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邢程(1988~~)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理論與方向。
摘要:空竹作為一項優(yōu)秀的民俗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傳承與發(fā)展空竹文化的角度出發(f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闡述了空竹在校園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對空竹文化在校園傳承的途徑進行了構思,旨在為現代化發(fā)展及生態(tài)文化建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空竹;校園;傳承;發(fā)展1.引言
空竹是我國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據資料顯示已在中國存在900多年,并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北京奧運會,集體空竹表演驚艷全場,響徹世界。更值得驕傲的是空竹在第37屆蒙特卡洛國際節(jié)上在來自全世界20個國家的28個優(yōu)秀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獲得“金小丑”獎[1]。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了解、喜歡空竹。但是隨著土地廟的拆遷,宣南文化的沒落,空竹傳承人散落四方,空竹的傳承出現了危機,也在瞬間的輝煌過后,重歸沉寂。從工業(yè)革命過后,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口號,我國也提出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的戰(zhàn)略口號??罩褡鳛橐豁椞厣耖g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揚。學校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場所,無疑是空竹傳承的重要途徑與地點。學校具備完善的管理機制、正規(guī)的訓練系統(tǒng),是保證空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值得深入研究與思考。
2.空竹在校園傳承的價值性探析及發(fā)展現狀
2.1空竹在校園傳承可以擴大受眾基礎,延續(xù)傳承人
“沒有一種文化不是通過教育傳承下來和傳播出去的”,學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空竹在此傳播,無疑是保護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極優(yōu)的選擇。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他們可以使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而隨著宣南文化的沒落,空竹傳承出現危機。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有責任、更有義務,保護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從空竹的運動特點來看,空竹是集表演性、健身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娛樂項目。并且,空竹的技法簡單、價格合理,無需場地的限制,可以單練亦可群眾性集體練習。據查閱資料顯示,空竹對學生的成長及身心健康起著積極作用,非常適合學生練習?,F今學校幾乎是每個公民必經的一個家園,一段經歷。學校資源豐富,擁有各種各樣的專業(yè)型人才,空竹在此傳播定能得到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延續(xù)。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舉措。空竹文化進入校園,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和老師參與進來,擴大受眾的基礎,延續(xù)傳承人,為社會輸送更多的人才。
2.2空竹在校園的發(fā)展現狀
自從2006年空竹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許多學術研究者做了大量關于空竹文化進校園的理論研究,空竹也迅速開展起來,現如今開展較好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濟南、秦皇島等等??罩褚惨M到小學的體育課程中,豐富了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內容,空竹在大學也作為一項休閑體育運動開展起來。當然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足:第一、經查閱資料關于空竹的核心期刊僅有十幾篇,關于空竹的書籍僅幾本,且只是關于空竹入門與技法的書。第二、據研究小學空竹課開展的情況比高校更好。第三、空竹作為民間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科學地、完善的教學體系,師資缺乏。四、空竹雖然已在學校開展,但是大多是作為選修課或介紹性課程,并沒有得到重視。如何將這項優(yōu)秀地、民俗傳統(tǒng)體育項目開展的更好,還需要研究者深思。
3.構建空竹文化校園傳承體系
3.1校本課程的規(guī)范與開發(fā)
課程的設置是教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判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所以對于小學的體育課程中要穿插關于空竹的內容,讓學生基本了解關于空竹的起源、基本的技巧與抖法。規(guī)范教學內容與方法,為以后的進步、突破打好基礎。對于大學開設空竹的選修課,必須要有相關的專業(yè)教材。且教材不再是簡單的技法,要鼓勵創(chuàng)新、增加難度。校本課程要與學校的整體發(fā)展結合起來,才能使空竹的發(fā)展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校本課程與教學的結合,與學校特色的融合等等。由于時代的演進,人們鑒賞能力的提高,加上外來項目的沖擊,相對簡單的項目很難得到賞識,空竹亦是如此,空竹在教學過程中應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規(guī)定套路的演練,要求動作動作標準、規(guī)范。第二部分向競技體育方向發(fā)展,展現更高的難度、更快的動作、更美的身姿。
3.2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
據統(tǒng)計現今有資歷的空竹愛好者年齡多在五十歲左右,散落各處,難以聚集。加強空竹師資隊伍的建設是科學研究、傳承和發(fā)展空竹文化的必要條件。實施空竹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教育,對教師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了解空竹這個項目的特點及民俗體育文化知識,利用多種渠道、資源去學習、研究。其次、特邀空竹文化繼承人及研究資深的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可以以講座的形式、刻成光盤的形式)。第三、教師要具有創(chuàng)新的意思,發(fā)散的思維,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學習。人數的支撐是一項民俗傳統(tǒng)項目發(fā)展的基礎,強大的師資是該項目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所以在發(fā)揮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的發(fā)展空竹文化,為建設生態(tài)文化,保護特色文化而努力。
4.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3],維護著人類文化的多元結構。空竹作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民俗體育文化的瑰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保護和傳承下去。雖然空竹在校園的開展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但相對于其他組織機構而言,更具備拯救力度和條件。本文意在為空竹在校園迎來美好的發(fā)展前景的基礎上,不斷積累、保護、傳承民俗文化的經驗,以期為保護中國“多元化”文化結構服務。
參考文獻
[1]中國雜技團《俏花旦?集體空竹》《圣斗?地圈》雙獲第37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jié)“金小丑”獎[J].雜技與魔術2013(2).
[2]馬志蘭.高校重視空竹教學開展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保護的積極意義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3(3).
[3]王志平.高校空竹體育選修課的教學可行性分析[J].武夷學院學報,2013(10).
[4]李小莉.中原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J].搏擊(武術科學),2013(7).
[5]王穎.空竹進入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以河北金融學院為例[J].商業(yè)文化,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