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82—483頁。 即丹丘體、宗匠體、黃冠體、承安體、盛元體、江東體、西江體、東吳體、淮南體、玉堂體、草堂體、楚江體、香奩體、騷人體、俳優(yōu)體。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對新定樂府體一十五家的風格特點,在每種體裁下有簡要的闡釋:
丹丘體,豪放不羈,
宗匠體,詞林老作之詞
黃冠體,神游廣漠,寄情太虛,有飡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
承安體,華觀偉麗,過于泆樂。承安,金章宗正朔。
盛元體,快然有雍熙之治,字句皆無忌憚,又曰不諱體。
江東體,端謹嚴密。
西江體,文采渙然,風流儒雅。
東吳體,清麗華巧,浮而且艷。
淮南體,氣勁趣高。
玉堂體,公平正大。
草堂體,志在泉石。
楚江體,屈抑不伸,攄衷訴志。
香奩體,裙裾脂粉。
騷人體,嘲譏戲謔。
俳優(yōu)體,詭媮淫虐,即淫詞?!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82—483頁。
朱權新定樂府體一十五家中,丹丘體與黃冠體都屬道教題材之作。丹丘體的特點是“豪放不羈”,朱權亦自號“丹丘先生”。在《沖漠子獨步大羅天》雜劇中,稱東華帝君封沖漠子為丹丘真人。朱權首推丹丘體,有崇尚道家的意蘊。道士歷來有黃冠之稱,此即朱權稱道情為黃冠體的理由?!短驼糇V》卷上即評價“李壽卿之詞,如洞天春曉。其詞雍容典雅,變化幽玄,造語不凡,非神仙中人,孰能致此?”《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747冊第484頁。 明程明善《嘯余譜》的新定樂府十五體名目,系轉錄自《太和正音譜》。
朱權《太和正音譜》論道情之特點,后為諸論家所引用。清徐大椿《樂府傳聲》“自序”論道情說:
道情之唱,由來最古。其聲則飛馭天表,俯視八纮,志在沖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間,慨古感今,有樂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其說相傳如此,乃曲體之至高至妙者也?!缎祆`胎十二種全集》,清同治三年(1864年)彭樹萱善成堂刻本,第20冊第46頁。
徐大椿論道情之意蘊特點,其語句完全沿襲朱權《太和正音譜》之說。
朱權《太和正音譜》的編纂年代,學界依據(jù)影抄《太和正音譜》洪武刻本,確定完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然而,近來學者對此成書時間頗有懷疑,周維培指出該著屬于朱權永樂元年(1403年)改封南昌后的手筆,絕不可能產生在洪武三十一年以前,而應該在永樂六年(1408年)以后。周維培還指出《太和正音譜》有兩種,即朱權封藩大寧時的初刻本和改封南昌后的增補本。初刻本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主體內容為北曲調名總目與北曲格律簡譜;增補本修訂于永樂六年(1408年)以后,朱權又補入曲論、曲目等有關內容。周維培:《太和正音譜成書考論》,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第38—41頁。 《太和正音譜》、《獨步大羅》,都應成書于永樂六年(1408年)以后。
余論
縱觀道教史上懂音樂的道士,從晉代至今,代不乏人。晉代有解音律的鄭隱,善音律的許遜,好音律的周廣,隋代幼達音律的萬寶常,唐代諳音律的司馬承禎,通音律的丁飛,北宋精通音律的魏漢律,元末明初精音律琴瑟的冷謙,清代通音律能鼓琴的王恒,通音律的王蓮,民國無錫三清殿擅長道教音樂的華清和,其子華彥鈞等。而道教的神仙境界是音樂之鄉(xiāng),《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二十《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說:“上極無上,大羅玉清,眇眇劫仞,若亡若存。皆有碧落,自然空歌,歌詠至真,洞解天靈。天地萬神,因歌得名,碧空神音,呼之即聞?!薄兜啦亍返?冊第132頁。 道教神仙世界、神仙思想的建構,要依靠天界玉音仙樂的烘托?!兑磺械澜浺袅x妙門由起·明經法第六》載天界元始天尊金闕,必有神仙天樂的烘托,“長牙扣鐘,神虎仰號,師子俯鳴,麟舞鳳唱,嘯歌邕邕;天鈞奏其旌蓋,玉音激乎云庭?!薄兜啦亍返?7冊第731頁。 道教的《洞玄空洞靈章經》,就是以歌詠的方式吟誦。而明代皇家道士朱權的音樂造詣,可以說是道教神仙思想長期浸潤所致。
作者簡介:張澤洪(1955~),男,哲學博士,四川大學宗教·哲學與社會研究創(chuàng)新基地學術帶頭人,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成都610064)
收稿日期:20140109
(責任編輯:孫凡)
Research on Zhu Quan, Royal Taoist in
Ming Dynasty, with His Music Theory
ZHANG Zehong
Abstract: Zhu Quan was a royal Taoist in Ming Dynasty and his discussion of Taoist music showing his exploration and thought on the theory of Taoist music. With Zhu Quan music writings as a clue,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mu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aihe Zhengyin Pu (music score) and Tianhuang Zhidao Taiqingyu Ce (the Most Pure and Precious Books on the Way of August Heaven),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Taoists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aoist music. It considered that Zhu Quan's musicianship has been caused by longterm infiltration Taoist immortals thoughts.
Key Words: Zhu Quan (1378~1448); Royal Taoist; Taoism music; Taihe Zhengyin Pu (music 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