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巖 李信
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難忘的二十年——在習仲勛身邊工作的日子里》,是一本珍貴的歷史回憶。它真實地記錄了習仲勛同志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期間的工作和生活,披露了諸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與真相——
他是建國元勛,是陜甘邊和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之一,46歲即為共和國副總理,勤懇謙讓,一身正氣,從不張揚;他49歲因小說《劉志丹》而蒙受冤屈;文革中又屢遭批斗、審查、監(jiān)護、關押,16年陷落難之境,卻忍辱負重,位卑不敢忘憂國,在被紅衛(wèi)兵抓到西安揪斗期間還兩次上書毛主席,反映紅衛(wèi)兵奪權影響了農業(yè)生產。他寬厚大度,光明磊落,坦蕩無私,人生的字典里從來沒有個人的恩怨得失,對于揭發(fā)、批斗過他的人,不計前嫌,伸手相助。他嚴于律己,從不以權謀私,樸素節(jié)儉,幾近苛刻,出訪調研常常不帶警衛(wèi)和醫(yī)護人員,輕車簡從,從不擺譜講排場。他寬以待人,作風民主,從不整人,不搞官僚主義,甚至公開群眾來信中說他“習以為?!钡呐u,表揚敢于進言的精神。他堅持真理,關心人民冷暖,了解百姓疾苦和需求,1978年復出后,他在廣東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建立深圳特區(qū),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善。他熱愛家庭,熱愛生活,嚴慈相濟,對妻子齊心要求“以事業(yè)為重,不耽誤工作,有困難自己克服”;對子女關心呵護,嚴格要求,從不搞特殊化,不容絲毫紈绔之氣,始終保持平民本色,為避免特權,他將女兒橋橋改姓為齊橋橋,還曾多次阻攔兒女正常的工作升遷,他說“你是我的孩子,就要學會低調做人”……赤子之心,日月可鑒。
90年代,習仲勛同志退居二線,寫下了“戰(zhàn)斗一生,快樂一生,天天奮斗,天天快樂”的座右銘。2002年,一代偉人辭世。這個熱愛家庭、喜歡交友、重情義、敢于直言的偉人不曾遠去,那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話語,猶在耳邊。透過歷史的煙塵,《難忘的二十年》呈現給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可親可信的長者,一個可敬可佩的偉人,一個堅定而寬厚、有情又有義的馬克思主義者。
其實這樣的身影,歷史上并不鮮見。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比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周恩來。正是這些心憂天下、舍生取義的圣賢志士,構筑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朽的脊梁,推動著歷史的車輪一路前行。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本書作者張志功從1950年便在習仲勛同志身邊工作,期間受牽連獲罪下放,“文革”結束后又跟隨習老轉戰(zhàn)廣東。20年的朝夕相處,20年的風風雨雨,身為秘書,作者有幸近距離地接觸偉人,言傳身教,深深感受到“習書記既是一個原則性很強又是一個人情味很濃的國家領導人”。本書從治國、修身、齊家三個維度,深入刻畫了習老為官、處世、交友、做人的一代風范。全書洋洋灑灑20余萬字,歷經多年的思考、寫作和打磨,參考了習仲勛同志親屬以及黨史專家的第一手資料,收錄了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內容豐富,材料準確,言辭簡潔,樸實真切。習仲勛同志與張志功同志之間,不僅僅是首長與秘書的關系,更是平等相待的同志情誼,親如父兄,那種榮辱與共、患難與共的信任與忠誠,令人動容。
古人云,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時期,一些領導干部“躺在功勞薄上、脫離群眾、貪污腐化”,在這種形勢下,重新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謙虛謹慎、坦蕩無私、艱苦樸素、一心為民的高貴品格,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晉升謙讓多高尚/從來低調不張揚/一身正氣人稱頌/功勛卓著顯輝煌?!睔v史需要這樣的偉人,現實更需要這樣忠誠無私、心系百姓的公仆。從這個角度說,《難忘的二十年》不僅僅是一本回憶錄,還是鮮活生動的教材,為領導干部樹立了為人處事、用權交往的典范。
責任編輯 華南